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千明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一生中曾访问过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弘扬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应邀赴美国访问演出,是他漫长演艺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桩大事。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对京剧艺术普遍知之甚少,开始许多人都不看好他的美国之行。出人意料的是,他和他的团队凭借精湛的唱、做功夫,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受到美国民众的普遍欢迎。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纽约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等知名媒体进行连篇累牍的跟踪报道,对他这位来自遥远文明古国的文化使者褒奖有加。
齐如山张彭春协助筹备
梅兰芳访美的提议始于美国驻华公使保罗·芮恩施,一位在中国生活了七年的梅兰芳的忠实拥趸。1919年,保罗·芮恩施在徐世昌总统为其举办的卸职宴会上说:“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结果。”这番话和梅兰芳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走出国门,把京剧推到国际舞台上去。他私下里曾对朋友说:“就是破了产,我也要到欧美一游。”
梅兰芳访美演出的打算,获得老搭档、戏剧理论家齐如山的大力支持。齐如山是个有远见的人,认为自己和梅兰芳一样,对西方文化和民族风情了解不多,有必要先征求一下欧美人士的意见,看看访美演出是否可行。于是,他找到老朋友、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听完客人的来意,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司徒雷登十分赞同,肯定地说:“凭梅兰芳的面貌歌舞,到国外去演唱,是没有问题的。”齐如山喜上眉梢,急切地追问道:“那么京剧呢!您看中国戏到外国去演,是否能受欢迎?”司徒雷登想了想,说自己对京戏还不太内行,不敢轻易做出判断。
征求司徒雷登的意见后,齐如山花三个月工夫,撰写厚厚的一本《中国剧之组织》的书稿,详细介绍京剧的原理和精髓。又请一位孟姓画师,将京戏中的行头、脸谱、冠巾、古装、兵器、乐器、宫谱等一一绘成图案,并配上文字说明,然后带着这部书稿,再次敲开司徒雷登家的大门。司徒雷登匆匆翻阅此书,连连称善,兴奋地说:“这是沟通中美两国文化的举动,是件好事。按照燕京大学章程规定,敝人或许可以帮些忙,助成此举。”之后,他主动出面约请十几名中外教授,将《中国剧之组织》一书中的名词译成英文。其间,他和这些教授经常聚在一起,分析美国民众的欣赏习惯,探讨对中国戏剧的理解和把握。他还利用在美国新闻界的人脉关系,为中国戏即将赴美表演进行宣传和准备。这些工作让原来对京戏比较陌生的他乐在其中,并越来越有兴趣,而且其他参与者也觉得新奇好玩,为此尽力提供帮助,共同祝愿梅兰芳的美国之行早日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齐如山也着手进行出国前的宣传工作。每逢招待外宾,他总要把有关戏曲的图书陈列出来,请客人们阅读,并给予详细解释。吃饭和喝茶时,他也不得空闲,总是因势利导,介绍起舞台上吃饭喝茶的姿势,由此而引申到其他动作,以及如此表演的理由。外宾总是静静地倾听,眼睛里充满着好奇,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有时恍然大悟,有时惊喜莫名。这种见缝插针的宣传方式效果颇佳,远胜于正式的公开演说。
齐如山还经常给各国使节和留学生写信,不时寄去宣传材料,以供他们在报纸上载文介绍。后来,又专门聘请两名美国人,每月支付报酬,请他们与国内各大报社、杂志社保持通信,并在信中附上梅兰芳的剧照。几个月后,报社、杂志社纷纷复函,有的说以后有这方面的材料,可直接寄过去,愿意代为刊登。据后来统计,美国介绍过梅兰芳的杂志不下几十种,而以个人名义向其索要照片的信,有几百封之多。由此可知,梅兰芳出访之前,他的名字早已走进美国社会了。
如果说,齐如山的全力支持是梅兰芳出国演出的重要保障,那么张彭春的鼎力相助让梅兰芳如虎添翼。张彭春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早年与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同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执教。他酷爱戏剧艺术,曾加入南开新剧团,执导多部戏剧,堪称中国话剧史上的第一位导演。他既熟悉中国戏剧的传统和技巧,又对西方戏剧有专门研究。获悉梅兰芳将有美国之行,他认为是向美国介绍中国戏剧的最佳途径,表示非常支持。他以行家的眼光提出一系列建议:废除剧场陋规,净化戏曲舞台;不能为开打而开打,要最大限度地服从剧情需要;剧本力求精炼集中,尽可能减少纯交待性的场次等。这些改革的目的,是让京剧更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审美需求。
齐如山和梅兰芳商定赴美演出的剧目,主要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游园惊梦》等二十几个。剧目整理出来后,张彭春建议添加《刺虎》一剧,认为“它表现的不单单是朝代的兴亡。贞娥脸上的神气,变化极多,就是不懂话的人看了,也极容易明了”。演出场次方面,开始计划每晚演三出。张彭春又提议:“恐怕每晚得有四出才好,为的是变化观客的眼光,使他们不至于感到厌倦。可是戏码一多,时候太久了,怎么好呢?能不能把梅君的各种舞抽出来,单演一场?那样时间不过几分钟,观客的精神,就觉得活动多了。”梅兰芳觉得这些见解独特而准确,决定全部采纳。于是,张彭春和齐如山一起,将梅兰芳的各类舞蹈从各戏目中抽取出来,重新进行编排,组成婀娜多姿的东方歌舞系列。
对每场演出的戏单安排,张彭春提出一个总的原则:“外国人对中国戏的要求,希望看到传统的东西,因此必须选择他们能够理解的故事。中国戏的表演手法唱、念、做、打,都是为剧情服务的。外国人虽不懂中国语言,但如果表情动作做得好,就可以使他们了解剧情。每次演出要多样化,如同一桌菜肴具有不同的色、香、味,才能引人入胜。我主张以传统戏为主,武打古装为片断,服装、化妆要搭配。帔、褶、蟒、靠、厚底靴、长胡子、大头、贴片、彩鞋、花脸、净脸等,要注意色彩图案的调和。”
经过大家共同协商,最终选定三个戏单:一、《汾河湾》、《青石山》、“剑舞”、《刺虎》。二、《贵妃醉酒》、《芦花荡》、“羽舞”、《打渔杀家》。三、《汾河湾》、《青石山》、《霸王别姬》、“杯盘舞”。这些剧目的故事、扮相和色彩都是经过反复搭配,才最终敲定的,充分體现了张彭春关于故事、化妆、穿戴和色彩多样化的主张。endprint
不仅如此,张彭春还根据美国人严格的时间概念,将每一出戏的演出长度,进行准确的时间规定。如《汾河湾》27分钟,《青石山》9分钟,《红线盗盒》舞剑5分钟,《刺虎》31分钟等。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是非常科学的,令美国观众十分惊讶。
1930年3月29日,《申报》对梅兰芳在纽约的演出进行长篇报道,其中对张彭春的贡献也作了高度评价。说:“此次登台,戏目均由张彭春先生排定,张君对于剧学确有深切研究,尤能了解观众心理。每晚准九点开演,至十一点钟止。张彭春先生司幕,时刻之准,为美国剧院所不常见。……所演各剧,均注重表情,经张先生导演多次,并担任舞台指挥如意,热情可佩。”
李石曾等竭力筹集川资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准备就绪后,梅兰芳的美国之行只差路费筹措了。据估算,总费用约需十万元。前期准备阶段,诸如各方联络接洽,招待国内外人士,广告宣传,以及改制行头,添置箱笼等,梅兰芳已花去四五万元,家里再也拿不出垫款。齐如山收入有限,也零零碎碎添入四五千元。
司徒雷登原来答应,以他的名义借款五万元,加上梨园同人等承担五万元,费用似乎已不成问题。谁知中间出了纰漏,两项费用都没有办成。万般无奈,梅兰芳与齐如山商量,找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的李石曾帮忙。
李石曾与齐家是亲戚,又是齐如山父亲的得意门生。当他听完客人来意后,爽快地说:“若梅君以营业的性质出去,为自己图利,则无忙可帮。倘为沟通文化,则一定帮忙。而且,有多大力量,使多大力量。”齐如山一听有戏,便连忙将此事筹备经过详细诉说一遍,并取出《中国剧之组织》草稿和所绘制的200多条宣传品,请主人过目。李石曾大略翻阅一过,便问还差款项多少。齐如山回答说,出国人数大约二十一二人,至于船票价多少,自己实不知情,可以向熟人打听。李石曾最后说:“容我计划计划。”
第二天,李石曾通知齐如山,说他要在齐化门大街一座住宅里请客,请的都是北平银行界的重要人物,让齐如山把所绘制的图画都带去,提前陈列起来。齐如山一一照办。客人进门后,一下子就被图画吸引住了,纷纷赞叹画得不错。李石曾乘机向大家介绍图画的来历,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最后都同意这样一个主意:座中人各出五千元,作为股本金,将来如果演出有盈利,就先还此款,如果赔钱,就不用还了。结果当场得款五万元。其余五万元,由梅兰芳银行界朋友钱新之、冯耿光等在上海代为筹集。1929年12月,梅兰芳一行21人佩戴着徽章,高举特制的团体旗帜,离开北平南下,预备经上海乘海轮赴美。
不料,他们刚抵达上海,便接连收到美国方面打来的电报,说美国正发生金融恐慌,市面萧条,美元比价升高,如果还想赴美,另外得多筹数万元钱款。有的朋友出于好心,劝梅兰芳放弃这次美国之旅。梅兰芳不为所动,坚定地说:“我已花去好几万元钱,这还是小事。离开北平之前,亲戚、朋友、学界、政界人士和市政府,都来给我们送行。我若不去,只有跳黄浦江,没有脸再回北平。”
关键时刻,又是朋友冯耿光出手相助。他使出浑身解数,动用银行界的所有关系,居然又集得一大笔款项。梅兰芳转忧为喜,对朋友的义举大为感动。
一个多月后,梅兰芳一行终于踏上了驶往美国的加拿大皇后号巨轮。
大受美国观众欢迎
1930年2月,梅兰芳一行抵达美国纽约。当晚,两名当地社交界的重要人物同时举行茶会,为梅兰芳团队接风洗尘。一家茶会所约的大多是学者、批评家、新闻记者和大资本家,共一百多位。另一家的客人为戏剧界、美术界人士,大约有六七十位。盛情难却,梅兰芳和他的剧团成员只好轮流到场,一再表示感谢。
2月16日,梅兰芳赴美的首场演出在纽约百老汇如期举行。开演之前,张彭春用英文将京剧的组织、特点和风格等简明扼要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让美国观众有个感性的认识。而每出剧目演前,又有专人用英文对情节、背景、动作等进行说明,让观众能理解每出戏讲述的故事。尽管如此,当天演出时,曾有少数观众中途退场。第二天演出前,张彭春专门作了戏剧性的说明:“中国京剧是古典戏剧的精华,只有最聪明而有修养的人才能欣赏。愚蠢的人听不懂,是难以久坐的。”或许没人想做愚蠢者,当天演出秩序很好,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散戏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许多人同声说:“很好,很好!好极了!”
梅兰芳和他的剧团在纽约可谓一炮打响,受到各界观众的极大欢迎。原计划演出两周,戏票早已预售一空,后来不得不在国家剧院加演三场,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期间,纽约一家大花厂的经理找到剧团驻地,对梅兰芳说:“我们厂出了一种新花,还没有起名字。我想把它叫作‘梅兰芳花,一来作梅君到纽约的纪念,二来我们厂里可以借此宣传宣传,您愿意答应吗?”梅兰芳立刻答应下来。那位经理特别高兴,还请梅兰芳和花照相,然后到处宣传,轰动全城。
纽约社交界的重要人物沃佛兰女士对梅兰芳尤其感兴趣,前后一共看了16场京戏。演出结束后,她热情邀请中国艺术家到她家做客。她家坐落在郊外一条清澈的小河边,占地约200余亩,装饰得像个大花园。那天她共请了30多位陪客,大多是各界的知名人士。主人对梅兰芳的光临非常高兴,想留下一点纪念。得知梅兰芳时年36岁,便特地买了36株梅树,在园里辟出一块空地,请梅兰芳破土栽种第一株,并将这片梅林命名为“梅兰芳花园”。
一位旅居巴黎的罗马尼亚老画家,曾为好几个国家的君主和皇后画过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梅兰芳剧团在纽约演出期间,恰巧他也在当地举办展览。看了几次演出后,他找到梅兰芳,真诚地说:“我在巴黎的时候,就常常听说您的大名,那时总想怎样才能和您见一面呢?这次在纽约巧遇,觉得非常荣幸。我连着看了您的两场戏,才知道您的艺术实在高超,真可以称得起是世界的大艺术家。我很想为您画一张像,但绝不要报酬,希望梅君能够答应。这张画或许对您和我都有些益处。一则此画绝不卖,将来准备捐给法国国家美术馆,我想您若赴巴黎演戏,可能会有一点影响;二则我准备赴东南亚游历,若能把此画制成印刷品,对我也很有益处。”梅兰芳无法推辞,便请对方画了一幅《刺虎》戏装像。不久,梅兰芳到芝加哥演出,这位畫家也跟到那里,并将此画悬挂于美术馆门口,许多民众慕名前去参观。endprint
离开纽约后,梅兰芳一行又赴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和夏威夷等地演出,同样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欢迎。每到一地,市政官员往往亲临机场、车站迎接,社会名流纷纷举办各种茶话会、酒会接风,艺术家、学者及各类团体争相与之结交,而普通民众更是以鲜花、握手、签名等各种形式表达对东方艺术家的喜爱。
让梅兰芳最感动的是旅美华侨的深情厚谊。每到一处,侨胞们总是先一步迎上来,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他们不仅在报纸上大力宣传并盛赞这次演出,还邀请剧团人员四处游览名胜古迹、学校、工厂等。举办各种接风会、饯别宴会,表达对国内艺术家的尊敬和喜爱。演出期间,又跑前跑后,协调联络各种事务,有的充当义务翻译,有的代买舞台上的必需品,有的张罗茶水、饮料、点心等。演出结束后,部分华侨还同车同船相送,整理箱件,安排运输,联络沿途交通等,异常热情。
和卓别林交朋友
5月12日,梅兰芳一行抵达洛杉矶。剧场经理请他去一个夜总会喝酒,该夜总会是电影界和文艺界人士经常聚会的地方。当梅兰芳穿着中式蓝袍和黑色马褂出现在会场时,人们纷纷起立鼓掌。乐队指挥马上停止演奏,通过扩音器宣布:“东方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光临敝地,大家表示欢迎。”全场再次响起阵阵掌声,乐队奏起欢快的曲子。经理告诉梅兰芳:“今天巧得很,在场还有不少当红电影明星、编剧和导演,回头都可以介绍给您认识。”
果然,梅兰芳刚坐下,一位穿着深色服装,身材适中的中年男子微笑着向他走过来。梅兰芳见对方似曾相识,可又记不得在何处见过。正在疑惑中,经理站起来介绍道:“这就是卓别林先生。”然后指着梅兰芳,对卓别林说:“这是梅兰芳先生。”两位国际知名的大艺术家紧紧地握着手,频频点头微笑。还是卓别林首先打破沉默,说:“我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可称幸会。啊!想不到你这么年轻。”梅兰芳听后,也笑着回答:“十几年前我就在银幕上看到过你,你的手杖、礼帽、大皮鞋和小胡子真有意思。刚才见到你,简直认不出来了,因为你的翩翩风度和银幕上幽默滑稽的样子,判若两人啊。”卓别林说:“我还没有看过你的戏,非常期待,好在明天就可以在舞台上看到最能代表中国戏剧、享有世界声誉的天才演员的演出了。”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聊,显得非常投机。卓别林告诉梅兰芳,自己早年也是舞台演员,后来才投身电影界。他对中国戏的丑角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兴趣。梅兰芳便介绍道:“中國戏里的丑角,也是很重要的,悲剧里少不了这一角色。可惜这次带来的节目中,此类角色不多,所以剧团没有约请著名丑角同来,只有《打渔杀家》里有一个替恶霸当保镖的教师爷,是由丑角演员扮演的。”席间,两位戏剧大师还合影留念。
几天之后,好莱坞为梅兰芳举行盛大的欢迎会。美国电影界的巨星大腕纷纷出席,都想一睹梅兰芳的风采。那天,欢迎会开始后,卓别林才身着便服,匆匆赶到会场。但他的出现立即引起全场的关注,很多人站起来和他打招呼,他也挥手回礼。从此,梅兰芳和卓别林成为了好朋友。
光阴荏苒,六年后的1936年2月,卓别林和女友宝莲高黛拍完电影《摩登时代》后,乘海船旅行结婚,途经上海时,和梅兰芳在文艺界招待宴会上重逢。卓别林将双手按在老友的肩膀上,感慨万千地说:“记得六年前我们在洛杉矶见面时,大家的头发都是黑的,现在我的头发大半已经白了,可您还找不出一根白发,这太不公道了吧!”梅兰芳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您比我辛苦,每部电影都要自编、自导、自演,太费脑筋了。希望您保重身体。”晚饭后,梅兰芳亲自陪同卓别林夫妇去共舞台看戏。主人特地在他们就座的花楼前,摆着缀有“欢迎卓别林”字样的花篮。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卓别林拍摄著名的反法西斯影片《大独裁者》。梅兰芳因香港影院方面之请,致电卓别林,要求香港影院首映该片。卓别林立即复电,表示已指示影片代理人,满足老朋友的这一要求。该片上映后,梅兰芳先后看了七次。他认真地欣赏卓别林的动作和表情,非常敬佩老朋友反法西斯的胆略和勇气。
被两所美国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梅兰芳的表演受到美国民众的极大欢迎,而更令人高兴的是,他被两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这无疑是他个人获得的最高荣誉。
洛杉矶波摩那学院毕业生司徒宽和齐如山是好朋友。梅兰芳在洛杉矶演出时,校长查里斯·埃德蒙兹博士和凯梅斯·杜坎博士找到司徒宽,说前段时间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刊登文章,对中国戏曲和梅兰芳的艺术大加赞赏,还充分肯定其文学艺术上的价值,学院决定赠予梅兰芳文学博士荣誉学位,能否出面征求一下本人的意见。于是,司徒宽和齐如山一起会见梅兰芳,告知波摩那学院的好意。梅兰芳初闻这个消息,心里感到有些突然,便推辞说:“贵校美意,本人感激不尽,但我实在不敢当。”司徒宽一听,非常着急,恳切地说:“梅先生这次来美演戏,宣传东方艺术,联络中美感情,沟通世界文化。这样伟大的功业,几十年还没有过呢!所以本校才动议,把这个荣誉赠予梅先生。您不敢当,谁敢当呢?”梅兰芳见对方说得有理,再加上齐如山的附和赞同,便勉强答应下来。
从司徒宽处得到确定的答复后,校长查里斯·埃德蒙兹博士马上召集学院全体董事开会,一致通过这个提议。于是,校长亲临旅馆通知梅兰芳,6月16日为学院学生毕业典礼日,赠予名誉博士的仪式将同时举行。可是,梅兰芳已预订6月6日赴夏威夷的船票。校长颇感为难道:“本校授衔仪式历来很正规。如果本人不到场,就不能赠予。今年春天,原计划赠予施肇基先生名誉法学博士,结果因他前往欧洲,无法亲临仪式,就取消了动议。”司徒宽在一旁非常着急,说:“夏威夷的行期早已确定,并通知当地相关单位和负责人,无法更改了。怎么办呢?”校长沉吟了一会,说有一个变通的办法,即提前举行特别仪式,但仍需全体董事表决同意。第二天,校长召集的临时董事会议竟然全体通过,同意于5月28日召开特别典礼。
那天下午,梅兰芳在大家的簇拥下来到波摩那学院礼堂,校长首先致开幕词,然后由学生演唱庆贺歌。教授代表福瑞曼博士登台演讲,题目是《青年人的义务及责任》,说现在来了个年轻人梅兰芳,可以做人们的榜样,梅先生世界知名,见了长者彬彬有礼,这是美国青年最缺乏的品质,因此说应该以他为榜样。最后,校长宣布自己代表全体教授同仁,赠予梅兰芳荣誉博士学位。说完,将博士文凭亲自授予梅兰芳,并由另外两位博士将“博士带”披在梅兰芳肩上。顿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不久,南加州大学校长也决定授予梅兰芳为文学博士的荣誉头衔。举行仪式那天,恰逢该校五十周年校庆,而同时授予荣誉学位的有五六十人,又有毕业生一百余名。学校大礼堂庄严肃穆,到场参观的达三千余人。校长授给证书时,台下就会响起一片鼓掌声。轮到梅兰芳,全场更是掌声雷动,一直延续两分钟之久。
梅兰芳凭借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并获得两所美国大学的名誉博士头衔,乃中国戏曲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喜事。
(责任编辑:巫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