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大豆面积维持在57.33万hm2,是河南省五大作物之一。2002年以前,河南一直是黄淮大豆产区大豆面积最大的省份;2002年以后,安徽大豆种植面积超过河南。河南省大豆种植面积居全国第4位,夏大豆面积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安徽省。
河南省大豆单产自建国以来总的趋势是在不断上升,因气候影响造成年度之间的波动。建国初期,河南省大豆单产水平约40kg,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豆单产接近90 kg,90年代后期大豆单产增加到120kg,近年来大豆单产维持在130 kg。除栽培技术的推广外,大豆新品种推广是河南省大豆单产增加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河南省大豆面积虽逐步减少,但由于单产的增加,总产仍能维持在100万t。自1998年以来,河南大豆年总产均在110万t以上。
农户在大豆生产上种植规模较小,一般每户种植面积在0.33hm2以下,播种大部分为机播,占90%以上,少数用人工耧播。但收获仍以人工为主。较小的种植面积限制了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国营农场一般每户种植大豆在2hm2以上,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推进,种植规模在 20~33hm2的种地大户越来越多,甚至有部分大户的种植规模在 133~333hm2,逐步成为大豆种植的主体力量。这些大户播种、中耕、喷药、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由于连年秸秆还田,土壤肥力较高,产量水平也高,但地下害虫严重是农场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
在黄淮地区夏季可种植玉米、花生、棉花等多种作物。近10年来,玉米、花生单产大幅度提高,价格也大幅度提升,致使大豆种植面积下滑。河南花生面积由50万hm2增加到目前的120万hm2,而河南的大豆面积由66.67万hm2下降到目前的53.33万hm2。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种作物的比较效益,2016年以来玉米价格下降,大豆价格上涨,与玉米的比较效益大幅增加,加上玉米后期晾晒问题不容易解决,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表现在不愿购买种子,以自留种为主。农民对大豆病虫害防治常识缺乏,除了严重的食叶性害虫,其他病虫害基本不管,使大豆产量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育种单位在进行新品种推广时难度很大。
农技推广工作难以到位,县、乡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严重偏少,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待遇极差,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基本解散。
1.种植规模较小。以许昌邦迪蛋白有限公司为例,其低温豆粕生产线日加工大豆150t,豆油生产线日加工大豆350t,合计每天需要大豆500t,按平均每户种植大豆0.33 hm2、180kg/667m2计算,556 个农户全年的生产量仅够该企业1天的加工需求。而从556个农户将大豆集中起来无疑增加了很多流通环节和收购成本。
2.大豆的商品性差。不同农户种植大豆品种不同,籽粒大小不一致,净度也不一样,品质也各不相同,增加了加工成本。
河南省大豆科研以新品种选育为主,迄今已征集和创新了626份品种资源,有90个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32个通过国家审定。豫豆2号、豫豆8号和豫豆18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豫豆6号和郑77249获得国家发明奖。河南大豆科研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项。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育成27个品种,14个通过国家审定,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国家级成果4项。
由于河南省热量和日照兼顾的自然条件和育种家长期的努力工作,高蛋白和高产两个性状融为一体,成为国内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河南省审定的34个大豆品种20个是蛋白质含量高于45%的高蛋白品种。最高的豫豆12号蛋白质含量高达50.3%。河南具有双汇等食品加工企业,对大豆蛋白的需求量很大,2003年美国杜邦公司收购郑州油化集团的大豆蛋白生产线,目前,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淮高蛋白大豆产业带已初步形成。
1.河南省大豆科研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育种和大豆加工研究成就突出,栽培生理、植保、农机等方向缺乏专职研究人员。
2.审定品种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以高产类型为主,缺乏高蛋白、高油、早熟、特色品种及加工专用品种。
3.育种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育种工作周期很长,从组合配置到审定往往需要10年以上,随着人员工资和地租、农资等价格上涨,育种投入越来越大。但目前政府部门从来没有设立10年以上的长期育种项目,科研人员往往从其他项目来补贴育种。
4.育种规模普遍小。国内育种课题往往是3~5人,几十亩地,超过6.67hm2的属于规模较大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育种家往往有80hm2,规模太小。导致机械化程度低,新技术难以应用。
只有大豆加工企业的发展才能带动种植业的发展。通过加工提高大豆的价值,利用企业的利润反哺农业,让农民种豆有利可图,否则农民不愿种植大豆,就无从谈起产业的发展。
以种地大户、国营农场为主,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对大豆生产大县实行奖励政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方的农民进城打工,土地闲置,在政府指导下,通过农村合作组织等方式,优化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实行区域化种植,提高大豆的商品性,才有可能实现企业与生产基地的真正联合,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大豆本来是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但是农村除了播种环节外,中耕、收获的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严重阻碍了大豆产业的发展。目前急需的机械是适合小四轮带动的灭茬、播种一体化机械和收获机械。政府应该以这些机械为载体,实行农机补贴,在大豆种植相对集中的村镇扶持个别农户进行播种、收获服务,提高大豆的机械化程度。
在调查中,豆农初中文化占80%以上,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基层推广人员与农民接触很多,熟悉农民习惯,可以更好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社旗县农技推广中心与化肥经营个体户结合,化肥经营个体户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由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开展大豆肥料试验,使当地许多农民认识到大豆也需要施肥,提高了产量,化肥经营者也增加了销量。这种做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