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久元 白 斌 张文涛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兰州 730070)
小麦是甘肃南部(地理区划称为“陇南”,包括天水和陇南两市)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23万hm2,全部为冬小麦。条锈病是该区域小麦的第一大病害,不仅常发流行,而且还为我国其他麦区提供菌源,因此,对该区条锈病进行有效控制,既是当地小麦生产的需要,也是全国条锈病防控的重要战略措施[1]。选育与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所以,当地育种单位都十分重视小麦的抗条锈育种,育成了“兰天系”、“中梁系”、“天选系”等抗条锈品种[2],为当地小麦安全生产和全国条锈病控制发挥了显著作用。
由于小麦条锈菌的变异性,育成的抗条锈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后,常因新致病小种的出现而丧失抗性,因此,选育持久抗性品种是当地抗条锈育种面临的一个问题[3]。实践表明,通过有效抗病基因累加,提高品种抗病基因的丰富度,可有效延长品种抗性[4]。兰天132就是在此思想指导下育成的一个抗条锈、丰产、弱筋、旱地冬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麦20180012。适宜在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及陇南市的一般山区种植。
兰天132组合为00-30-3-2/兰天15号,母本00-30-3-2(2010年审定并定名为兰天26号)冬性,无芒,中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抗旱、抗条锈,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其抗条锈病基因来源于国际已知持久抗条锈病载体品种Flanders。父本兰天15号冬性,抗条锈,株高适中,抗寒、抗旱性强,丰产性好,其抗条锈基因来源于国际已知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Ibis(含有效抗条锈基因Yr13)。目前,兰天26号、兰天15号及其抗源亲本Flanders和Ibis均对我国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保持良好抗性。我们的想法是以00-30-3-2中Flanders的抗性基因为基础,累加兰天15号的抗性基因Yr13,使其杂交后代能聚合两者的抗性,达到抗性持久的目的。
按照以上设想,2007年进行杂交,组合编号为07-344。2008年F1,组合表现优秀,混合收获;2009年F2,进行单株选择;2010-2012年经3年单株选择,获得农艺性状优良、条锈免疫的株系07-344-11-2-2。2013-2014年品系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2015-2017年参加甘肃省冬小麦山区组区域试验。
2012-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参加品系鉴定试验,每hm2产量6484.5kg,较对照兰天19号增产5.96%。2013-2014年品种比较试验,产量4959.0kg,比对照兰天19号增产11.75%。
2014-2015年度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山区组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7185.0kg,较对照兰天19号增产7.9%;2015-2016年度续试,平均产量5643.0kg,较对照兰天19号增产3.5%。2016-2017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山区组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5479.5kg,较对照兰天19号增产8.3%。
兰天132为冬性,幼苗匍匐。穗长方形,无芒,白壳。护颖长圆形、方肩,颖嘴鸟喙形,有颖脊,窄,无齿。株高95cm,穗长8.0cm,小穗数18穗,穗粒数44.5粒,千粒重47.1g。籽粒卵圆形,红色,粉质。生育期258d,中晚熟。
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检验分析,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1.6%,湿面筋(14%水分基)18.1%,沉淀值(14%水分基)33.0mL,赖氨酸(干基)0.44%。2017年农业部对全国各省种植大户的样品分析结果,兰天132籽粒含粗蛋白10.0%(干基),出粉率72.3%,降落值344,湿面筋18.9%,沉降指数17.0mL,面团形成时间1.5min,稳定时间1.8min。
2015-2016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条锈菌接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2/10/10;成株期对CYR32号、CYR33号、贵22-9、贵22-14、中4-1免疫,混合菌为2/10/30。
4.1 适期播种海拔1700m以上的高山区一般在9月中旬播种,海拔1700m以下的半山及浅山区在9月下旬播种。种植密度以30万粒/667m2为宜,一般每667m2播种量为15.0~17.5kg。
4.2 合理施肥以基肥为主,注意氮磷配合施用,全生育期 N∶P2O5配比可掌握在 1∶0.6~0.75,拔节期间按苗情趁雨追施化肥。为配合国家“双减”措施,建议基肥每667m2施农家肥3000kg+磷酸二铵15kg+尿素10kg,拔节后追施尿素5kg;或施磷酸二铵20kg+尿素10kg,拔节后追施尿素5kg。
4.3 病虫草害防治可在越冬前(12月上旬)或返青后杂草开始生长早期喷洒1次除草剂。由于其成株期对目前条锈病主要小种均为免疫,所以不必针对条锈病进行防治,扬花后根据白粉病的情况可喷洒1次三唑酮以防止白粉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