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涛
(山东省乐陵市中医院 山东 乐陵 253600)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发病率居高不下,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1]。临床表现症状多样(麻木、烧灼感、手脚发),代谢紊乱、营养因子缺失以及血管功能障碍等均是引起并发症主要原因。相关实践调查发现,采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方法,效果显著,预后良好。现本文主要观察该方法临床效果,具体过程作如下阐述。
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分析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
(1)对照组(男女各17、13例,年龄年龄范围41~70岁,平均年龄51.3±1.2岁);
(2)研究组(男女分别为16、14例,年龄范围为43~74岁,中位年龄为52.6±1.4岁)。
我院收治且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诊断标准、自愿并参与本次调查研究者为本次的纳入研究对象范围;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活动、精神障碍患者、严重肝肾脏疾病患者为本次的排除研究对象范围。
采用常规方法给予对照组展开治疗:饮食和运动指导,服用降糖药物。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添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方法,方剂组成为:黄芪30~90克;当归、桂枝、生姜、王不留行各15克;赤芍30克;大枣五枚。所有药物混合煎熬,于早晚两次服用,1日1剂,连续服用两个月[2]。
依据患者症状行加减治疗:若患者阴虚内热可加玄参、骨皮;若患者气虚可加晒参;若患者上、下肢病变可加姜黄、姜黄、牛膝木瓜;若患者疼痛感严重,可加延胡索、威灵仙;若患者阳虚内寒可加附子、肉桂。
治疗效果主要从三个方面(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来进行分析和评价。若患者各种临床表现症状基本消失,感觉神经传导基本恢复正常则可视为显效;若患者各种临床表现症状大部分消失,感觉神经传导较治疗之前增加<5m/s则可视为有效;若患者与治疗前无任何变化,部分患者情况甚至加重则可视为无效。
对于所有获取的相关数据均使用软件(SPSS 20.0)来分析和验算。验算过程中,若标记计量资料则使用符号±s来进行表示,若标记计数资料则使用符号%来进行表示,所得出的最终结果中若有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来进行表示。
两组治疗总体有效率对比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30例对照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3.3%,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7例、8例、5例;30例研究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3.3%,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6例、2例、2例)。
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神经病变患者来说,其糖代谢异常现象对身体组织产生直接影响,当患者的血管发生病变之后,促使身体血流量增加以及出现高灌注状态,最终导致大量大分子蛋白质经微血发生外流,然后在血管壁进行沉积,最终导致微血管出现变形,神经营养流失。
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神经病属于“麻痹”的范畴,认为血黏成瘀、气血不通、热灼津液、感觉迟钝等主要的发病机制,患者表现出麻木不仁、肢体疼痛等多种临床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应要遵守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原则。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方法,黄芪桂枝五味汤主要由五味药来组成(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方剂中,黄芪为君药,其性甘微温,具有生津止渴、益气行滞的功效;桂枝为臣药,不但可和血通脉、还能通阳除痹;生姜有温阳行痹之功效;芍药可营理血;鸡血藤可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通络行痹、益气温阳功效。从现代药理学角度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有利于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对血血糖、脂质代谢进行调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促使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缓解患者临症状[3],提高疗效。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在治疗总体有效率方面(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3.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来说,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提高了治疗总体有效率,该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1]张敬一,张威,田书慧,史国兵.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3(08):990-993.
[2]于国庆,李淑娟,杜金梅.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2(19):226-228.
[3]张威,赵庆春,史国兵.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17(07):8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