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产业与科技发展

2018-01-16 18:55田淑芬
农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葡萄栽培

田淑芬

(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天津300192)

0 国内外葡萄产业发展状况

据统计,近5年来世界葡萄栽培面积与产量基本维持稳定。截止2016年底,全球葡萄栽培面积达751.6万hm2,产量达7580万t,面积同比增长0.01%,产量同比下降1.94%,与2012年相比分别上浮0.71%和9.06%。2016年世界葡萄栽培面积与产量依然趋向于优势生产国,其中西班牙、中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五个国家的葡萄栽培总面积的全球贡献率达50%,中国、意大利、美国、法国、西班牙五国葡萄总产量贡献率高达55.3%。2014至2016年期间中国葡萄栽培面积及产量分别以年均3.16%和7.72%的速率递增,面积连续位居世界第二,产量连续排名第一。

从2007年至2016年,中国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葡萄栽培面积为80.96万hm2,同比下降2.5%;产量达到1374.5万t,同比增加0.6%。中国葡萄每公顷产量17 kg,相比2007年增长了21.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葡萄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颠覆了葡萄种植因南方地区高温高湿易感病南不过长江和因北方地区寒冷不能安全越冬北不过长城的传统观念,丰富的新优品种、科学先进的种植技术、现代化的设施装备手段,非适宜区可以种出极优的葡萄,效益很高,成为中国效益最好果树产业。

目前,中国葡萄产业发展特点有:

(1)葡萄栽培逐渐向产业基础好、资源优势强的区域发展。中国葡萄栽培区域主要为西北干旱新疆产区、环渤海湾产区(天津、河北、山东、辽宁)、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产区(陕西、甘肃、山西)、黄河中下游产区、南方产区、西南产区(云南、广西、四川)等产区。其中,鲜食葡萄栽培主要集中于新疆、河北、辽宁、陕西、江苏、广西、云南和山东;酿酒葡萄栽培主要集中于河北、甘肃、宁夏、山东和新疆,占全国酿酒葡萄面积的60%;制干葡萄栽培主要位于新疆地区。中国葡萄产量排名前十五的省份葡萄总产量占全国葡萄总产量的88.6%,面积占全国葡萄总面积的80.6%[1]。

(2)中国葡萄生产以满足国内生产为主。中国葡萄生产自给率高达97%。其中,鲜食葡萄出口量较少,多数以中低端产品的形式销往泰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出口单价为1.1~3.4美元/kg。中国葡萄的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智利、秘鲁、澳大利亚、美国和南非,进口单价为2.3~3.7美元/kg,进口葡萄主要供应国内中高端市场。

1 葡萄产业科技创新

1.1 品种多元化、栽培区域化

葡萄新品种的选育和开发是促进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在葡萄新品种的培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育出很多新品种和品系。

目前,中国现有栽培面积中欧美葡萄主要以巨峰、夏黑、藤稔、京亚为主,约占葡萄总面积的49%;欧亚葡萄以红地球、无核白、玫瑰香、维多利亚、无核白鸡心、美人指、火焰无核、克瑞森无核为主,约占葡萄总面积的42%。近年来,阳光玫瑰、金手指、克瑞森无核、火焰无核、魏可、巨玫瑰、瑞都翠霞、瑞都香玉、87-1、夏黑等得到大面积发展,品种丰富度极大提高[1]。

中国葡萄育种者近年来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葡萄新优品种:北京农林科学院育成香妃、爱神玫瑰、瑞都香玉、瑞都红玫、瑞都翠霞等‘瑞都系列’的欧亚种新品种13个,通过国审2个、北京市审13个,推广6万余亩,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育成春光、蜜光、宝光等‘光系列’欧美杂交新品种,具有抗病、丰产、优质、省工明显特点,推广万余亩,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出‘夏至红’‘郑艳无核’‘郑佳’‘超宝’‘抗砧3号’‘抗砧5号’等葡萄新优品种,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培育的葡萄新品种‘郑佳’‘超宝’‘抗砧3号’和‘抗砧5号’通过了河南省林业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山西农科院育利用激素诱变和常规杂交相结合的新育种技术育成的无核翠宝、早黑等‘宝系列’新品种9个,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上海农科院、新疆鄯善农科院利用胚挽救技术育成“沪培系列”、“火洲系列”新品种品质优、区域性性强;同时民间育种也取得很大的突破,如河北省昌黎县的种植户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育成的“紫脆”、“紫甜”等新品种深受各地种植户和消费者欢迎和喜爱,葡萄新品种已遍地开花;在野生资源利用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中科院北京植物园等单位相继利用山葡萄种质资源开展实生选种、种内杂交育种及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共选育山葡萄新品种8个、山欧杂交种新品种15个。杂交最多已进行到F4代,在继承了山葡萄抗寒性强的基础上,酿酒品质得到极大提升;湖南农业大学葡萄课题组充分发掘本地刺葡萄种质资源,成功以刺葡萄为原料酿制出葡萄酒、剌葡萄汁、剌葡萄籽油、剌葡萄花色素苷等系列产品,具有湖南省地域特色的葡萄酒[2-3]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1.2 栽培模式创新、葡萄产期明显延长

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避雨栽培、设施促早、延迟栽培、两收栽培模式成功延长了葡萄的货架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葡萄病害发生,有效提高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在全国多个领域的科技人员努力创新,有效地推动了中国葡萄产业的迅猛发展,实现小葡萄大产业。

(1)南方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上海交通大学王世平团队与湖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公关,针对中国自古就有葡萄栽培“南不过长江”的定论,在多雨、少日照和高地下水位条件下,病害重、喷药多、农残高、品质差、优质果产量低等问题,围绕品种选育、规避高地下水位、弱光和多雨高湿障碍的栽种、整形修剪和肥水供给技术创制及低成本避雨设施开发,开展了联合攻关和集成示范,解决了南方适栽优良品种少的困境,筛选和自主杂交选育适栽新品种,促进了品种的优化、换代和多元化;针对南方地下水位高、土壤粘重的缺陷,在中国率先开发出根域限制栽培技术,颠覆了“根深叶茂”的传统理论,解决了根域形式、根域容积和肥水供给的阈值参数及根域累积的盐类等有害物质洗脱等难题,建立了中国第一套葡萄数量化的、精确可控栽培技术。系统研究了避雨下叶幕内的微气候环境特征,建立了“先促成后避雨”、“三膜覆盖促成”及“小拱棚连栋促成避雨”等栽培模式,使欧亚种葡萄也“越过”长江在多雨南方“落户”,年用药减少10~15次,成熟提早1~2周,品质、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大增,促进了南方葡萄栽培技术的进步和葡萄产业水平的跃升和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4]。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2)中国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团队围绕中国无酿酒葡萄适生区及品种区域化、栽培技术创新、优质葡萄酒酿造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创立了适合包括中国气候特点在内的以无霜期和干燥度为核心的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完成了中国4区12亚区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改变了中国不能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和优质葡萄酒的传统观点,构建了从土地到餐桌的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体系[5-7],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高海拔冷凉地区葡萄延迟高效栽培技术。甘肃农业大学在高海拔冷凉区最先研究成功的葡萄延后栽培技术,科学利用高海拔地区的冷凉高光照的自然条件和一系列抗逆境栽培技术延迟葡萄春节前上市,在河西走廊地区荒漠地上设施种植葡萄,经济效益可达到传统种植的80倍以上[8]。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4)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广西农科院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创新的一年两收葡萄栽培技术,一收果提前6月初成熟有效解决了夏季高温高湿不利葡萄上色弊病,二收果12月底成熟科学利用了秋季高温高光照、冷凉干燥的气候条件,葡萄错季节上市,果实质量优、经济效益高[9]。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5)环渤海湾优势产区葡萄提质增效创新技术研究与集成。天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中国环渤海湾产区,针对传统的种植模式多采用篱架多主蔓扇形整枝、大肥大水,盲目追求高产,葡萄品质差、病害重和本产区土地盐碱等问题,从葡萄品种资源优化、控产提质、新型架栽培、省力化修剪、限域栽培、生物肥料应用等方面进行系列关键技术创新,筛选出适宜品种有效解决了本产区品种单一的问题,拉长葡萄上市时间,推动了本产区品种更新和多元化发展;在国内率先从光合产物、芳香物质、产量分布、省力化夏季修剪等方面系统研究省力化修剪技术和盐碱地改良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术,显著提高果实品质,省工、省药,明显改善果园生态,为充分利用渤海湾地区盐碱地葡萄栽培提供了新途径。

(6)怀涿盆地葡萄产区产业提升。河北林业科学研究院围绕怀涿盆地葡萄产业提升,通过品种、模式、技术、设施、观光五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达到葡萄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有效发展。研究的“葡萄防雹防鸟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极早极晚熟葡萄新品种中试与示范”获河北省林学会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河北山区休闲观光产业探讨与实践”获河北省山区创业奖一等奖。

(7)河南葡萄换代品种筛选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园艺研究所从事果树科研、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在河南省通过葡萄换代品种筛选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对河南省葡萄种植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全省葡萄果农和种植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曾多次接待国家领导和省领导,成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一张新的“名片”[10]。

(8)一人带百人的葡萄使者。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多年来为使欧亚种葡萄能在湖南地区成功栽培,通过选用高抗砧木及合理的砧、穗组合等系列技术研究,最终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亩产纯利超万元的目标。在技术推广帮助农民致富,采用一人带百人模式,建立了湖南葡萄优质高效栽培的模式,打造出了“南方吐鲁番”[11]。石雪晖教授当选为2012年全国“十八大”党代表。

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拥有近1000名会员,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校和葡萄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始终坚持“一个会员一个点,一个理事一个片,一个会长一个面”的技术服务,在全国葡萄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3 栽培管理更加智能化、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

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提升的同时,未来葡萄栽培管理将不断革新,葡萄栽培的各个环节(整地、定植、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施肥、灌水、打药、埋土防寒等)将按照品种独有的配套操作规程进行,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省力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高效优质、绿色健康的方向转变。同时,葡萄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有效改善了“小家小户”的生产理念,将闲散农户有机联合起来,经常性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指导,不仅实现了管理的标准化,还大大地提升了产品档次,收效显著,成功促进了葡萄产业朝着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 当前存在问题

2.1 缺乏品种区划,标准化栽培意识淡薄,各产区发展不平衡

葡萄栽培存在盲目性,缺乏高瞻远瞩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葡萄种植户多存在跟风种植的现象,各地区葡萄栽培分布不合理,品种结构单一,仍以巨峰、红地球等品种为主,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不能拉开果品供应期,且产品缺乏特色,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中国部分区域葡萄种植户在葡萄栽培技术方面已经开始进行标准化生产,但大部分地区的果农仍采用粗放生产经营的方式,缺乏科学规划,过于追求高产,忽略标准化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果品质量参差不齐、高产低质,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

2.2 品牌意识薄弱,销售模式单一,高端市场占有率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足

品牌意识不足,近年来全国各地虽然涌现出一些地域知名品牌和葡萄龙头企业,但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而且企业与农户之间未能建立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销售主要靠收购客商到地头批发或农户自己到市场零售为主,销售模式相对单一,组织化程度不高。各地区葡萄产业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品牌的塑造力不够,产品“走出去”的能力不足,自身质量和销售渠道的不畅妨碍了产品品牌向高端市场的推广。

2.3 设施化水平参差不齐、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设施仍以塑料大棚为主,且多数设施装备简陋,环境控制能力低,大多依赖人工感应调节。设施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整体较低,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微量灌溉、施肥等绝大部分作业均为人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较低。

2.4 农业从业人员趋于老龄化且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目前,农村劳动力短缺,在葡萄疏花疏果以及套袋的关键时期往往出现用工荒的局面,而且农业从业人员多数为中老年男性或妇女,劳动者文化和专业素质偏低,缺乏经营高水平农业的能力,农民的科技培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中国葡萄产业发展展望

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葡萄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机遇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葡萄生产大国,在新形势下应利用好资源优势,弥补发展短板,打好“产业升级蜕变”这一攻坚战,促进中国葡萄产业更上新台阶。

3.1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葡萄转型升级,实现三产融合

葡萄产业是接二连三的优势产业和阳光产业,尤其在全国倡导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充分利用葡萄产业在开发休闲观光功能方面的优势,以设施葡萄为载体,以葡萄文化和田园生活文化为核心,依靠科技创新,促使葡萄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开发具有观赏、采摘、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和度假等多元化功能的观光葡萄园。同时,实现葡萄产业链延伸,生产葡萄酒、葡萄醋、葡萄籽油、葡萄脆等相关产品,形成“旅游景点—配套设施—产品服务”三产融合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中国由葡萄生产大国向葡萄生产强国转变。

3.2 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研发配套标准技术,实现三品先行,促进结构调整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迥异,应因地制宜,不断加强丰产、优质、抗病和适应性强的葡萄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筛选工作,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特优葡萄品种的选育和品种区试的速度,推广适合不同地区的葡萄新、优品种,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结合避雨栽培、设施促早、延迟栽培、一年两收栽培模式,克服品种结构单一的短板和盲目跟风的现象,实现葡萄四季供应。同时,加快研发示范推广适合新品种的配套简化栽培技术,建立节本、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标准生产体系。通过品种创新、技术创新等供给侧结构调整,实现品种改良、品质改善、品牌改进,最终实现稳定面积、控制产量、提高质量的目标,推动葡萄产业由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安全优质的方向发展。

3.3 强化品牌和销售模式,进军高端市场

各葡萄产区地方政府要重点扶持具有本地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将培植和创造自有葡萄品牌上升为政府的发展战略,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监管,创建葡萄产业链条,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加强葡萄种植示范园和观光采摘园的建设,继续加快葡萄栽培新技术的转化速度。此外,企业与农户之间要建立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苗木供应、栽培管理、农药化肥供应、采后加工、运输等产业链条,形成利益共同体,不断提升果品品质,实现传统的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的经营模式转变,利用电商平台等现代化销售模式,将产品供应高端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 提升设施装备水平,用足用好政府补贴

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具有丰产丰收、高效、生态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自然资源的约束,是解决人地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各葡萄产区地方政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出台若干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系列相关补贴政策,葡萄种植户、合作社、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平台,加快建设高标准农业设施,为葡萄优质高效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3.5 扎实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育新一代农民庄园主

依托有关机构,以提高实用技能运用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建立标准示范园,组织经常性的农业技术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和指导、网络答疑等活动,让农民“走出去,学回来”,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家政策、立足农村实际、善于驾驭市场、具有高技术水准的年轻农业技术人员。同时,与农户、合作社等建立定期帮扶机制,及时准确的为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另外,培育具有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金融通、资产整合等现代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市场的衔接和对基地与农户的带动,逐步引导农民提升葡萄产销水平[12]。

[1]刘风之.中国葡萄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落叶果树,2017(1):1-5.

[2]周俊,石雪晖,秦丹,等.湖南刺葡萄酿酒试验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8(3):14-16.

[3]周俊,石雪晖,秦丹,等.刺葡萄自然发酵酿酒研究[J].酿酒科技,2009,175(1):21-22.

[4]“南方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简介[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4.

[5]李华,王华,房玉林,等.中国葡萄栽培气候区划研究(Ⅰ)[J].科技导报,2007,25(18):63-68.

[6]李华,王华,房玉林,等.中国葡萄栽培气候区划研究(Ⅱ)[J].科技导报,2007,25(19):57-64.

[7]李华,王艳君,孟军,等.气候变化对中国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9,36(3):313-320.

[8]杨江山,常永义.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延后栽培红地球葡萄的光合特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4):124-128.

[9]白先进.南方葡萄一年两收栽培关键技术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10]吕中伟,王鹏,刘德畅,等.葡萄与小麦间作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果树,2010(5):55-57.

[11]石雪晖,杨国顺,钟晓红,等.湖南省葡萄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1,3:63-68.

[12]中共天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津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天津的决定[N].天津日报,2013-08-05.

猜你喜欢
葡萄栽培
葡萄冬季还能挂树上
苹果树栽培及冻害预防技术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当葡萄成熟时
不同栽培基质对一品红扦插苗的影响
葡萄
大豆要高产,该如何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