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语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山水画流承千年,于黑白笔墨间描山水风貌,绘空灵意境,承千年而不灭。这就是中国人独特的书画历史长河中,一路延续着的华夏优秀文化血脉。
中国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以笔墨线条勾勒晕染,形成特殊的风景画,简称“山水”。
中国山水画之发端比西方的风景画早了近千年,一路继承发展得更加丰富、丰满,更加灵性。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这是我国现存著名画作中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画卷,也是世界上存在最早的画卷,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有宋徽宗赵佶题签。此画历来被视为“开青绿山水之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游春图》描绘官宦士人在风和日丽春色宜人的季节,到都城郊外踏青的游乐生活。“春山平湖,游骑游艇,花树繁密。”在用笔设色上,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人物、树石,并直接用青绿赭石涂染,不加皴擦,使画面轻重有致,粗细自然,显示出富丽堂皇的古拙美,对渲染画面气氛、深化画意,都起到了恰到好处的作用。
山水画隋唐始立,产生了如吴道子、王维、董其昌等一大批山水画代表人物。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士大夫阶层往往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种文化沿袭和承续里,唐末五代宋初涌现出“百代标程”“光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山水画亦渐趋成熟。
山水画以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背景为底蕴,集中展现了中国诗书画意交相融合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绵亘至今。
在山水画里,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以山为德,以水为性。此间,山,不只为山;水,不仅为水。或涓涓细流,或滔滔大河。山则高峰壁立,秀媚温润。奇峰之间必有长瀑直泄,江流之侧必有峻石远峰为伴。北宋大画家郭熙喻山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水之间,不以实为佳,也不以奇为趣,而讲究一个情思悠远、意境空灵。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样的题诗山水画幅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空山独寂,万木同悲。张九龄说山水意境“意得神传,笔精形似”便于此处。
看中国山水画,必定要关注画者的时代和生活背景。寄情山水之间的不仅仅是情趣,更是情志;延续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是精神。
在南宋画家马远的《苇岸泊舟》里,全画淡墨晕染,寥寥几笔勾勒远山、孤舟、水岸、芦苇,触目而及满目萧瑟,疏意满满。全卷大幅留白,岸边一舟卧,一人和衣斜躺,江山高远,士却无意于此间。观此,作者心境跃然于尺幅之间,意趣流露在点画之外,巧妙地把诗情画意尽情地倾诉出来。结合马远当时所处的环境便不难理解画者当时委身江南偏安一隅,才情无处可展的愤懑情绪以及对远方故园的深深思恋。意境深远,极富趣味。
纵观历史,从东晋顾恺之,北朝曹仲达,唐吴道子,北宋张择端、范宽至马远、黄公望、石涛,名家辈出。而其中,米芾、赵孟頫、文征明、唐寅则诗书画俱佳。中国山水画从古至今,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无不承意趣风貌、空灵大境乃至大成。然则深究期间,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对山水画的沿袭起了关键的作用,有书香为气,一脉相承,千年不竭,万古不衰,确然蔚为大观,体现着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体现着中华悠久历史的博大精深。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是“我”的图像、人的性情,更是一个大写的“中国意趣”,历久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