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玥 曾敏(通讯作者)
(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 重庆 402560)
肝癌是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1],本文旨在探讨超声、CT增强扫描应用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从我院收治的疑似肝癌患者中抽取46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见下文。
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疑似肝癌患者46例(属于2015年12月1日—2016年11月30日期间)。男32例,女14例,年龄28~70(44.85±6.91)岁。
超声检查方法:仪器选用医用超声波LV22,造影剂选择声诺维造影剂,将探头频率设置为2~5MHz。指导患者以侧卧位或仰卧位卧于检查床上,使用超声造影技术对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增强表现进行观察,同时将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等影像学信息记录下来。
CT增强扫描:仪器选用德国SOMATOM Definition螺旋CT机,从膈顶扫描到双肾下缘,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30mA、120kV,层厚、层距均为5mm。平扫全肝,之后再行动静脉期、延迟期CT增强扫描,观察并记录肿瘤的位置、直径大小及影像学特征。
金标准为病理检查,对比超声检查、CT增强扫描检查的病灶直径大小以及诊断结果。
将本文数据录入到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诊断符合率和计量资料--病灶直径大小分别用%表示(卡方检验)、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以P值小于0.05为标准表示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比较差别较大。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46例疑似肝癌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为(4.92±1.91)cm;超声检查结果显示,46例疑似肝癌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为(5.08±1.90)cm;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显示46例疑似肝癌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为(5.11±1.88)cm。超声检查、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与病理检查相比较病灶直径无较大差别(P>0.05)。
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检出46例病灶,符合肝血管瘤影像学改变1例(2.17%),符合肝肿瘤影像学改变45例(97.83%)。
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检出46例病灶,其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5例(10.87%),肝血管瘤3例(6.52%),肝癌CT影像学改变37例(80.43%),1例(2.17%)性质待定。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46例患者均与肝癌的病理学改变相符合,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7.83%(45/46),CT增强扫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0.43%(37/46),两种检查方式对比诊断符合率存在高度差异(P<0.05)。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临床诊断肝癌的影像学方法包括CT检查、超声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等,其中CT检查和超声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式。
本次超声检查选用的是超声造影技术,超声造影可按照不同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诊断肝癌,造影剂在血管内停留时能够将病灶组织的血液灌注状态准确反映出来[2],且无放射性损害[3],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还能将病灶情况持续不间断的显示出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CT增强扫描检查与超声造影相比,在对病灶增强动态进行完整观察时存在局限性。
CT增强扫描检查可清晰、迅速的显示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解剖关系[4],还能对病灶的形态、坏死情况以及生长方式等情况进行显示,便于对胆、肾等脏器进行观察。
本文研究数据表明,超声检查、CT增强扫描检查显示的病灶直径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种检查方式均能有效显示出肝癌病灶的具体情况;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比CT增强扫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高出17.40%,数据对比存在较大区别(P<0.05),说明在诊断肝癌方面,超声检查的准确率更高,分析原因可能在于CT增强扫描对肿瘤病灶开始增强、消退时间无法有效判断。陈兴美、李星云、马彩叶[5]在《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在肝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及,超声造影与增强CT增强扫描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37%、78.95%,与本文研究数据相近,表明本次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高。
总而言之,超声诊断在诊断肝癌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诊断符合率较CT增强扫描检查更高。
[1]许春梅,刘天奇,莫祥兰,等.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8(11):1016-1018.
[2]黄崑,刘艳君,王学梅.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评价肝癌行TACE后疗效的对照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8):2670-2673.
[3]覃夏川,刘学彬,马果丰,等.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及增强CT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比较[J].西部医学,2017,29(4):519-522.
[4]程建中.增强CT和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对比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99-101.
[5]陈兴美,李星云,马彩叶.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在肝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