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静娇 鲁 勇 刘婷婷 杨淑藓 杨才华
(1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保山 678000;2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勐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保山 678108;3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保山 678016)
勐统镇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隶属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99°30′~99°41′E,24°24′~24°38′N,海拔在1010~2175m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361mm,年平均气温19℃。既有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区,也有温凉山区,是典型的立体气候,适宜种植粮食、甘蔗、茶叶、香料烟、蚕桑等多种农作物,发展多种经营,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1]。作为昌宁县四个主要热区乡镇之一,勐统镇气候温暖,雨热同期,雨量充沛,适宜发展玉米生产;然而,勐统的玉米生产在粮食作物中落后于水稻,在整个产业发展中更是相差甚远。造成勐统玉米生产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勐统产业结构复杂,农户只认优势作物,对玉米产业认识不足,种植管理技术欠佳;长期的小农经济意识,对产业发展大局和长远性缺乏深刻认识和全面了解,以致生产基础薄弱,各行其是,原始的、传统的、掠夺式的生产占主导地位。基础不牢,内需外力均不足,无论采取何种先进技术,收效都不显著,这是造成全区玉米产业发展封闭落后的关键。只有找准主因,并综合多方面因素全方位考虑,找到其解决的基本途径,谋划其发展的有效对策,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玉米生产效益,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1.1 基础建设不够,没有固定稳产的种植产区
1.1.1 大量山坡地种植,生产广种薄收勐统是山坝结合的农业镇,有极丰富的土地资源,山地面积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耕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6.8%,而林地面积占了土地总面积的69.8%[1]。初期玉米种植是靠大量开垦荒山、荒地和灌木林地,旱涝不保,仅靠当年的腐质肥作老底进行保守种植,地力较差,玉米长势逐年下降,收成甚微。近年来,部分玉米也在坝区水改旱地种植,但比例较小;同时农户加强了种植管理,但各方面综合投入不够,管理依旧粗放,玉米生产广种薄收。
1.1.2 规模连片种植少,生产效益较差受其他优势作物和特色产业的影响和排挤,勐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效益较差。全镇各个村(社区)间坐落分散,相距较远,并没有连片种植的大规模玉米示范产区,同时因产业效益不明显,农户提不起兴趣,各村社内也没有连片的种植大户和承包经营户,农户各行其是,零星种植,交通不便,工时不利,同时还增加了种植和收获成本,效益极差。该镇玉米产区的另一特点是,高海拔区域如刺竹山村等玉米种植相对多而稳定,但产量较低,而低海拔区域、坝区优势产区如小勐统村产量相对较高,却种植分布少,也使得总体效益低下。
1.2 耕作管理粗放,没有稳产高产的技术保障
1.2.1 规范种植不够,规格栽培跟不上种植规范指规划合理,布局恰当。该区玉米常种植于山坡地,地势平坦、四周开阔、交通便利、旱涝保收地块种植极少,同时山坡地玉米也常被间作、混作和套作等,种植方式不合理、作物布局不恰当、种植制度不健全等都使得种植不规范。该区70%左右的种植户栽培玉米,不论开沟条播还是挖穴点播,植沟或穴窝既浅又窄,玉米生长仅限于犁底层以上,且是牛耕操作;同时由于农民群众传统的惜地、惜粮情结,种植行距不超过70cm,种植密度大多在4000~5000株/667m2,这是造成玉米生长差、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1.2.2 采收方法不当,田地管理不科学农户只管眼前结果,不顾长远效益,同时缺乏科学种田的意识和技术水平。玉米成熟后,若采收不合理,非但不能使产量增加,还会损耗田地。一方面,农户不能做到适时收获,要么过早还未黄熟,要么过晚处于枯熟,均不利于产量形成和提高。另一方面,在采收时,一部分农户为图便利,只将果穗摘去,余下全部空秆立于田间,或者将其砍割堆放在田埂地头,对秸秆残茬不作任何处理,如及时翻埋或焚烧、全面深耕以及路沟清理,长此以往,便会造成耕层变浅、土壤板结、路沟不畅,给下一季、下一年的种植带来不利影响;另一部分农户则是将玉米秸秆全部砍割甚至拔除运走,这样操作也不利于田间土壤的培肥和地力的提高,对长年种植的土壤存在不利效应。
1.3 掠夺式生产模式,没有适应生产的合理投入
1.3.1 人力投入不足目前,大多数农户的劳动力分配有3种情况:一是全家外出务工,家中常年无人,田地要么出租,要么荒芜;二是多数农户家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幼龄儿童、就学子女及老年人在家看管,务农劳动力弱而不足;三是部分农户家中只留下老年人,年老病多,劳动力稀缺;无论哪一种,对农作物种植均没有优势。同时,由于对玉米种植投入的劳动力远少于其他作物,且多数是老年劳动力,人力投入明显不足。
1.3.2 物力投入较少机械投入少 在玉米播种之前,几乎全靠人力进行耕作,条件好一点的也只是使用牛耕,机耕的地块极少,达不到深耕细作的要求,无法实现现代农机农艺先进技术相结合。
种植物资投入少 购买种子只挑便宜种,认为只要是玉米能种能收就行,尤其对化肥、农药等促产促收物资投入更少,高海拔区域施用的农家肥与化肥、低海拔区域施用的复合肥都达不到玉米高产的需肥量,同时很少施用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部分农户甚至“下白籽”栽培,田间管理也作所谓的“懒庄稼”处理,这种投入明显导致广种薄收甚至有种无收,势必亏上加亏[2]。
1.4 地区优势不明显,没有统一强劲的源头动力
1.4.1 产业优势不突出勐统镇下辖9个村(社区)、139个村民小组,由于光、温、水等气候地理条件的差异,主产业和特色产业略有不同,但全镇总体以甘蔗、茶叶、香料烟和蚕桑为优势产业,尤其香料烟是勐统的龙头产业,继甘蔗、茶叶之后的新兴骨干产业,蚕桑产业则是该镇继甘蔗和香料烟产业之后的一项着力培植的重要产业。这些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群众效益自然也好,从而使玉米产业不占明显优势。
1.4.2 政策优势不得力由于镇党委、政府把香料烟、甘蔗和蚕桑作为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农业开发和经济转向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对这些优势产业的大力倾斜和支持势必削弱了其他作物的种植效益,越来越多的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玉米产业自然也受殃及。
2.1 打牢基础,加强建设,建立固定稳产的玉米产区
2.1.1 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效益从全镇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勐统耕地利用确实应该以优势产业为主,然而可以将一些偏僻闲荒、无人照料的零散田、废弃田等加以利用,增大坝区水改旱地玉米种植的比例。重点是将山地和坡地的玉米产区充分利用,将闲置荒芜的竹林地、乔木地、蔬林地以及灌木林地等可利用地块培植起来,提高价值。同时改变种植方式和复种指数,将红薯种植区域、部分幼龄果园、幼龄茶园等山地也纳入玉米开发区,增加玉米的实际种植面积。
2.1.2 建立规模产区,健全推广体系针对勐统玉米种植零星分布广,没有规模化的产业效益及辐射带动的典型效果,玉米产区需作规划整合,充分提升其创造力和收益率。将地理位置邻近、条件相宜的地块统一种植玉米,不论山地和水改旱地,尽量连片规模化种植。同时配套良种良法和高产栽培措施等的推广,形成玉米产区的综合“样板”,鼓励各个村社都举办各自的示范点,以相互比较、借鉴和参考,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使良好的玉米栽培模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田生产中去,建立良好的推广体系。
2.1.3 依靠科技攻势,创建示范基地打造一个固定稳产高产的玉米种植示范基地,作为全镇的核心示范区,每667m2单产稳产目标400kg以上,高产目标500kg以上,面积可以从百亩展示开始,慢慢扩大延伸,最终辐射带动整个玉米产区。创建这样一个核心区,需要挑肥力中上等、不易旱涝的地块,最好是平地;规模种植不少于6.67hm2;全套种植高度实行规格化栽培管理;品种搭配和布局规划合理;位置和面积相对固定,且保证有计划地轮作并按比例进行。
2.2 强化技术,加大管理,提高玉米栽培的科学技术
2.2.1 改变原始思想,提高科学意识所谓思想是行动的源动力,意识又能获得行动的先机和效果。山区农民群众受传统农耕的影响,对粮食作物的地位和种植还处于原始封闭状态,长期的小农经济意识,加上掠夺式生产,种植粮食作物基本以自家消耗为主,种植玉米也都是直接用于饲养牲畜(生猪和土鸡),极少外销,而猪、鸡基本也作自家日常食用。这种自给自足、安稳享受的思想使得玉米生产停留在有种则种、有收则收的平庸状态,发挥不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2.2.2 提升种植技术,实行规格栽培现代农业对种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和发展科技兴农,使科学种植深入农心,覆盖村村寨寨,进入家家户户。广大农户要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响应,切实提高科学种植技术,按规格进行栽培。
适宜勐统玉米栽培规格化的具体要求为:行距100cm以上,沟宽80cm,单株留苗株距30cm,双株留苗株距60cm;播种深度4~6cm,深浅一致,均匀条播或穴播;适当增加用种量,点播每穴3~5粒,每667m2用种 1.5~2.5kg,条播用种 4.0~5.0kg,播后覆土3~4cm,均匀细碎;间、定苗时,视不同海拔区域有所差异,一般密度在3500~4000株/667m2为宜。
2.2.3 增加成本投入,加强管理效益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舍得下本又精心管理,才会有高回报。宁可购买价格相对昂贵的适宜良种,播种时合理施足底肥,包括农家肥和化肥,同时施用一次性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苗期及时进行间、定苗,结合中耕除草轻施提苗肥,施药防治黏虫、金针虫等苗期主要害虫;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重施穗肥,防治玉米螟、黏虫、蚜虫等穗期主要害虫;花粒期巧施粒肥,有利于果穗秃尖减少,籽粒饱满;成熟期要适时收获,做到九黄十收,并妥善贮藏。同时,在整个玉米生长期间,要视苗情适时补种、补苗;视植株长势追施一定秆肥;视田间情况进行除草剂施用、灌溉与排水等,总体做到精细管理。
2.3 补齐短板,主动突破,寻找玉米产业的优化结构
2.3.1 发展多渠道生产,全面提升效益将仅有的零星冬玉米地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还可从香料烟种植规模中紧缩一部分出来恢复发展冬玉米,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中旬适时播种,可增产增收;进行晚秋青食玉米套种豆类栽培,可增产增效;进行鲜食夏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栽培,不失为一种发展思路,若能大规模试种成功且社会效益好,就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契机,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最大程度节本增利,直获经济效益;还可探索一些特用玉米如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笋玉米、青贮玉米等的栽培特点和技术,充分发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全面提升效益。
2.3.2 推广先进技术,提倡高效栽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求利用最合理的自然资源配置,以最低的能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3]。因此,研究发展精确、适度、简化的高效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是现代农业的新课题,也是必然需求和发展趋势。这便要求推广先进技术:一是推广高产、抗逆、广适良种及“三高”栽培技术;二是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三是推广坝区平地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四是推广旱坡地的抗旱保温栽培技术;五是推广科学配方施肥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叶面施肥技术。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现代科技成果切实应用到大田生产中,提高科技含量,提倡高效栽培。
2.3.3 坚持政策保障,加大政府扶持玉米生产也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经济作物产业,其种植面积、制度、模式以及农户的经济利益,既受政策宏观调控,也受政策保护,是其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和进一步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4],适当扩大玉米种植规模。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兼顾玉米生产中的政策支持,通过实行物资发放、良种补贴、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成立玉米专业合作社、鼓励玉米种植大户等方式,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培养一批科技素质高、种植技术高、生产效益高的精锐务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