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度湖南省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工作会议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宣布:“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及其创新团队组织的 “超级杂交稻‘三一’粮食高产工程”试验,业已初见成效。
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袁隆平院士提出了在南方高产区实施“三分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工程,即研究并推广以超级杂交稻为主体的粮食周年高产模式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达到周年亩产1 200千克,实现“三分田养活一个人”的产量目标。2017年,已在湖南18个县(市)区开展了 “双季超级杂交稻”“马铃薯+超级杂交中稻”“春玉米+超级杂交晚稻”等3种模式的探索性试验,取得初步成效,为项目进一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吴砾星 张振中)
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技术生物所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近期研制出一种碳基控释硒肥,可有效提高硒元素利用效率,为功能农业和保健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供给。
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利用高分子改性中空纳米碳球,制备出一种功能性纳米复合材料,并以此为载体,负载硒酸盐,研制出新型控释硒肥。这种肥料对阴离子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通过阴离子高效调控硒元素的释放,以满足农作物的需求,有效提高硒肥利用效率,减少硒酸盐对环境的污染。
(据中国农业网)
重庆市农委通报:2017年,全市着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全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 714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 000人,现代青年农场主300人,农村实用人才600人。全年创建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53个。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孵化基地创建等四个计划,着力做好选准培育对象、创新培育机制等七方面工作。
(刘 湛)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近年来先后育成适合该省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皖饲麦1号、皖饲2号和皖饲啤14 008三个粮草双高型饲料大麦新品种。种植粮草双高型饲料大麦主要用于发展畜牧业。在大麦养羊种养结合基础上,省农科院作物所研发的 “大麦青饲(贮)种养结合生产技术”,被列入农业部2017年100项农业主推技术之一,成为近年来农业部主推的唯一一项大麦生产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安徽、湖北、云南、四川、河南、山东等地进行推广应用。
(据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