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娇,尹镱洁,付雪琳,刘雨晴,施 雯
(沈阳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大家族聚居观念不断遭受挑战,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核心化,空巢老人问题日益严峻。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占54%以上。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更值得担忧。因此,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有效保障其晚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将成为我国政府未来社会保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与城市老人相比,很多农村空巢老人没有固定的退休金或社会养老保险,其主要经济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收入。农业生产有不稳定性,收益比较低,导致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子女赡养也是空巢老人收入来源的一部分,由于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还承担着城市高消费生活和抚养子女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空巢老人得到的这部分收入也很有限。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养老模式,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往城市,导致留守农村空巢老人只能孤独生活。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很多人疾病缠身,自我照料能力下降甚至丧失。这时候他们既不能自我照料,经济能力也不允许他们请别人照料,发生各类危险的概率大大提高。
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物质的缺乏,精神上存在的孤独感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更为严重的问题。农村空巢老人自身素质有限,日常的娱乐方式单一。有配偶的还能聊聊天,丧偶的老人就更加孤独,容易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这导致大部分空巢老人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虽然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但仍存在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偏低等问题,不足以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需求。
经济保障能力是决定空巢老人物质生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目前我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保障金额偏低,与城市老人能够获得的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存在较大差异,社会养老保险尚未成为空巢老人可靠的养老保障。
家庭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重小轻老”思想日趋严重,子女对老人生活很少甚至没有照料。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和体力衰退,在无人照顾条件下极易发生危险。
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中因病返贫的现象并不鲜见。疾病并不可怕,让农民害怕的是高昂的医疗费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农村老年人看病能得到一部分补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老人费用报销困难、报销比例偏低等问题。
城乡发展差异致使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年人缺少亲情温暖。农村空巢老人文化程度较低,很难发展自身兴趣爱好,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又相对贫乏,使空巢老人难以排遣内心的孤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并逐渐涌入城镇。由于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村新一代劳动力放弃在家耕种土地,而选择去城市进行工作,因而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空巢老人无人照料。
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转变,导致老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降低,更倾向于自我养老;同时,子女进城务工,与老人较长时间分离,感情淡化,受现代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子女更乐意留在城镇,而不愿牺牲个人利益回村尽孝道。
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出生人口,优生优育观念逐步形成,导致农村老人的子女数量急剧下降,家庭规模呈现小型化、核心化,从而加剧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影响,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实现了制度全部覆盖而并未达到人人全覆盖,大量的农村空巢老人仅仅依靠功能逐渐弱化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养老问题仍旧突出。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增收进而改善农村生活状况,缩小城乡差距,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农,给予父母最直接的关心和照顾,能够快速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
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健以及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对空巢老人养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关部门应加紧出台符合其现实需求的政策和配套的法律法规,并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广度与深度。
政府应充分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提供养老服务,尽到其社会责任。提倡干部带头、邻里互助,农村的“熟人社会”更适用这种身边人从小处着手的关怀。还可以鼓励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方式,以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养老帮扶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养老观念的转变,养老模式也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可以促进各种养老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养老、自我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等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将成为农村养老的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