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为。实施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绿色防控具有以下优点:
目前,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通过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还有利于减轻病虫害,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供给。
大规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施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超标,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上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显著减少了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虫害有地下害虫、三点斑叶蝉、蚜虫、红蜘蛛、玉米螟、长附双斑荧叶甲、白星花金龟、蚜虫;病害有丝黑穗、瘤黑粉、锈病等。以上病虫害在渑池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技术防治玉米病虫草害。
一是轮作倒茬,深耕灭茬,秋耕冬灌,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病虫基数。二是深施有机肥,配方施肥,合理密植,提高玉米抗病虫能力。三是处理残存玉米秸秆,残存的玉米秸秆是玉米螟发生的主要来源,因此,应于5月底前用粉碎、碾压、沤肥、氨化等方法处理残存的玉米秸秆,消灭越冬的玉米螟幼虫,减轻危害。四是杀虫灯诱杀。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诱集害虫。通过高频电子灯光诱集、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或化学药剂等处理方法,将害虫消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保护利用寄生性天敌,推广应用白僵菌封垛防治越冬代玉米螟,“Bt菌剂+水洗砂”灌心防治1代玉米螟(用量1 g/667 m2),释放赤眼蜂防治2代玉米螟等。
1.播前拌种。防治地下害虫、丝黑穗,播前拌种,可选用立克秀 0.02%+锐胜0.2%(高巧0.3%)+35%丁硫克百威10 g/kg种子。
2.瘤黑粉。在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可减轻再侵染危害。
3.中后期虫害防治。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三点斑叶蝉和叶螨3种。针对玉米螟,过去多采取心叶投施呋喃丹颗粒剂的办法进行防治。由于呋喃丹属于剧毒农药,易对人畜造成毒害,这种方法已被淘汰。在玉米三点斑叶蝉和叶螨防治上,过去一般都是在虫害发生后进行喷药防治,往往因玉米植株高大而效果较差,且对人体健康也不安全。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必须针对玉米害虫的发生与危害特点进行综合防治。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首先,采取机械中耕、人工锄草和化学除草的办法,清除玉米苗期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着生数量。其次,采用浏阳霉素、苦参碱等专用杀螨剂和吡虫啉类等内吸性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用量为7.5~10 g/667 m2,对水1500~2000倍液,于玉米9~10叶期在玉米田四周喷施农药防护带,提前防治发生在田埂、林带、麦田和田边的三点斑叶蝉和叶螨。可以用22%阿力卡、福奇、福戈喷施,或将上述药剂加水200~300 g充分溶解后,拌沙土2.5~3 kg灌心,每株1 g左右。最后,采用上述杀螨剂和杀虫剂,用量为20~25 g/667 m2,对水 1500~2000 倍液,于玉米12~13叶期全田喷施,着重于玉米叶片背面喷药,防治已进入田间为害的害虫害螨。
1.土壤封闭。每667 m2用50%乙草胺150 mL、96%金都尔70~80 mL进行播前土壤封闭。土壤封闭除草技术一直是玉米田除草中采用的方法之一,杂草出土前1次施药即可有效控制玉米整个生育期间的杂草危害。乙草胺在低温下易产生药害,可选用金都尔。金都尔喷完后要浅耙3~5 cm,且土壤墒情要足,喷药要均匀,喷水量要足。
2.苗后处理。随着近几年天气干旱,许多玉米种植户采用苗后茎叶喷雾取代土壤封闭防除田间杂草。绳池县市场销售的玉米田除草剂种类多,主要成分是莠去津、烟密磺隆、苯吡唑草酮、2,4-D丁酯、溴苯腈、百草枯等。在玉米苗期,除草效果理想,对玉米安全性好,并能起到一定的增产作用。
以上化学药剂每667 m2减少原有用量的30%~40%,再配合农药减量增效剂“激健”15 mL/667 m2,既可减少用药量,又可避免药害,延缓病虫草害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