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华 黄巧云 (江苏省泰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25400)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玉米螟主要以幼虫为害玉米,玉米茎秆被虫蛀后,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易被风吹折;雌穗在结实前受害,往往不能结实,在结实后受害,籽粒被蛀食且有虫粪,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虫害发生严重时,玉米产量损失可达30%以上。玉米螟在江苏省泰兴市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为有效防治该虫,笔者将在介绍其形态特征、危害状况、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总结其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成虫体型比地老虎小些。雌性成虫头胸背面为淡黄褐色,腹面及足为白色,前翅为淡黄褐色,且有3条暗色波状纹,腹部及后翅为黄白色,后翅中部和近端部有弧形暗色线;雄性成虫头胸背面为乳白色,前翅为红褐色或暗黄褐色,后翅为淡褐色,且有2条带纹。卵粒表面有大小不同的多角形网状纹,卵初产时为乳白色,后转为淡黄色或淡绿色,孵化前变为黑褐色;卵常聚产成不规则形的卵块,每块有卵15~60个,呈鱼鳞状覆盖排列。幼虫为云白色,身体背面带粉红色、青灰色或灰褐色,头为褐色且有黑点。蛹为褐色,胸部背面略有脊起;在寄主茎内化蛹,且有薄茧。
玉米螟初孵幼虫群聚食用玉米的心叶、嫩叶,稍大即蛀食玉米的茎秆、果穗。
玉米螟因气候条件不同,1年可发生1~6代。玉米螟一般以幼虫在玉米秸秆和玉米芯中越冬,部分幼虫还可以在玉米田的杂草茎秆中越冬。由于不同越冬场所的温度和湿度差别较大,影响了越冬玉米螟幼虫的化蛹、羽化,致使其发生期极不整齐;同时,由于玉米螟能在不同寄主上为害,而这些寄主也会影响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导致出现世代重叠的现象。
玉米螟成虫通常在夜间羽化,羽化后第2天即能交尾产卵,成虫白昼潜伏、夜出活动。玉米螟产卵对植株高度和部位有选择性,一般以在50 cm以上的植株上产卵最多,且产卵部位大多在玉米叶片前面近中脉处。
玉米螟幼虫孵化后,最初仍聚集在原处,咬食卵壳,1 h后爬行分散,一部分还可吐丝下垂随风飘至邻株玉米上为害。
由于绝大多数玉米螟幼虫在玉米秸秆和玉米穗轴中越冬,翌年春季在其中化蛹。因此,在4月底以前,应把玉米秸秆、玉米穗轴等作为燃料全部烧完,或作为饲料加工全部粉碎完毕。同时,清除玉米田的苍耳等杂草,减少玉米螟的越冬寄主。此外,还可选用抗虫玉米品种种植,以减少该虫的发生为害。
在玉米心叶末期,当被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10%时,或在夏秋玉米的吐丝期,当虫穗率达5%时,可每667 m2用3%呋喃丹颗粒剂2 kg加细沙10 kg制成毒沙,撒在玉米心叶进行防治;或用80%敌敌畏乳油2 500~3 000倍液,每株玉米灌10~15 mL进行防治。
在玉米穗期,可在雌穗苞顶开一小口,注入少量50%敌敌畏乳油1 000~1 200倍液防治,一般1 L药液可灌注雌穗360个。
4.3.1 赤眼蜂
分别在玉米螟产卵始期、盛期、末期放蜂,每667 m2设2~4个放蜂点,共放蜂1万~3万只。放蜂时用玉米叶把卵卡卷起来,以卵卡高度距地面1 m为宜。
4.3.2 微生物农药
主要使用杀螟杆菌、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施用方式:(1)灌注心叶。用每1 g含孢子100亿个以上的杀螟杆菌、白僵菌菌粉 1 kg兑水1 000~2 000 kg,灌注心叶防治。(2)配制成菌土或颗粒剂。菌土一般由杀螟杆菌1 kg加细土或炉灰100~3 000 g混拌而成,颗粒剂一般由白僵菌粉1 kg加炉渣颗粒20 kg混拌而成,每株施2 g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