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楼沿老城区街边矗立、新住院大楼和行政办公区紧挨着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在地理空间和建筑规划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看起来颇无“章法”。“医院在空间环境上并不占优。”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表示,为了弥补“外在条件”的不足,所以,医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涵建设上,走精品型、科研型路径,将学科建设作为促动医院发展的引擎。
从江苏省昆山市前往盐城市探亲的小张是位31岁的年轻妈妈。在盐城,她起初感觉嗓子沙哑,之后出现胸闷、头晕、腰背酸痛等不适,且越来越严重。本以为是感冒去药店买药,没想到突然浑身发冷、呼吸困难,后因病情发展迅猛被收入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抢救,被确认为致命性心肌炎。
由于病情危急,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向中大医院发出求援消息。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迅速抽调团队组成“移动ICU”,携带设备赶赴盐城会诊,并以“人工心脏”进行生命支持,稳住心率、血压和呼吸,成功将病人转回中大医院继续抢救。
可能连中大医院重症团队都没有想到,成功转运,仅仅是他们和小张一起闯过的“第一关”。在这个国内一流的体外生命支持救治中心,曾经挽救的众多重症心肌炎患者中,一般5天~7天心脏功能就能开始恢复,最晚也不超过10天,但是,小张的心脏一直处于“停机”状态……在心脏停跳期间,她还发生了腹腔、子宫大出血。在家属的信任下,中大医院肝胆胰中心、麻醉科和妇产科勇闯禁区、放手一搏,先后3次冒险手术……最终,小张的心脏在停跳10天后重新复跳,并完全康复,创造了一个在国际上都十分罕见的生命奇迹。
在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走廊墙壁上挂有3幅中国地图。图表上插着的每一面小红旗,都记录着他们会诊帮扶的行程足迹、进修医护人员及博士硕士的地域分布,密密麻麻的旗子,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在中大医院这个非地区最大的医院里,他们的重症医学科何以成为国内排名第二的综合ICU?
“我们是国内第一批建设重症医学科的医院。多年来,医院始终把重症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来培养。”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说,一方面,对于处在危重状态的病人来说,传统学科以诊断为驱动的“先瞄准后开枪”式诊疗模式,往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状况,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重症医学从整体上考量疾病,“边瞄准边开枪”。另一方面,“大重症”模式能够集中全院资源,有效调动多学科协作。目前,该院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平台共有近200张床位,集合了综合、急诊、呼吸、心脏等专科,平台对专科人才进行专业化、同质化培训,遇到复杂难题,可以顺畅地调动多专科力量。
多年来,中大医院悉心培育了多个“拳头学科”。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均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之列,肾脏病科也入选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张志珺教授是江苏临床研究领域首个“杰青”项目获得者,她带领团队就偏爱啃“硬骨头”,3年前率先创建神经系统疑难杂症诊疗中心,重点解决神经系统疑难杂症患者的病痛,既为百姓健康谋福祉,又提升了学科临床研究水平。
“一家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由一个个学科拼起来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优势学科的崛起不是一拍脑袋、一蹴而就的。”滕皋军说。
滕皋军是国内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学首屈一指的大专家。令其在业界驰名的,除了消化道系列放射性粒子支架等一系列代表性技术外,还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和持续不停的科研产出。前年,他在临床推出胃左动脉栓塞减肥术;去年开始,运用血管腔内去交感神经术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脉管炎、腹腔神经压迫顽固性疼痛……几乎每年都有新技术推出,如此高产的秘诀在哪?
“在旁人看来,胃左动脉栓塞减肥术似乎是个新技术,但我的第一个动物实验是在2009年做的,相关实验文章2011年就已发表,此后又利用4年时间,才将这一技术推上临床。去交感神经术同样在5年前就开始探索器械研发,从‘萌芽’到搬上临床,也经过了漫长的准备、探索、完善和产出过程。”滕皋军说,建学科不能靠心血来潮,而是要布局谋篇。这要求学科带头人既能用敏锐的眼光发现科研时机并及时切入,又能甘于寂寞,从无到有慢慢做起。
在这一战略思路下,中大医院开始加紧科研布局。该院院长助理李玲介绍,从2015年开始,医院专门新建了300平方米精准医学中心,用于开展精准检测、精准治疗和精准医学研究等。此外还成立了临床医学科研部,下设生物统计室和生物样本库,为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和样本资源等的支撑。从去年年底开始,该院逐步建立专职科研队伍,并探索设立流动项目制科研助理和临床研究协调员岗位,单项临床科研课题立项经费超过500万元,可按需设置项目制科研助理岗位。由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项目经费超过300万元,可按照项目配备专职临床研究协调员,旨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临床研究步伐。
“除了‘搭好架子’,学科的建设发展,还必须适应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在客观衡量自身实际情况和医疗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加强优势技术建设,加快特色技术创新。”李玲说,近年,该院加大了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这几种危害人民健康的最主要疾病的研究,以期不断提高临床疗效,通过扶持更多“高原学科”,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记者采访期间的5月7日上午,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办公室内座无虚席。通过远程信息系统,中大医院的专家与几十家医院的ICU同道实时分享着最新理念与技术,开展规范化技术培训。
这一场景,正是中大医院赫赫有名的“重症V课堂”。从2015年8月开始,中大医院开始组建医疗集团,南京市周边3小时交通圈的二甲医院,包括苏皖两省的部分三级医院、医养结合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50余家医院都成了“一家人”。自2016年起,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开始构建重症医学科专科联盟,除了上述集团医院外,还包括福建、山东、江西,甚至远在新疆的一些医院。每周一上午11点,“重症V课堂”准时与联盟单位在线开课,将先进的技术下沉到基层医院,带动了基层医院ICU 的整体发展,更多的重症患者从中得到科学、规范的诊疗服务。
“我们的都是你们的、你们的还是你们的”,在组建医联体之初,中大医院就提出了这样的理念。为此,中大医院将自己作为“世界双一流大学”、“985”高校附属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资源平台全面开放给集团医院的“兄弟们”,并打破了一系列的惯例:免费接收各集团成员的医务人员来院进修;打破过去春秋两季招生,改为进修时间弹性管理,提早一周申请即可,学习时间不限制长短;将中大医院每月1次的疑难病例讨论向集团医院同步转播;免费邀请集团医院人员参加各类继续教育项目和专科学术活动;邀请集团医院共同参与中大医院的科研项目和论文撰写;优先接收集团医院的规培医师等,为集团医院提升水平大开绿灯。
“把学科做大,是为了扩大影响力。不带动大家发展,那叫什么影响力。”中大医院副院长刘必成介绍,作为该院“拳头学科”之一,该院肾脏科已开展肾脏病理诊断30多年,但由于需要专业肾脏病理医生和高昂设备,这一技术在我国还仅限于在少部分大医院的诊疗中心内开展。自从和集团医院“手拉手”后,这一对疾病分型、治疗决策、预后判断都十分重要的技术,被迅速传向基层。他说,目前,该院即将安装以数字病理为依托的远程病理诊断系统,届时,将使更多基层医院肾病确诊在基层、治疗在基层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