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诺
摘 要:满族作为少数民族中的重要成员,本身拥有厚重的文化气息。在民族诞生以及民族演变的漫长历程中,东北地区成为了满族民众赖以生存的重要地区,同时也保留着满族特有的宝贵民间风俗。因此可见,演变中的满族不仅保留了珍贵的自身文化气息,同时也不断在吸纳汉文化,满族文化因此而变得多样并且丰富。探寻满族文化本身的演变仪式,有助于明确各个时间段的文化演变历程,为保留珍贵的民俗文化提供参照。
关键词:满族文化;仪式;演变过程
满族文化本身包含了较多层面,其中关键在于民众日常喜爱的服饰、食物、住宅以及其他文化特征。从形成以及演变的角度来讲,满族民众长期以来凭借自身具备的智慧与凝聚力,创建了可供后人珍藏的历史文化。满族文化不仅富于民俗特色,同时也善于不断学习,因此表现为文化融合的强烈特征[1]。因此可以得知,满族文化在整体上构成了不断演进的文化仪式,其中包含了值得深入探究的文化要素,本文将对其文化演变的线索进行全面的梳理。
一、满族文化的起始阶段
根据现有的史料可知,满族本身包含建州女真以及海西女真的核心构成部分。在后期的演进中,又有某些部族与野人女真加入了满族,在此前提下构建了完整度较高的共同体。早期在满族的起步阶段中,满族也被称之为诸申族。到了17世纪,皇太极将其改名为满洲,而后满族称谓一直传承至今。
满族祖先生存于松花江、黑龙江以及长白山区域,满族来源于最早诞生的肃慎族。在聚居区的范围内,满族民众长期以来生存都依赖于狩猎,在此前提下延伸至后期的饲养业以及原始农业[2]。到了汉代时,满族再次改变了称谓,而满族民众平日从事的狩猎活动也逐渐转变成了耕织与制作麻布。在农业进步的趋势下,满族民众凭借自身拥有的智慧,创造了最早的酒类饮品,对于铁器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从而全面提升了自身在这个阶段的生活水准。
到了北齐时代,满族民众开始运用纺织的方式来提供平日生活所需的各项供给。直到明代时期,人们都将其叫做女真人。在东北范围内,满族包含了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以及建州女真。后期在演变中,建州女真被努尔哈赤统一,而后创建了最早的八旗制度。女真族受到征服之后,纷纷归入了民族编制中,进而壮大了整个满族部落并且巩固了悠久的满族文明。
因此可见,满族在逐渐演变与壮大的整个过程中,与之相应的民族文化也获得了全方位的演变。满族民众本身具备很强的民族意识,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了自身占据的经济地位以及政治地位。建立清朝之后,满族的各个社会层面都表现为全新的趋势,整个社会也趋向于逐渐稳定[3]。因此在清朝年间,满族民众拥有了多样化的文化平台,提升了自身具备的精神境界。
二、满族文化涉及到的各项关键内容
(一)关于日常饮食
从日常饮食的视角来看,满族民众长期以来传承了独特的日常饮食。具体而言,多数满族人都喜爱偏凉性的食物、甜食、面食与黏性食物,其中的大黄米与小黄米占据了日常餐桌上的重要位置。在涉及到祭祀活动时,满族人通常也会把黏食作为不可少的祭祀品[4]。对于面食而言,满族人擅长粉碎或者磨碎高粱米等各种类型的米,然后将其制成可口香甜的食物,多数人十分喜爱甜食。到了炎热季节,民众习惯于食用过水后的熟米饭,俗称为“水饭”。如果要增强水饭的口感,还可以把适量的白糖或者蜂蜜加入其中。
(二)关于服饰与时装
如果提及最常見的满族服饰,多数人都可能立即想起旗袍。从现状来看,作为清朝时期国服的旗袍仍然受到多数满族民众的喜爱。旗袍本身具有八旗人的独特含义,满族人在平日穿着旗袍时倾向于随意性,因此可以将其叫做大褂。满族旗袍包含了多样化的形式,其中也涉及到性别区分。
通常来讲,男式旗袍的袖口较窄并且具有圆领的形态,四面开衩或者两面开衩,这是由于男子经常要从事射击与马上运动,因此开衩式的服饰会让人感到更为轻松。在特殊情况下,满族男子也可以穿马蹄袖状的旗袍,也就是把半圆形袖口镶嵌在旗袍上面。至于女式旗袍,则在男式旗袍基础上添加了多样化的花纹与花边,同时也呈现了更多的旗袍类型。进入新时期后,满族旗袍变得更为多样,同时增添了时尚元素,因而深受民众的喜爱[5]。
(三)关于民宅
早在兴起之初,满族民众多数居住于相对粗陋的住宅中。在逐渐演变中,满族民宅不再表现为粗陋的形态,而是在力求舒适的同时增添了独特的地面烟囱、万字炕以及其他家居摆设。满族人喜欢居住在口袋房中,这是由于口袋房更有助于冬天保暖,避免散失居室内的热量。从民宅的具体朝向来看,满族民众把西方视作最重要的方向,其次为南方,再次为北方。
从室内摆设来看,长辈一般来讲都住在向阳并且温暖的朝南炕上,而晚辈居住于北侧的炕上。满族居民把祖先所在的灵位布置在西边靠墙的地方,对于家谱进行认真的抄写,同时也要定时供奉祖宗的饭食[6]。依照传承下来的民俗,居民不可以把杂乱的物品摆放在西边炕上,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室内的整洁性。至于外墙的院落,多数都布置成土砌墙或者木栅栏墙,满族人习惯于把粮食存储在院内谷仓中。
三、探析文化演变的趋势
(一)八旗官学的重要作用
八旗官学兴起于东北地区以及盛京地区,对于演进中的满族文化提供了全方位的促进作用,因此表现出不可忽视的价值。早在1691年,康熙开设了盛京地区的八旗官学,八旗官学自此正式诞生。在初期设立时,受教范围包含了汉文与满文的两类不同班级。在这其中,汉文班的教师主要传授的是骑马射箭与汉文,而满文班的教师则传授马箭步与满语。
然而实质上,最初设立的八旗官学很难真正符合当时贵族子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八旗义学逐渐融入了八旗官学的范围内。对于八旗义学而言,关键在于接纳更多子弟前来入学[7]。依照清朝当时的法规,宗室的范围应当包含塔克士的所有后裔,而觉罗则属于努尔哈赤祖父传承下来的后代。由此可见,觉罗与宗室都构成了接收贵族子弟的重要教育场合,在这其中的贵族子弟拥有优良的教育氛围以及优越的日常条件,当时政府对此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学员在毕业后,就可以选择笔帖式或者侍卫等尊贵的职位。endprint
清朝当时的政府设立黑龙江以及吉林地区的八旗官学,此项举措有助于发展并且维护传承下来的满族文化。与此同时,黑龙江与吉林本身也成为了满族民众集中居住的重要区域,因而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厚重的习俗氛围与文化氛围。在设立官学的前提下,当时的东北就拥有了大批的管理型人才,进而发展并且繁荣了满语文。由于运用范围很广,满语文延续了较长的时间。截至清朝的前期,保存满族文化相对完整的区域应当是东北边疆。
(二)满族文化本身的独特性
从文化属性来讲,满文化本身具备显著的传统性与吸纳性特征。早在1621年,女真人就在清太祖的指引下迅速融入了辽沈地带,从而脱离了长期以来居住的赫图阿拉区域。在实现全面迁徙的基础上,满族民众因此也获得了属于自身的独特生存环境。到了后金时代,满族整体上表现为全新的自然环境以及生存条件。在皇太极期间,满族当地致力于推行汉族文化,对此主动予以学习。从政治角度来看,当朝统治者倾向于选任汉臣,在用人时秉持任人唯贤的宗旨。与此同时,统治者还模仿汉人修改了现行法律,重新设置科举制度以及任命制度。
因此可见,汉族与满族长期以来都呈现了彼此交融的文化状态。然而不应当忽视,满族文化虽然具备交融性的特征,但却保留了自身独有的某些传统。例如,满族民众至今还保留着饮面酒、吃沙琪玛、赛船以及滑冰刀等独特的民俗传统[8]。上述的民俗传统蕴含了厚重的民俗气息,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标志性。截至目前,某些满族习俗仍然受到民众喜爱。
(三)东北地区受到满族文化带来的长远影响
相比来看,东北地区表现为独特的资源优势,与之相应的地域优势也是十分鲜明的。在广袤的东北地区,满族自治县占据了相对较大的比例。因此截至目前,有关部门仍有必要致力于弘扬并且发掘珍贵的满族文化。对于东北地区来讲,满族文化本身也构成了支撑民众前进的独特精神动力,指引着民众发奋振兴自己的家乡。近些年以来,在构建老工业基地的具体实践中,满族文化也突显了不可或缺的价值。
由此可见,针对满族文化涉及到的各种关系都要予以妥善处理,在此前提下激发东北民众的文化潜能,对于满族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优良文化也要加以利用。只要能够适当传承满族文化,那么就能服务于现阶段的东北经济,確保东北实现全方位的文化繁荣与经济振兴。
四、结语
对于东北地区来讲,满族应当属于世代居住的民族,白山黑水居住着满族民众的祖先,并且世代传承了优良的民俗文化。从现状来看,满族本身也构成了祖国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少数民族。满族文明起始于东北地区,在逐渐演变的状态下保留了多样化的文化仪式。未来在实践中,有关部门针对满族传承下来的珍贵文化还要予以深入探究,运用文化吸引力来实现凝聚力的全面提升,促进民族之间的紧密团结,同时也提供了振兴东北家乡的智力支撑以及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冷明.满族入关后饮食文化的演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32-34.
[2]何苗.初探东北地区满族文化的演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9):127-128.
[3]罗发明.《红楼梦》满文化词音义演变及语言转用规律——以“档子”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9):139-141.
[4]李迎男.对满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开设满语课程为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3-5.
[5]王兵.满族“二贵摔跤”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价值分析[J].兰台世界,2013,(15):95-96.
[6]马竞淤.满族姓名历史演变初探[J].满语研究,2011,(01):34-37.
[7]胡艳霞,贾瑞光.满族语言文化演变的浑沌学观察[J].满语研究,2011,(01):38-43.
[8]吴敬,王彬.论清代满族旗袍及文化的演变[J].艺术教育,2012,(06):14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