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处理

2018-01-17 06:09王桂花岳朝辉
医药前沿 2018年31期
关键词:种者预防接种活疫苗

王桂花 岳朝辉

(1 山东省阳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滨州 251800)

(2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6级 辽宁 沈阳 110136)

为监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国家建立了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亦称“预防接种不良事件”,AEFI):指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健康损害或负面影响。不良反应:是指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在机体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的同时或之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1)一般反应: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2)异常反应: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自2016年国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儿童数量增加,疫苗品种增加,导致疫苗接种数量增大,发生不良反应的绝对数也在增加,引起了公众包括媒体的广泛关注。为探讨疫苗接种后反应的处理对策,本文选择488例疫苗接种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488例AEFI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作为本次临床调查研究资料,其中男267例,女221例,年龄0~6岁,中位年龄为1.2岁,接种者性别、既往史、药物不良反应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488例疫苗接种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相关的报告数据,分析其接种疫苗种类、接种方法、接种工具及不良反应情况。(1)接种疫苗的种类:国家免疫规划一类免费疫苗,主要为: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百白破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疫苗的运输、储存按照条例规定。(2)接种方法:实施疫苗接种的医务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实施疫苗接种,完成接种后观察30分钟。(3)不良反应处理:按照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接种疫苗不良反应上报程序,接种者发生不良反应,其监护人立即与预防接种实施单位取得联系,预防接种单位指导监护人做好常规处理,并与48小时内将不良反应的相关情况进行上报。如果儿童在接种后局部有红肿、疼痛等反应,可对注射部位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天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助消肿,减少疼痛;如果儿童体温达到37~38℃,伴有全身不适,可鼓励孩子多喝水,温水擦洗身体帮助散热,或者可口服扑热息痛,进行适当的休息,不需要特殊处理就能恢复正常;如果接种后儿童持续高热并伴有其他症状,要及时就医,以防高热惊厥的发生,并进行随访。接种后出现体温升高>38.5℃,或伴有其他不适,应送至医院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观察指标为疫苗接种种类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情况、不良反应年龄分布情况、不良反应转归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疫苗接种种类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488例AEFI病例中,发生例数居前6位的疫苗依次为:百白破疫苗160例(占32.8%);乙脑减毒活疫苗103例(占21.1%);A群流脑多糖疫苗50例(占10.2%);麻风疫苗42例(占8.6%);卡介苗28例(占5.7%);乙肝疫苗26例(占5.3%)。

2.2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488例AEFI病例中,一般反应437例(占89.6%),异常反应50例(占10.2%),偶合症1例。437例一般反应中,表现为发热、红肿、硬结者共432例,(占98.8%)。50例异常反应中,卡介苗淋巴结炎26例,过敏性皮疹19例,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过敏性紫癜1例,发热惊厥1例,无菌性脓肿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2.3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情况

488例AEFI病例中,接种后0~1天发生不良反应者437例(占89.5%);2~3天者18例(3.7%);4~7天者3例;8~14天者1例;15天以上者29例。AEFI主要发生在接种后1天内,接种时间间隔越长,发生AEFI越少。

2.4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年龄分布情况

488例AEFI病例中,主要集中于0岁、1岁组,0岁组为314例(占64.3%),1岁组为113例(占23.2%),2岁组为29例(占5.9%)。小于1岁组的儿童病例中,以8月龄病例最多55例(占17.5%)。

2.5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转归情况

488例AEFI病例中痊愈454人,治疗后好转34人。

3.讨论

3.1 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疫苗接种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个体免疫水平,从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达到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通过本次临床调查研究分析,认为产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1)疫苗自身因素。主要有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防腐剂、稳定剂、佐剂)、外源因子、疫苗出厂前检定等,以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为例,此种疫苗本身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吸附剂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佐剂会使接种对象的机体出现特异性IgE合成,会对人体机能造成影响。(2)疫苗使用因素。主要有受种对象选择不当、禁忌症掌握不严、接种部位/途径错误、接种剂量/次数过多、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或稀释液、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疫苗使用时未检查或未摇匀、不安全注射等。例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2016版)要求,儿童要在6岁前完成12种疫苗22次的接种,而在1岁前要完成17次的接种,孩子小,接种针次较多,是造成疫苗不良反应多发的原因。(3)受种者个体因素。主要有健康状况、过敏体质、免疫功能异常、精神或心理因素、药物影响等。如在接种疫苗前,受种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病史,患有某种禁忌症,接种疫苗后常可引起反应;由于注射疫苗的对象普遍是年龄偏小的儿童,因此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易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并且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疫苗注射,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就易出现心跳加快、晕针、呼吸减缓、甚至有晕厥的可能,这也是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表现;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3.2 预防与处理对策

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主要为:(1)接种前做好预防工作,采集疫苗接种者的基本信息,了解体质、患病及过敏状况,告知疫苗接种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与接种者进行沟通,消除不良情绪,增强配合程度;接种时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接种部位进行全面检查,接种后使用消毒棉签以适度力度按压穿刺点,避免疫苗不慎流出。(2)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掌握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及处置,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接种疫苗,保证疫苗接种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定期对疫苗接种室进行细菌检测,做好消毒处理工作。(3)以“妈妈课堂”、动画短片等多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疫苗接种的认知水平,使其了解疫苗接种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应对情况。(4)指导家属做好看护工作,避免接种后剧烈运动,注意保持注射部位的皮肤干燥;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5)出现不良反应,各级及时上报,做好处理、沟通、解释工作。(6)省、市、县业务部门根据职责范围制定不良反应处理实施方案,以备处置较重不良反应的发生。(7)各级政府应逐步完善疫苗不良反应后期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疫苗接种作为一种现代疾病预防方式,可以提升接种者的机体免疫力,从而对发病进行抑制,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疫苗接种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接种者的身体健康做出保障,必须要强化疫苗接种不良反应预防处置工作。

猜你喜欢
种者预防接种活疫苗
“互联网+”多模式健康教育在新冠疫苗接种服务中的应用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关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问答
如何减少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如何处置?中疾控专家给出建议
鸭黄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力研究
如果接种了涉案疫苗,要补种吗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
湖南:开启预防接种“掌上时代”
番鸭呼肠孤病毒活疫苗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