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山
(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兽医站,青海 811699)
紫花苜蓿具有较高的饲用、药用价值且能够食用,在一些农业发展地区的种植比较广泛,但是由于紫花苜蓿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病虫的危害,影响紫花苜蓿的产量以及经济效益,所以对紫花苜蓿的高产种植技术以及对常见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紫花苜蓿被俗称牧草之王,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豆科牧草,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紫花苜蓿可以说是栽培面积最广的一种牧草类作物,其在中国的生长历史十分漫长,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农牧民喜欢种植的主要作物。其优点在于含水量非常低,制成干草之后质量好,并且能够持续的进行收割和利用,在中国的黑龙江、吉林、河南以及江淮流域都有种植。根系极其发达,能够有效的吸收土壤内的水分和养分,耐旱、耐寒、耐贫瘠。在进行栽培管理的时候比较简单。除此之外,紫花苜蓿的生长环境最佳温度是在17~22℃之间,且在生长的过程中即使遇到降雪天气也能够保持根系不受损害。紫花苜蓿是一种喜光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接受的日照时间越长,所积累的干物质就越多,作物的质量就越好,牧草的营养价值就越高。与此同时,紫花苜蓿的生长对于光照的时间并没有太严格的需求,可以在很多灌木丛中进行种植,并且对于种植密度的要求不高,这样一来加大种植密度就能够有效的提升种植效益。
在进行紫花苜蓿栽培工作之前,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保证种植地块的土地表层的平整度。紫花苜蓿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的作物,对于阳光的喜爱十分突出。因此在选择种植地区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尽量的挑选地势较高的区域进行种植,这样就能保证降水及时得到排除。绝对不能挑选低洼地区作为紫花苜蓿种植的地块,一旦发生大规模降水造成降水聚集,那么紫花苜蓿将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影响最后的产量。另外,紫花苜蓿的种子是非常小的,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整地工作的时候种植人员需要完成土地的耕耙作业,确保土壤变得更加疏松,从而保证土壤内部的氧气含量。也能够保证紫花苜蓿的种子和土壤进行充分的接触,这对于紫花苜蓿种植出苗率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栽培管理人员在播种前还需要先施底肥的工序,从而确保紫花苜蓿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都能够拥有充足的养分,为提升紫花苜蓿的单位产量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现在国内的紫花苜蓿品种很多,但是达到推广要求还需要经过品种的筛选,紫花苜蓿在精心选好种子以后再经过擦破种皮法处理,具体来讲就是往紫花苜蓿种子中加入砂砾,通过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将种子的皮磨破;在温水中浸泡紫花苜蓿种子,大约半个小时以后捞出,随后放在阳光下晒干,再放入温水中浸泡,如此反复,紫花苜蓿种子逐渐膨胀破裂,当紫花苜蓿种子膨胀破裂以后才可以播种,这种方式适用于比较肥沃的土壤,不适宜应用于土壤坚硬的地区。
(1)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苜蓿品种,如皇后、WL320、WL323等。(2)种子要经过清选,去杂处理,再用根瘤菌剂拌种,菌剂∶种子比为1∶10。(3)播种时间,当地温在5℃以上时,即可播种,春、夏、秋均可,但在8月20日~9月10日期间播种最佳。(4)播种方法,可条播、撒播、保护播种和混播。(5)播种深度一般为0.5~2cm。
其一,除草。紫花苜蓿种植过程中进行田间管理的意义十分重大,田间管理的工作质量直接决定着后期紫花苜蓿的生长情况,也关系着作物的产量。尤其是紫花苜蓿播种后的第一年间,其生长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慢,如果田间存在大量杂草,那么紫花苜蓿的生长就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种植后的第一年需要组织除草,或者是应用合理的化学除草剂保证紫花苜蓿的正常生长。第二,施肥和灌溉。紫花苜蓿在幼苗期间缺乏根瘤菌,对于空气中的氮元素基本上没有固氮能力,为了保证这个阶段的紫花苜蓿能够健康的生长,必须要做好施肥工作,对氮磷钾肥料的比例进行合理的控制。除此之外在进行收割之后田间管理人员都必须要进行松土,施定量的农家肥保证养分充足。
在紫花苜蓿植株有10%左右开花的时候进行第一次收割,如果是用于饲喂幼龄畜禽的话,最好选择在现蕾期收割,第一次收割以后每隔一个月再收割一次,最后一次收割在9月底,这样会有一个月的生长时间,这样才能保证紫花苜蓿能够顺利越冬,有益于第二年紫花苜蓿的高产。在收割前的半个月内不能使用农药,紫花苜蓿的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干贮,这种加工方法就是利用自然风干或者人为烘干的方式去除紫花苜蓿植株的水分,其中自然风干就是将紫花苜蓿植株放到阳光下进行晾晒,然后打捆贮藏。人工干燥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烘干设备对苜蓿进行烘干,而后进行保存。这两种方法各有长处,自然干燥法处理后的苜蓿气味清香,更加容易消化,人工干燥时间短,能够将紫花苜蓿的营养成分有效的保存好。第二种是青贮,把新鲜的紫花苜蓿植株铡成2厘米长,与玉米混合进行青贮。
紫花苜蓿这种作物在播种的前两年基本上是无法发现其存在的病害的,少数病害特别严重的除外。然而这并不是说这两年期间紫花苜蓿就不会受到病害的影响,紫花苜蓿种植的前两年是一个病原菌逐渐积累的过程,如果这两年工作人员没有提高对病害防治的意识,在两年的积累期过去之后,第三年紫花苜蓿就可能短期内爆发出大量的病害。到了这个阶段再进行病害的治理十分困难,相对于前期的防治而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还不一定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紫花苜蓿受到病害影响都会发生死亡现象,对于最后的种植效益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甚至会对紫花苜蓿接下来的使用年限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病害防治中,我们必须要在病害尚未发生的前两年就做好防治工作,这样一来虽然短期内加大了投入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笔投入的作用无疑是值得的。紫花苜蓿最为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和白粉病等。紫花苜蓿病害产生后,本身具有的光合作用会下降,严重情况下会导致产量下降60%。而且患有病害的紫花苜蓿中会含有一定的病毒,牲畜食用后很有可能会中毒。选择抗病毒的品种进行种植,是一种从源头上解决紫花苜蓿病害的有效方法。而在紫花苜蓿发病之后,种植管理人员需要利用化学制剂进行病害的控制,假如发现某一个区域的紫花苜蓿病害问题严重,就需要尽快的完成收割把病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于病害防治工作而言,紫花苜蓿的虫害防治工作看起来就比较简单,然而这并不是我们掉以轻心的理由,虫害的生长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从发展初期到最后大面积爆发并不是一瞬间的事情,假如我们能够在虫害出现的第一时间就进行恰当的处理,就能够很好的避免后面不必要的麻烦。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我们发现,紫花苜蓿最常见的虫害就是黏虫和蝗虫,这两种虫害都会导致紫花苜蓿的叶肉部分的大规模损坏,在虫害严重的年头紫花苜蓿的叶子被全部啃食一空的现象也并不少见。紫花苜蓿的蝗虫在正常的情况下历经三百天左右的生长期能够产下20多代,这样一来紫花苜蓿的嫩茎就可能被啃食一空。对于蝗虫病害可以利用50%的马拉硫磷乳油,40%的乐果进行化学防治,从而保障紫花苜蓿的健康生长。
综上所述,紫花苜蓿是我国一些地区重点种植的饲草作物,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一些农牧业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所以对紫花苜蓿种植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增强对紫花苜蓿研究的投入,对高产种植技术进行创新,并研究出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促进我国农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