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兵
翻开当年留下的老照片,没有精致的布景,没有华丽的衣服,更无奢华的生活,只是一次次朴素的刻印。
“以前年轻人是为了找工作而出去,现在中国大妈纯粹为了好玩满世界跑。”北京资深驴友支罡深有感触地说,“旅游不仅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产业更是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颠覆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出行观念乃至出行目的地。
10块钱的机票
1978年,中国拉开改革开放序幕。旅游业作为启动改革的突破口,肩负起从外交事业向经济产业转变、从经济产业到综合性产业的使命。不过,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彼时的“旅游”还距离他们很远。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旅游认识的场景徐徐拉开。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旅行者,老言回忆,“前几天收拾东西,偶然翻出来我1981年从天津机场坐子爵号去北京的登机牌,还有中国民航赠送的通讯录。这让我回忆起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老言向记者忆起改革开放初期自己的旅游经历。
对于老言来说,那是一次难忘而充满新鲜的旅行记忆,对于更多人来说,子爵号10块钱的机票和28分钟的行程,令人向往而艳羡。
那时,国内旅游景点只在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几个为数不多的以名胜古迹闻名的城市。
翻开当年留下的老照片,没有精致的布景,没有华丽的衣服,更无奢华的生活,只是一次次朴素的刻印。
每一小步都是一次大开放。上世纪90年代,广东“港澳探亲游”成为人们出境游的开始,“新中国第一团”出境旅游。1990年10月,中国国家旅游局允许公民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探亲旅游,1997年又陆续批准开放 8个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
转眼,时光荏苒40年,从陌生到常态,从奢侈到普及,在政策助力、社会变迁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多重推动下,旅游业百花齐放,点滴巨变凝聚在了百姓生活、消费和观念中。仅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已达28.26亿人次。
如今,不用再艳羡子爵号,朋友圈里天南海北的旅游照片成了新常态。90后旅游爱好者张玲玲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我已经利用假期游览了国内28个省市,境外目前只去过香港,但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50岁之前环游世界。”
世界太大
“心境变得包容,胸怀变得宽广,这可能就是旅行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我并不奢望旅行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反而更喜欢这种一点一滴的积累。”财务自由后常年在外旅游的文富佳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去的地方多,见到的多,有一些好处,你不会轻易批评别人的想法或者生活方式,因为你知道这世界太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和轨道。”
出来旅行的人大多是为了记住瑰丽的风景和累积幸福的回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旅行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忘记工作上的压力和生活中的烦恼。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旅行解开了人生的谜题,让他们看到了活着的意义与希望。
一位盲人,一根盲杖,安徽淮北曹晟康的故事令很多人感动。这位8岁因意外而视力受损的年轻人,靠一根盲杖,游遍了全球6个大洲、35个国家,他用无数个探索的脚步,画出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
正常人出游到陌生地方都磕磕碰碰,需要处理不少棘手的突发情况,一个盲人的世界环游谈何容易。如今,他像旅行中的自己一样,热情地生活着,热爱这个世界,用另一种“目光”打量着世界,理解着生命。在尼泊尔博卡拉,他与珠峰近在咫尺;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他向其他人讲述自己的冒险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行不仅是一次放松,更是一次自我朝圣和洗涤。
旅行者杨妮刚刚跟男朋友自驾去了一趟西藏,她说,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种倚身蓝天白云间,停靠怪石大路旁的自由与放纵,释放了天性,在北京沉寂的压抑感被一扫而空,“太棒了,你一定要去一次西藏。”
从子爵号到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人们怀揣着一颗自由的心,慢慢发明了穷游、自驾游,他们用脚步雕刻出各种各样的民宿热、古镇热甚至西北热;各个国家落地签的开放,更是让人们在目光所及、心之向往处感受到了欧洲、非洲、美洲等的壮丽景色。各种便利兼具,一次出国旅行的成本甚至低于国内游。
更重要的是,留在他们心里的那种痕迹,闪着光。
数据显示,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临。1984年,中国人均国民出游仅有0.2次,到2015年首度超过3次,2017年人均国民出游达3.7次。2018年国慶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7.2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也就是说,国庆7天长假,一半中国人都在旅行的路上。
“旅游业要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与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郭媛媛认为。
来我家乡旅游
除了想去“那么大”的世界看看的人,也有很多“想让全世界各地人们来家乡旅游”的人,他们大多受益于旅游产业的红火发展。
自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多个一直以来依托传统能源产业发展的城市开始向旅游城市转型,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为当地人提供就业机会。
遥远西南地区的荔波县,以大小七孔而闻名,一杯酸甜的酸梅汁和一碗香醇的牛肉面,令游客流连忘返。近年来,荔波更是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打破以往单纯“就旅游发展旅游”的理念,率先在全国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重庆旅行者牛丽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有一年重庆飞往荔波的机票只要7块钱,我就去了一趟荔波。盛夏的大小七孔非常清凉,沿着连环瀑布向上走,感觉非常棒。现在再去看荔波,确实在旅游产业的拉动下发生了很大变化。”
闻名世界的山西平遥古城也一样。买一瓶沙棘汁,走一走城墙外的镖局,看一看老陈醋的酿造过程,欣赏一台《又见平遥》舞台剧,每逢假期,都有大批操着不同国家语言的外国游客,从平遥古城高铁站下车,背着大包小包前往古城。
小惠经营着平遥古城里的一家商铺,专门销售彩色的化妆匣子,精细的做工引来很多游客。她说:“以前在北京,工作压力大,现在老家的旅游业发展得很好,我们做小生意一年收入有十几万,买辆小车,也有房子,生活有滋有味,比在大城市还舒服。”
旅游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目光,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山东省委主委段青英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旅游业需进一步拓宽产业网络,把旅游、互联网和当地各种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充分结合起来、展示出来,使农产品、旅游商品产销两旺,充分拓展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让文化、休闲、养生、养老、体验、观光等旅游项目竞相涌现,实现旅游业发展壮大。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