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花开遍田野

2018-01-16 17:57朱安澜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46期
关键词:情结老屋田野

朱安澜

粉墙黛瓦,青石板路,黑黑的窗棂,窄窄的街道,幽幽的小巷。烟起雾落,草长莺飞,这是烟雨迷蒙的古镇,有着绵延千年的传统风韵。她让太多意气风发的人流連忘返,她让太多滚滚红尘中人去寻找迷失的灵魂,也吸引着太多文人墨客乐此不疲地书写着眷恋与钟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海天茫茫,风尘滚滚,良辰美景,巴山夜雨,人们于此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她是每个人内心的一方童年梦,那里有一段悲欢离合的家史,那里有伴随一生的童年烙印。故乡的一山一水,一星一月,一风一俗都会让人视为精神寄托。

老牛木犁,农家小院,果园菜田,暮色炊烟。这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静谧的乡村。屋檐、瓦片、月亮是很多离开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的人午夜梦回、泪湿枕巾的精神家园;锄头、茅草、镰刀是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写字楼里打拼的游子永远的怀念。

这样的老屋情结已然成为一代人内心的千千结。

于是,不知何时起,我们的写作,我们的文学也便沉醉于过去不能自拔了。漫溯青草深处便期待着沐着月光听呱呱蛙鸣,雕花的木门伴着纸灯沧桑了几个世纪。杂志里,美文中,厚古薄今,过去至上,千篇一律地怀念过去,追忆老屋。

但我想,这样的文学存在着巨大的恐慌。这恐慌在于,沉迷于过去,文学失去了扎向生活的根系。这就像树离开了土壤,还有何生命可言?

一个作家的笔下若是除了老屋,除了过去以外,再也搭建不出什么新的花样,那么他的笔就永远只能被禁锢在过去,随风一起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因为他的思想早已被限定在睹物伤怀、物是人非中。他再也没有能力去挖掘这个世界当下的隐痛,或是明天的曙光。一味沉迷于过去,他既不能像莫言那样写出滴血的文字,又无法如刘慈欣一般徜徉于天际,毋宁说成为忧国忧民的杜甫、成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了。

作家困于古,必将阻滞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的开拓,最终只能在千篇一律地对过去的挽歌中成为一种逼仄的平庸。

有位作家曾感慨,现代科技让我们头顶的不再是蓝天,而是太空。这让我想起了坐井观天的青蛙,守着一方圆形的天空泥古不化。这位作家不会知道,未来展现在我们头顶的,是炽热粗犷的太阳,是数亿万光年外新星爆炸的波澜壮阔。

作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若其一味地迷醉于过往,将使我们的民族看不见当下,看不见未来。

“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普希金的这句话,让不少人动容,但它的前文却是“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老屋终将逝去,我们要展望新屋。

我期待中的文学,应如野火,如朝露,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应如鲁迅先生,在黑夜里奔走号呼,以笔作匕首,刺痛世人;如龙应台,敢在人间放一把火,灼痛世人;如王开岭,火眼金睛,做精神明亮的人;如白岩松,目光犀利,敢说敢写。他们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姿态无比动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感受了文学那旺盛的生命力。

“我终将遗忘梦境中的那些路径、山峦与田野,遗忘那些永远不能实现的梦。”《追忆似水年华》中如是说。是的,就让我们带着惆怅与无奈,让老屋这一类过去的意象伴着落花随流水远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应是文学的姹紫嫣红。

最后,我要坚定而决绝地高呼:“让百花开遍文学的田野!”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三(18)班】

点评

文学作品中过多的老屋情结、乡土情结虽然让人生出无限眷恋和怀旧情愫,但也会让读者看了有太多似曾相识之感。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层层剖析,阐述了文学的题材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呈现出姹紫嫣红的观点。这是一篇角度独特、视角新颖的议论性散文。

(汪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结老屋田野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老屋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