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料作物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8-01-16 18:55廖伯寿
农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总产油料芝麻

廖伯寿,殷 艳,马 霓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430062)

0 引言

油料作物是食用植物油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油料生产与供给与人民生活、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粮食轮作系统密切相关,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油料作物主要包括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向日葵、胡麻等,其中油菜、大豆、花生面积和总产之和占油料的90%以上,是油料生产和消费的主体。近百年来,中国油料产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长期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油料生产一直低水平徘徊,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来,虽然油料生产仍经历了几起几落,但总体上实现了跨越发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综合改革、结构调整、优势区域布局、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的推动下,油料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供给能力显著提高,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为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简要回顾了近百年来中国油料作物产业(不含大豆)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油料生产、消费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对油料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建议。

1 油料作物生产发展历程回顾

1.1 动荡发展阶段(1949年之前)

据有关文献记载,明清时代中国几种油料作物已有规模化种植和利用,其中主要包括大豆、花生、菜籽、芝麻、亚麻(胡麻)、棉籽等,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所限,缺乏详尽的统计数据。据贺闿编著的《中国植物油脂》(1949年出版)记载[1],1933年全国油菜种植面积365.6万hm2,总产 421.3 万 t,花生 154.2 万 hm2,总产596.1万t,芝麻156.1万hm2,总产192.9万t,是油料种植面积较高的年份。之后的1937至1949年期间,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响,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徘徊不前甚至大幅下降。到1938年,全国油菜面积291.6万hm2,总产358.5万t,花生 61.1 万hm2,总产219.0 万 t,芝麻60.4万hm2,总产54.5万t。到1949年,全国油料播种面积422.8万hm2,其中油菜151.5万hm2,花生125.4万hm2,芝麻82.7万hm2,全国油料总产下降到256.4万t,其中油菜73.4万t,花生126.8万t,芝麻32.6万t,为历史最低水平。上述记载从总体上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油料生产基本状况。

1.2 快速发展阶段(1950—1959年)

新中国成立后,油料生产呈现出恢复性增长,进入建国初期的快速发展阶段[2]。1950年全国油料播种面积432.1万hm2(不含大豆,以下同),其中油菜籽142.3万hm2,花生134.4万hm2,芝麻75.9万hm2;油料总产294.0万t,其中油菜68.3 万 t,花生 173.9万 t,芝麻 28.7万 t。到1959年,全国油料播种面积增加到615.0万hm2,其中油菜203.1万hm2,花生193.1万hm2,芝麻83.0万hm2;油料总产增长到410.4万t,其中油菜93.6万t,花生220.6万t,芝麻32.6万t。

1.3 徘徊发展阶段(1960—1978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又经历了多年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油料生产总体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1960年全国油料播种面积为579.3万hm2,基本维持在50年代末的水平(其中油菜241.5万hm2、花生134.5万hm2、芝麻76.3万hm2,但总产下降到194.1万t(其中油菜74.6万t、花生80.5万t、芝麻15.1万t)。到1978年,全国油料播种面积仍仅为662.2万hm2(其中油菜260万hm2、花生176.8万hm2、芝麻63.8万hm2、向日葵32.0万hm2、胡麻57.3万hm2),总产增长到521.8万t(其中油菜186.8万t、花生 237.7 万 t、芝麻 32.2 万 t、向日葵 27.9 万 t、胡麻22.6万t),面积和产量虽略高于50年代末,但20年里生产增长极为缓慢且波动很大。

1.4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极大促进了包括油料在内的农业生产发展。1979年全国油料面积增加到705.1万hm2,其中油菜276.1万hm2、花生207.4万hm2、芝麻84.3万hm2、向日葵36.7万hm2,胡麻64.9万hm2;总产达到643.5万t,其中油菜240.2万t、花生282.2万t、芝麻41.7万t、向日葵34.0万t、胡麻26.5万t。之后的20年里,全国油料生产得到持续快速发展,而且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到2000年,全国油料面积达到0.15亿hm2,其中油菜749.5万hm2、花生485.5万hm2、向日葵122.9万hm2、芝麻78.4万hm2、胡麻49.8万hm2;总产达到2954.8万t,其中油菜1138.0万t、花生1444.0万t、向日葵195.4万t、芝麻81.1万t、胡麻34.4万t;油菜平均单产1518 kg/hm2,花生平均单产2970 kg/hm2,向日葵平均单产1590 kg/hm2,芝麻单产1035 kg/hm2,胡麻单产690 kg/hm2。由于这一时期油料生产的快速发展,中国油菜、花生、芝麻等作物总产稳定在世界第一位,供给能力持续提高,1993年国家取消了实行了近40年的食用油供给制。

1.5 21世纪以来的稳定发展阶段(2001—2015年)

到21世纪初,中国油料种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但单产和总产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总产增长主要依赖单产的提高,如2005年全国油料总产达到3077.1万t,比2001年的2864.9万t增长7.4%,但面积、单产、总产增幅均明显低于前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在2011年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启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时代。入世之后,中国油料生产和贸易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油料(尤其大豆)的大量进口,挤占了国内市场,导致“十五”和“十一五”交汇期间(尤其是2005—2007年)国内油料生产的下滑。2007年全国油料面积、总产分别为0.11亿hm2、2568.7万t,分别比2005年下降16.1%、18.5%,总产甚至低于1999年的水平,成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7年秋国务院出台了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提出了油料生产和消费必须坚持立足国内的发展定位。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2008年以来全国主要油料(尤其是油菜和花生)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2009年油菜面积增加到727.8万hm2,总产增加到1365.7万t,平均单产提高到1876.5 kg/hm2;花生面积增加到437.7万hm2,总产增加到1470.8万t,平均单产提高到3360 kg/hm2;向日葵面积增加到95.9万hm2,总产增加到195.6万t,单产提高到2040 kg/hm2。到2015年,全国油料总产达到3537.0万t,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2 中国油料生产与消费发展近况

2.1 生产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油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多年来,中国油菜、花生、芝麻总产居世界首位,在国内大田作物中,油料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覆盖农民就业人数均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料生产总体得到快速发展,到“十一五”期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十一五”期间(2011—2015年)全国油料(含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胡麻)的年种植面积分别为1385.5万、1393.0万、1402.3万、1404.3万、1403.5万hm2,5年平均1397.7万hm2,总体保持平稳态势;油料年总产分别为3306.8万、3436.8万、3516.99万、3507.4万、3537.0万t,5年平均3461.0万t,总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比2010年总产增长9.5%,而总产的增长完全依靠单产的提高。近5年来,中国油菜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呈增长趋势,总产在2013—2015年连续创造历史最高记录;花生面积维持在460万hm2左右,2013年总产创历史最高记录;向日葵面积94.7万hm2左右,但总产持续增长;芝麻和胡麻种植面积呈小幅下降趋势,但总产基本保持稳定。

近5年来,油菜面积平均占油料作物的53.56%,产量占41.37%;花生面积占33.02%,产量占47.75%;向日葵面积占6.79%,产量占7.08%;芝麻面积占3.07%,产量占1.81%;胡麻面积占2.22%,产量占1.12%;其余小宗油料(红花、苏子等)合计面积占1.34%,产量占0.87%。由于油菜和花生生产规模大,二者占油料作物面积的86.58%、总产的89.12%,是中国油料作物生产的主体。

2.2 进出口贸易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油料生产总体呈增长态势,但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畜牧业发展对蛋白饲料需求不断增加,国内油料产品(油、蛋白)市场需求量持续上升,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取消粮食、食用油、肉类的供给制以来,油料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直线上升,国内生产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消费的增长。在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油料进口迅速增加,其中进口量增加最大的产品是大豆、棕榈油和油菜籽。近5年来,中国进口油籽原料分别为6352万、7558万、8315万、8793万、9048万t,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年均进口量8015万t,占同期全球油籽贸易量的约57%,中国也因此是世界最大的油籽进口国。除了大宗油料进口外,近几年芝麻、胡麻等小宗油料进口量也不断上升。中国是传统的花生出口大国,但近几年来受市场需求变化、价格和质量竞争力因素的影响,花生出口量不断下降而进口快速上升。

2.3 消费情况

2015年全国植物油消费量增加到3305万t[2],比1993年的763万t增长2542万t,年均增长15.1%,人均消费量约23 kg,比1993年的6.4 kg增加16.6 kg,年均增长11.8%。2015年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约3142万t(占植物油消费总量的95%),人均食用消费22.6 kg(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豆油1525万t、菜籽油 830 万 t、花生油 289 万 t、棕榈油 280 万 t、葵花油138万t,其他小宗植物油合计80万t,而当年的国产植物油产量约为1140万t,自给率仅35.6%。从食用油消费的数量看,中国人均消费量已偏高;从质量看,食用油中的油酸含量偏低而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偏高,是普遍存在的品质缺陷。

3 中国油料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成效

3.1 品种改良

中国油料作物品种改良对推动产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迄今,中国收集保存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等油料种质资源共32000余份,保存在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中期库以及野生资源圃中,构成了油料种质资源的本底基因库,建立了种质资源及其信息共享平台,是油料科研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油菜、花生、芝麻等均构建了核心收集品及微核心收集品。通过系统整理、性状鉴定、材料编目、基因组测序分析等工作,明确了油料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和创制出一批满足不同育种需求的优异种质材料,有力促进了育种工作的开展。

中国油菜遗传育种在先驱者刘后利的引领下,品种改良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陕西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等单位选育出了一系列突破性品种,极大支撑了油菜生产由低产向中产、中产向高产、高产向优质高产的3次历史性跨越[3],也培养造就了傅廷栋、官春云、贺源辉、李殿荣、刘澄清、王汉中、李云昌、杨光圣等著名育种家。20世纪60—70年代甘蓝型替代白菜型品种是中国油菜生产的第一次跨越,‘甘油3号’、‘甘油5号’、‘湘油5号’、‘华油3号’、‘华油8号’、‘西南302’、‘川油9号’、‘宁油7号’等品种广泛推广,改变了白菜型油菜低产的局面。甘蓝型油菜高产抗病早熟性改良和杂种优势的研究应用促成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油菜生产的第二次跨越,贺源辉等培育的高产抗病品种‘中油821’,具有高产、稳产、抗菌核病、适应性广等优势,曾占长江流域油菜面积的30%以上,同期李殿荣等育成的甘蓝型杂交品种‘秦油2号’是国际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种。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油菜“双低”品质改良与应用促成了中国油菜生产的第三次跨越,刘澄清等组织双低品质改良的全国攻关,突破了双低种质材料创新和育种技术,“中双”、“华双”、“华油杂”、“中油杂”等系列高产优质品种大面积应用,不断提升了油菜的双低化率。“十二五”计划以来,中国油菜生产以高油、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第4次跨越正在推进中。建国以来,中国油菜遗传改良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中,杂种优势利用领先世界,先后培育出了“华油杂”、“中油杂”、“秦油”、“湘油杂”、“油研”等系列优质高产杂交品种;油菜高含油量机理研究及品种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双11号’、‘秦杂油4号’的含油量均达49%以上;以‘中油821’为代表的油菜抗(耐)菌核病育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油菜抗根肿病育种已取得重要进展。傅廷栋院士研制的“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系及其优质杂种的研究、选育与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油821’、‘中双7号’、‘中油杂2号’、‘中油杂11号’、‘中双9号’、‘中双11号’、‘秦油2号’、‘秦优7号’、‘华双3号’、‘华杂4号’、‘湘油15号’、‘油研7号’等品种获国家科技奖励。

中国作为世界花生生产和科研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花生高产、早熟、抗病、高油、高蛋白育种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总体上实现了4次品种更新。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利用鉴定出的优良农家品种,如‘伏花生’、‘狮头企’、‘勾鼻生’、‘红安直立’、‘开封一撮秧’、‘罗江鸡窝’等,实现了第1次品种更新,其中伏花生推广面积最大,曾占全国面积的20%,也是后来育种的骨干亲本。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实现了第2次更新,主体品种是第一代改良品种,包括‘徐州68-4’、‘粤油 551’、‘狮选 64’、‘南充混选 1 号’、‘花 11’、‘花17’、‘临花1号’、‘天府3号’、‘开农8号’等,产量得到显著提高。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实现了第3次更新,品种丰产性能进一步提高,适应多种栽培制度的新品种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海花1号’、‘鲁花4号’、‘豫花1号’、‘粤油116’、‘粤油92’、‘鄂花4号’、‘中花2号’、‘桂花28’、‘天府7号’、‘冀油4号’等,其中局部产区长期存在的青枯病危害问题由于抗病品种的应用得到有效克服。90年代中期以来,大批优质高产品种应用于生产,实现了第4次更新,主要包括‘鲁花9号’、‘鲁花11号’、‘8130’、‘中花4号’、‘中花5号’、‘豫花7号’、‘粤油 256’、‘粤油 223’等。近几年来,随着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国内花生品种总体进入了第5次更新,花育、豫花、中花、冀花、丰花等系列高产、抗病、高油、高油酸、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孙大容等在花生分类及品种资源研究、甘信民等花生优质高产育种、张新友院士等在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禹山林等在高油酸品种创制、廖伯寿等在青枯病及黄曲霉抗性改良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或先进的成果,‘鲁花9号’、‘鲁花11号’、‘鲁花14号’、‘花育32’、‘豫花7号’、‘豫花15号’、‘远杂9102’、‘中花4号’、‘天府3号’、‘南充混选1 号’、‘徐州68-4’、‘冀油4号’及丰花系列等品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在其他特色油料作物(芝麻、向日葵、胡麻)育种方面,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的育成和应用,有力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向日葵、胡麻、芝麻的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也取得了良好进展。张海洋等研制的芝麻品种‘豫芝11号’、芝麻种质创新等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

3.2 栽培技术

中国油料作物栽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在油菜上,栽培技术经历了“三发”栽培(冬壮春发、冬春双发、秋发)、群体质量栽培、保优栽培和轻简化栽培等发展阶段。赵合句等研究集成的油菜秋发高产栽培技术曾在冬油菜主产区广泛应用,推广面积近200万hm2,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任沪生主持完成的油菜萎缩不实病防治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目前仍是支撑油菜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总体效益为目标,以“机播机收、适度管理”、长效缓释专用肥研制与应用为关键技术突破,集成推广了“肥药双减、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粮油兼丰”技术模式,推进了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生产。

在花生上,高产优质栽培、无公害栽培和轻简化栽培技术研发和应用成效显著。孙彦浩等推广应用轮作换茬、小垄密植等技术,培创出千亩千斤方和万亩千斤方。万书波等完成的“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成果创建了春播覆膜栽培、连作花生高产栽培、麦套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节本等适合黄淮海地区不同种植方式的栽培技术,“花生品质生理生态与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创新了花生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和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品质区划,建立了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为花生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海洋等在芝麻配套栽培技术方面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平衡施肥技术、促控技术、适时打顶技术及高产栽培模式使芝麻种植更加规范化,促进了芝麻产业化。在北方向日葵产区,“向日葵与小麦/西瓜/甜瓜/豆科草间套种技术”、“育苗移栽复种高产技术”、“探墒躲盐保苗播种农艺农机一体化技术”等在生产上广泛应用。胡麻产业推广的“残膜免耕胡麻穴播栽培技术”、“覆膜垄沟集雨栽培技术”和“秋施肥栽培技术”增产效果明显。

3.3 植保技术

油菜菌核病是中国发生最广危害最大的油菜病害。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在油菜菌核病研究和防治取得了突出进展,尤其是80年代培育出的抗病高产品种‘中油821’以及之后相继培育出的高产抗病系列“双低”品种的应用,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有效降低了菌核病的危害。针对油菜病毒病的危害,李丽丽和周必文等开展了病原鉴定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出了一套以栽培和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有效减轻了病害发生。60年代以来,中国在油菜“花而不实”问题的治理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效。油菜根肿病近几年来在长江流域产区蔓延很快,目前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抗病品种创制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花生青枯病是中国及东南亚局部产区的毁灭性病害,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组织全国协作发掘出了以“协抗青”为代表的一批抗青枯病花生种质,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了抗性育种研究,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高产抗病品种的育成和应用,有效控制了这一病害并提高了产量水平,也奠定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花生锈病曾在中国南部和中部产区严重流行,90年代初以来,随着抗锈病高产品种‘汕油27’、‘中花4号’及粤油系列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大幅度降低了锈病的危害程度。中国花生病毒病研究和防治取得了良好进展,许泽永等完成的“中国花生病毒种类及分布”、“主要花生病毒株系、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治”两次获国家科技奖励。此外,中国在花生叶斑病、线虫病、网斑病以及蛴螬、金针虫等防治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良好进展。

在向日葵黄萎病、锈病,芝麻茎点枯病、枯萎病,胡麻枯萎病等防治技术方面,通过病害流行规律研究、抗病性种质筛选和抗性育种,建立了以抗病品种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技术,对控制重点病区的危害和提高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3.4 机械化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油料生产机械化研发得到不断加强,尤其油菜和花生等大宗油料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油菜上,播种机械、收获机械的研制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如廖庆喜等研制的2BFQ系列油菜联合直播机实现了旋耕、灭茬、开沟、施肥、精量播种、覆土等联合作业;李耀明等研制的油菜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了油菜脱粒、清选、割台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突破。官春云院士提出的“机播机收,适度管理”策略,构建了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群体理想冠层和株型,降低了机械收获损失率。冷锁虎等研发的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技术,作业效率比人工移栽提高60倍以上。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已在湖北、湖南、四川、江苏等地推广应用超过 200万hm2,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花生上,胡志超等研制的“花生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破解了摘果作业秧膜缠绕、破损率高难题,解决了挖掘起秧作业壅堵阻塞严重、落埋果损失大、清选作业挂膜挂秧、筛面堵塞、清洁度差等难题,为解决花生生产急需、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尚书旗等研制出适宜芝麻播种的种绳编织机、6行芝麻精量播种机、智能芝麻田间管理机、遥控自动高低地隙宽幅喷药机、芝麻打捆收获机等智能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3.5 加工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料加工科技取得了显著进步。大型油脂加工企业的预处理、压榨、浸出、精炼的整体工艺技术水平和加工装备研发制造已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研发出了低温制油、酶法脱胶、超临界和亚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新型油料浸出溶剂等一大批成果并得到广泛应用。油料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取得可喜成绩,饼(粕)利用已由饲料级向系列食用蛋白方向发展。油料油脂加工风险防控和营养保留的适度精准加工技术备受重视,相关技术已在大型加工企业得到应用,食用油安全品质明显提升。黄凤洪等研发的“油料低温制油及蛋白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油料功能脂质高效制备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制”、李爱科等研发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应用”、王兴国等研发的“高含油油料加工关键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及标准化安全生产”和“基于干法活化的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开发与应用”等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

3.6 质量控制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油料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及标准研究与时俱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油料品质现场快速检测与实验室精准技术及标准方面,建立了外源酶显色原理的硫甙芥酸快速检测方法及国家标准;基于近红外原理的无损检测方法,实现了油料品质多参数速测;探明了油料甘油三酯、甾醇等衍生反应途径,建立了芥酸及全谱脂肪酸气相法、硫甙液相法、甾醇气质法等色谱仪器原理的系列精准检测技术,为品种改良提供了品质精准检测技术支撑。在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与实验室精准检测技术方面,探索出靶向诱导、半固体培养、梯度筛选为核心的抗体创制新途径,创制出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和纳米抗体,创建了免疫时间分辨荧光、纳米金同步及荧光增强高灵敏现场检测技术和免疫亲和-液质联用等精准检测技术,实现了现场快速检测试剂及仪器的产业化应用。在油料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方面,构建了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与标准体系,为提高中国油菜籽营养品质提供了支撑。在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方面,绘制了花生黄曲霉毒素消长与分布图,建立了花生质量安全预警与控制标准体系。李培武等研制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标准等相关成果曾先后获三项国家科技奖励,为提高油料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和促进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中国油料产业发展前景与展望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预测[4],2020年全国植物油消费总量将达到2900万t,但实际上2011年已突破2900万t大关,而且仍以每年100万t的速度刚性增长,油料产品自给率仅35%左右,缺口比例高于其他大宗农产品。预计到2025年全国植物油需求总量将达到4000万t,人均年消费量将达到26 kg,油籽蛋白饼粕需求量将达到1.2亿t,最大需求量是现有国内生产能力的3.5~4倍,市场空间巨大。但是,限制中国油料生产增长的因素将长期存在,一是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只有油菜可利用长江流域冬闲田,其他夏季油料增加种植面积的潜力十分有限;二是灾害性气候发生频繁,抗灾能力弱;三是油料生产比较效益较低,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偏低,国产油料总体上难于与国外竞争,进口压力居高不下。

油脂是人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大宗营养素,脂质营养组成与人民健康紧密相关,尤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脂质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综合国内外营养学研究进展,优质保健油应具备如下特征:一是油酸含量高;二是饱和脂肪酸低;三是微量营养成分齐全;四是有毒有害风险成分少。目前,中国食用植物油普遍存在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优质保健油比例低,油品掺假、生物毒素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时有发生,提升油料质量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未来中国油料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一是提高油料作物的产量和供给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国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1700万hm2,总产达到4500万t,自给率达到40%以上;二是改善品质,保障食用安全,提高油份、蛋白质和油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大宗油料和兼用型油源中推进高油酸化;三是提高油料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以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强化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使生产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四是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粮油兼丰,积极推进油料与粮食作物合理轮作,达到培肥地力、优化结构、粮油双增的目的。

在政策措施方面,一是强化科学布局,统筹兼顾,重点支持油料优势区域和重点品种;二是实施创新驱动,进一步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提高产量、品质、抗性,研究集成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努力保障安全,建立油料种植、加工、消费的食品安全体系,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四是推进粮油协同,进一步加强不同产区不同轮作模式下粮油持续高产的生产技术和集成示范,发挥规模化轮作的综合效能。

[1]贺闿.中国植物油脂[M].上海:乡村工作示范处(上海六联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3]USDA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 Major Oilseeds:World Markets and Trade[EB/OL].https://apps.fas.usda.gov/psdonline/app/index.html#/app/home.

[4]王汉中.中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32(2):300-302.

[5]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EB/OL].http://www.agri.gov.cn/xxlb/t20081114_1172812.htm,2008-11-14.

猜你喜欢
总产油料芝麻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2021年山西省夏粮总产24.34亿千克
香喷喷的芝麻
战时复杂不确定条件下的油料配送鲁棒优化问题研究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
基于排队论的油料装备维修保障人员需求分析
一品芝麻狐 第四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二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五回
武汉白沙洲粮食和油料批发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