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①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②不经意间,有人问起,你生活中跟谁打交道最频繁?思来想去,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議: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也有数据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③微信掀起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5.7亿登陆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93%。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对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④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也不止一次听见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⑤进一步说,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连接了全世界,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更具震撼力。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得仿佛丢掉了灵魂。可以说,微信方便了社交,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的交往,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这就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⑥于是,有人想到了逃离,或卸载微信,或停用朋友圈。豆瓣上有篇日记这样写道:停用朋友圈半年,看过电影43部,看过书14本,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但我还真的很难回忆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确实,人们更看重的,是这种“痕迹”。
⑦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的驾驭,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而复装了。只是因为朋友一句“你不用,会让我很不方便”,足以让他再次臣服。要知道,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系,跟人有关系。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
⑧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将所有用户的生活“微信化”,这不仅是个人感受,也有具体数据为证。
B.技术改变生活指微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也因其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
C.微信对人际交往造成了不良影响,然而用户被微信异化的程度,取决于用户对微信的依赖程度。
D.从根本上说,微信上发生的事和交往,仍是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过于依赖微信者的话,旨在用事实说明过分依赖微信对生活所造成的危害。
B.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有力论证了微信对人们生活的干扰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C.文章列举微信的普及情况及一些人醉在其中的现象,旨在论证微信对人际交往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D.对于如何对待微信,文章先提出观点,接着分析危害,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地驾驭,可见作者主张主动驾驭微信,而非选择逃离。
B.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是要劝人们矫正使用错误,拒绝过度使用微信。
C.对待微信的正确做法是端正生活态度,将微信看作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
D.对于如何微信,作者指出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它的好坏考验着每个人对于世事的平衡能力。
(参考答案见本版)
参考答案:
1.A
【答题指要】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回到原文中定位,寻对应,再将原文和选项对比后会发现,错误项的错因是很明显。
(A项,信息源于文章第②~③段,原文第②段指出“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而选项中将“基本“这一范围省去;第③段指出“微信是个生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可知“‘无数不等同于‘所有”。故此题,命题者设计了“绝对化”的误区。
B项的答案区间在文章的第④段,此段主要写微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烦恼。根据此段“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可知“技术改变生活”不仅包括微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万般恼”还包括“千般好”。所以此选项是正确的。
C项的答案区间在文章的第⑤段,此段主要写过度依赖微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烦恼。根据此段“进一步说,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可得出“用户被微信异化的程度,取决于用户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而提及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则是借此说明用户被微信异化程度的严重,及对人际交往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此选项是正确的。endprint
D项的答案区间在文章的第⑧段,将此段“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进行整合即可得出“从根本上说,微信上发生的事和交往,仍是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此选项是正确的。)
2.C
【答题指要】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
(C项,信息源于文章第②~③段,文章列举微信的普及情况及一些人醉在其中的现象,旨在论证过度依赖微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烦恼。而“论证微信对人际交往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则是通过第⑤段中列举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及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阐明的。故此题,命题者设计了“张冠李戴”的误区。
A项的答案区间在文章的第④段,可用“理材料,定意图”的方式,分析过于依赖微信者的话——“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可知是想通过这些事实分析人们过分依赖微信带来的危害。所以此选项是正确的。
B项的答案区间在文章的第⑤段,文中说埃里克·皮克斯吉尔“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得仿佛丟掉了灵魂”说明微信稀释了人们的交往,旨在论证微信对人们生活的干扰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所以此选项是正确的。
D项主要是分析文章思路,可采用“提取要点,整体把握”的方法:第一步,快速阅读全文,大致了解全文分析了什么问题,是怎样分析论证的;第二步,勾画文中信息要点,寻找关键句子,然后简要概括各层意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这篇文章第①段是第一层,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如何微信是一种生活态度;②~⑤段是第二层,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受微信困扰的现象,以及过于依赖微信的危害;最后三段是第三层,指出对待微信的正确态度。所以此选项是正确的。)
3.D
【答题指要】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一考点时,可以借助标志词、句进行概括;可以借助文章的情感倾向来把握;最关键的是,将选项的说法,从原文中找出关键句,转换成答案。此题主要考查作者认为对微信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D项,信息源于文章的⑦~⑧段,“它的好坏考验着每个人对于世事的平衡能力”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故此题,命题者设计了“无中生有”的误区。
A题考查的是作者认为对微信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可在原文中寻找关键句,然后简要概括转换成答案。在文章的第⑦段中,作者指出“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地驾驭”,可见作者认为对微信应该持有的态度之一是“主动驾驭微信,而非选择逃离”。由此,可知此选项是正确的。
B题的答案区间在文章的第⑦段,此段主要写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微信,文章指出“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可知作者是劝导人们矫正过度使用微信的错误。由此,可知此选项是正确的。
C题的答案区间在文章的第⑧段,根据原文“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可整合出,作者认为对待微信还要端正生活态度,将微信看作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由此,可知此选项是正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