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利琴 严敏鸣 倪惠军 王 英 张海颖
(上海市浦东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2)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猪消化道传染病。1945年该病首先在美国被报道,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已有发生,我国大部分地区也报道过该病发生。该病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1],对首次感染的猪群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病势依猪的日龄而异,日龄越小,病情越重,死亡率也越高,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为减轻猪传染性胃肠炎对养猪业的影响,笔者拟对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进行阐述,并提出对应的防控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除感染猪外,一般不感染其他动物。该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早春和寒冬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其余季节发病率较低。该病发病急、传染快,潜伏期在12~24 h,在3~6 d内爆发并迅速传播。该病可造成各个日龄段的猪被感染,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达90%~100%,断奶猪的传染性胃肠炎发生轻,且大多可自然恢复。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大多通过被污染的水、用具、饲料、空气等进入健康猪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系统,若猪舍养猪密度大、卫生差、湿度大,一旦有猪感染该病,很快会出现成年猪群集体感染,从而出现流行性爆发式传染。
成年猪感病后主要表现为被毛松乱、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呕吐,随后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呈乳白色或灰褐色,有腥臭味;少数仔猪感染该病后出现呕吐,严重的还发生脱水,体重迅速下降,发病2~7 d后死亡,死亡率达100%;断奶仔猪感病2 d后病症开始出现,主要以水样腹泻为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5~8 d后停止腹泻,个别猪呕吐,极少死亡,但体重下降,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2]。有些母猪与患病猪长期接触感染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停止泌乳、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但也有些哺乳母猪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2周龄及以内的仔猪尸体脱水明显,胃底粘膜呈现充血或出血状态,胃内充满凝乳块,肠壁变薄[3],弹性降低,内充满带有气泡的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态,肠系膜充血扩张,淋巴结肿胀没有乳糜。将空肠剪开,用生理盐水冲掉肠内容物,在玻璃平皿内铺开并加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到空肠绒毛变短、萎缩,这就是猪传染性胃肠炎具有的特征性病理变化。
在临床上一般大多结合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猪临床症状变化、病死猪的尸体解剖病变特征等,通过综合判断与分析,实现病症的初步诊断。由于该病与猪痢疾、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仔猪黄白红痢、猪副伤寒等病的症状相似,如要确诊,应在实验室做进一步检测,检测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电镜技术等。
(1)从没有疫情发生的猪场进行引种,并对引入的每头猪进行血清学检测,侍检测结果为阴性后再隔离观察2~4周后转入猪群,并尽量采取自繁自养管理模式。(2)加强和重视哺乳仔猪的管理。由于哺乳仔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死率较高,故要先做好猪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在母猪生产前采用10%漂白液进行消毒,并做好灭鼠、灭蝇工作,且要及时清除猪舍的尿液和粪便,以保持猪舍的干净和整洁。在秋冬降温时节,要保持猪舍温度为28~30 ℃、相对湿度为65%,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仔猪的病死率。喂养用具应尽量避免“串棚”,更不能将病死猪的饲料喂养给健康猪群吃。对于新生(1~3日龄)仔猪,要在6 h内吃足初乳,出生后7 d训练仔猪开食饲料,并逐阶段增加喂量,侍仔猪长至21 d时可给予全食,坚持少喂勤添;同时,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必需的微量元素和能量物质,以提高猪群的体质和抵抗力。
使用疫苗接种是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生的关键,使用的疫苗主要是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一般在妊娠母猪生产前20~30 d在母猪后海穴处注射(其它位置注射的免疫效果不理想),15 d后,母猪产生抗体,并通过哺乳传递给仔猪,从而降低发病率。当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生时,也可用此疫苗做紧急预防接种,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并注射葡萄糖盐水进行补液。
猪群一旦发生猪传染性胃肠炎疫情,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切断病毒感染源,以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同时,还要做好饲料保存工作,防止饲料被病毒污染。此外,疫情过后要彻底清除病猪的排泄物,并对喂食工具、猪舍、清洁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