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萍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公共事业发展部 四川 达州 635000)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公众医疗需求不断提升,急诊医学也得到快速发展,急诊抢救与护理成为急诊医学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急诊护理属于高风险服务,尤其是急诊病人在转运期间发生的风险,成为影响急诊抢救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此,针对急诊病人转运风险应做好评估与分析,探讨其原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处理,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转运风险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2-3]。为了探讨急诊病人的转运风险评估及其防范措施,我院针对接诊的基层医院转送病人40例展开了如下研究与报道。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接诊的基层医院(二甲或二乙医院)转送病人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均为基层医院处置不规范及临床疗效不满意患者,将他们作为风险防范的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有完整资料,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2~83岁,均值55.8±10.4岁;转送病人在市内的有30例、市外有10例。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及过去临床实践,分析急诊病人转运风险发生的原因,然后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处理。
1.2.1 风险分析 (1)患者因素:病情不稳定,因为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多有复合性损伤或多脏器衰竭等,转运期间随时病情恶化,影响转运;患者特殊治疗存在不安全因素,如病人患者需要携带氧气与气管插管等,转运期间管道扭曲、移位或滑脱等,带来不良后果。(2)转运条件限制安全转运:转运条件有限,院外呼救病人涉及多专科疾病,病情多样、复杂,时刻均有病情变化,即便根据需求准备急救物品与设施,也难应对病情变化需求,急救人员难以有效控制病情;急救现场光线不佳,穿刺等操作失败,延长急救时间。转运中监护急救难度大,转运期间担架、推车及急救车等颠簸、病人无意识的不配合等,实施急救操作难度大。(3)急救转运技术因素:熟练的抢救搬运技术属于安全与成功转运关键,抢救不熟练,搬运措施不当等直接造成抢救失败与再损伤,影响安全转运。
1.2.2 防范措施 (1)接到基层医院转送病人的电话时,接听者应及时记录医院情况,以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详细急诊地点、联系方式、患者主要症状等,以便选择对应职称医护人员去接洽,严重情况下可请本院专科医师出诊,根据患者情况,随时增添专科急救仪器与药品。在急救现场与转运期间,对患者开展专科诊治,尽量增加转运安全性。(2)转运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告知,让他们知晓转运风险,解释转运期间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及对应的处理方案,明确转运利弊,并指导他们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在基层医院的医疗记录与门诊病历及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结果等随车带走,便于以后进行诊治。(3)对危重症患者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实施针对性药物治疗;连接输氧管后调整好氧流量;若有肠梗阻则采取经鼻留置胃管处理,而利尿剂治疗、时间较长、路途较远等患者应留置尿管;颈椎骨折患者采取颈托固定头部,脊柱损伤者避免移动脊柱;躁动不安、不愿意合作者可采取镇静剂处理,甚至可采取约束带固定四肢。(4)转运期间,医护人员时刻守护在患者身旁,加强心电监护,对患者的心率与呼吸频率,以及神志变化、血压变化等进行严密监测;输氧管与输液管,以及尿管与胃管等做好检查,看是否通畅,检查是否需要吸痰与更换输液瓶等处理。一旦病情发生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抢救处理。(5)当患者快送到医院时,车上的救护人员应及时通知本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做好接车准备,根据病情需要通知专科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通知本院B超室、实验室、CT室及放射科等科室做好相关检查准备,便于第一时间完成检查,为抢救营造更多的时间。(6)参与转运急诊病人的医护人员除了要有一般急救知识与技能,还应通过本院专业的急救项目培训与考核,包括气管插管、电除颤、心肺复苏技术、心律失常识别与处理、呼吸机操作与参数调整等。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接受转运任务,一旦有病情变化,医护人员可随时随地进行急救,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7)救护车上急救仪器与药品应确保完好与齐全,平时定期对急救仪器进行检查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急救药品应避免过期、破损,若出现则及时更换。每次出诊后及时清点与整理及补充,保障救护车上药品与仪器充足。(8)培养急救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急诊科属于医疗风险发生率较高的科室,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病种复杂多样,患者往往难以接受现实,对医护人员报以过高要求,特别是院前急救要求较高。急救医护人员可能处于“孤军奋战”境地,为此参与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要有丰富的急救知识,熟悉相关的仪器设备,熟练应用急救药品,而且要有灵活与较强的应变能力及沟通技巧,便于应付复杂的环境。
基层医院转送40例发生风险的急诊病人主要有心律失常加重12例、血压降低10例、出血加重5例、抽搐加剧5例、心脏或呼吸骤停4例、烦躁不安4例,经过我院抢救与风险防范处理后,最终抢救成功36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高达90.00%。
急诊科接待的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多样,若未能及时诊断与治疗,延误最佳抢救时机,死亡率极高。急诊病人在转运期间存在很多风险,发生风险的原因较多,笔者结合相关文献与自身实践,认为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客观条件的制约[4-6]。急救人员在院前急救现场对急诊病人应进行简单病史询问,针对性体格检查,初步评估病情于处理。转运途中,路途较远、路况较差、交通不便等情况,导致转运时间延长,患者病情可能发生突变,比如心律失常、休克加重、出血量增多,以及呼吸骤停或心跳骤停等,导致转运途中医疗风险发生率升高[7]。第二,急诊人员方面的因素,包括他们的心理素质、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及医疗水平等,这些方面差异性较大,对患者病情变化预测经验不足,加上责任心、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技巧等也有差异,在转运途中会有所反应,导致判断病情,观察及处理各不相同,都有可能导致风险发生[8]。第三,救护车上的急救仪器与药品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转运风险发生。院前急救时,一旦前述物品有限,急救人员难以应对各类复杂的病变变化,加上救护车活动空间有效,急救人员不足及病情加重等,尤其是心跳与呼吸骤停等情况,难以实施持续有效的抢救[9-10]。基于此,针对急诊病人转运期间担风险应积极做好评估,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处理,才能减少抢救风险事故,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本次研究中将收治的基层医院(二甲或二乙医院)转送病人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基层医院转送40例发生风险的急诊病人主要有心律失常加重12例、血压降低10例、出血加重5例、抽搐加剧5例、心脏或呼吸骤停4例、烦躁不安4例,经过我院抢救与风险防范处理后,最终抢救成功36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高达90.00%。院前急救接诊的患者需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处理,其中危重症患者占了5~15%,而近几年我院接诊的危重症患者逐渐增多,一部分来自于其他基层医院转送,这些转送的急诊病人多有院前急救转运风险,为此应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转运措施处理,对患者的病情加强评估,制定有效的措施处理。只有积极防范可能发生风险的因素,才能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11]。院前急救属于社会保障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的标志。转运危重症患者期间,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但若能提前做好思想准备,认知评估,充分认识到威海,从而在转运期间做好防范,便可尽量降低风险发生[12]。通过有效的防范与处理,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在转运期间便可得到良好的诊治,从而改善预后,赢得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病人转运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进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风险事故发生,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