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莉
(1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2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同时强调“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为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成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卫改革的工作遵循和指引。本文以宜昌市为例,分析目前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是看病难。新医改以来,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投入,硬件条件明显改善,但是没有合格的医务人员看不好病,去好医院找好医生看好病仍然难。二是看病贵。尽管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的医保补助由最初的20元、40元提高到2014年的人均320元,2017达450元;居民医保、新农合基金报销的比例从30%~40%提高到70%左右,但是老百姓的自付费用未降反升,个人人均卫生费用从1094.5元上涨到2326.8元,自负比例超过40%。
一是政府投入持续增加但收效不大。从2008年—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由1.45万亿元增加到3.17万亿元,增加了1.19倍,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县、乡、村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可是老百姓却不愿意在基层看病,医疗卫生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民生领域。二是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新设备、新技术、新药、新耗材的使用导致单病种费用快速上升。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出现两个极端,价格低廉的普药停产断货,新药、次新药、原研药越降越高。三是医社保资金普遍吃紧。目前得到中央高层认可的福建“三明”医改,最初改革的动力就源于在一个不发达的山区地级城市社保亏空到无以为继。
一是政府投入与公立医院承担的责任不匹配。公立医院系统是中国整个医疗体系的“主力军”,还要承担医学人才培养、科研、援外援边、公共突发事件等政府指令性任务,但政府的投入不足医院运营费用的8%。二是政府职能错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少,但却控制着定价权,而定价权真正能压低的,只剩下医生和护士的劳动力价格了,至今仍然执行的是1993年的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标准。与此对应的是,政府却给药品和技术设备相当“慷慨”的定价,例如高级影像学技术、高值耗材等。这么做的直接结果是:医院和医疗从业者大量增加药物、耗材和顶级医疗设备的使用,推高了医疗服务的费用,却降低了医疗服务的质量。
一是医患矛盾突出,风险太大。公众普遍认为医生把自己经济福利置于病人的利益之上,对医院及医疗从业者的不信任,甚至还发展成广泛的、针对医生的暴力袭击,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二是薪酬待遇不合理。学医时间长,成长周期慢,工作强度大薪酬普遍低,难以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近五年,愿意学医、从医的人员近年来数量和质量持续下降,医学院招生遭遇寒流,毕业生大量流失到其他行业,医学人才储备堪忧。
(1)放开社会资本办医,并给予私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事实上平等的地位。当前关于社会资本办医的一个误区在于过于强调私立医疗机构的“非营利”属性。其实,即便私立医疗机构选择了“非营利”,也未必能够降低它的逐利能力。也就是强调“非营利”未必一定能实现“公益性”,“营利”也未必无法实现“公益性”,根本还在于加强制度设计。
(2)充分发挥医保资金的控费作用,进而限制医疗服务供给者的逐利能力。医疗保险对于医疗服务“公益性”的实现,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基本医疗保险不断扩大覆盖面,本身就是“公益性”的重要体现,这方面我国已取得较大进展,全民医保覆盖面已经超过了95%,可以说成绩巨大。其二,医保资金作为重要的医疗服务付费方,能够在同等专业信息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谈判机制与医疗机构进行博弈来控制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逐利能力。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进展还比较缓慢。
(1)主动对接武汉医疗卫生高地建设,明确差异化发展思路,打造有效、互信、便利的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集群。到2018年,率先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卫生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到2023年,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地区)水平,提前完成卫生强省的各项指标任务,全面建成卫生强市。
(2)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一是全面启动卫生强市建设。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建设卫生强市实施意见,召开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对卫生强市战略作进一步部署。
(1)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出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N配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框架;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推进药品耗材供应改革;引导社会办医错位发展,支持社会资本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等多种形式投资高端医疗;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深化人事编制改革;加快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构建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三大信息平台。
(2)推进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改革。开展新一轮二级医院等级评审,把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统一纳入全市医院等级评审和管理;启动临床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评审工作,在全市所有二级、三级公立医院全面铺开绩效考核;积极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推进中医药“七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建立“治未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政府主导,加强对公立医院体系监管。科学制定考核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制定政策引导公立医院通过竞争提高服务质量,与政府投入挂钩,并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2)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一是出台事业单位法,明确公立医院定位,依法改革,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体现公益。二是建立“产权明晰、责权一致、管理科学、监督有力、运行透明”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序应从大医院到小医院,从高级别医院到低级别医院,其中大型公立医院是改革的关键。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其中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是其中关键一环。研究认为,要推进卫生强省和卫生强市建设,必须坚持深化医改,回归医疗公益性质;积极打造健康高低、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和加强医疗体制创新。当然,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医卫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深入讨论。
[1]李卫平,钟东波.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5):1-5.
[2]牟燕,刘岩,孙帝力.“互联网+”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26(4):8-11.
[3]龚磊.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2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