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医学与临床中药学课程群建设

2018-01-16 12:37:42李文渊王津慧徐达宇杨仕兵热增才旦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000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药学中医药医学

李文渊,王津慧,徐达宇,杨仕兵,热增才旦,童 丽 (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000)

0 引言

1996年,Geraghty[1]在 Lancet发表文章, 首先提出“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概念。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制定NIH Roadmap for Medical Research,定位了医学研究的重点路径,指出转化医学对于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性[2]。转化医学注重理论和成果向实际医疗应用转化,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的学科,突出中药的实际医疗应用,是联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和中药学的枢纽课程[3]。转化医学注重多学科交叉,临床中药学与中医、西医、药理、药效等众多的学科紧密相关,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和医疗工作的桥梁课程。因此,结合转化医学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开展临床中药学课程群建设,不仅关系到我们对中药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将影响到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学好临床中药学对于深入领会中西医内、外、妇、儿等临床主干课程,对从事医疗实践、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结合转化医学理念,建设临床中药学课程群的意义

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转化研究”概念以来,由于许多成果都还没有被及时应用到临床,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模式的发展,成为国际医学健康领域的“新”概念和研究模式[4]。临床中药学是中药及时应用到临床的基础课程,也是中药应用到医疗实践的关键课程,根据转化医学模式,构建临床中药学课程群有助于推动中药在临床的应用,也有助于推动中药在国际医疗实践中的应用。我们知道,课程群是相近的多门课程进行重构并组织实施的一种整体化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平台[5]。建设临床中药学课程群意义重大:融合转化医学理念,围绕现代中药发展趋势,开展临床中药学课程群的建设,有助于解决临床中药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中西医临床课程体系与临床中药学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整合与优化,避免简单堆砌知识点,转化应用临床学科与中药学相互之间关系,使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突出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临床中药学转化为实用的技术方法,是保障中药在理论上正确、在技术上可行、在临床中实用的有力措施;此外,高等教育中临床中药学教学资源有限,硬件设施缺乏,而转化医学注重多学科交叉,临床中药学牵涉到多种学科,目前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演进,围绕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交叉学科优势日益凸显[6],融合转化医学视角,建设临床中药学课程群,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促进中医药医疗水平跨越式发展。

2 结合转化医学理念,建设临床中药学课程群的内容与实践

2.1 靶定建设目标,制定建设方案转化医学对于中医药来说,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从古到今,中医药理论、处方、技术和方法等本身就是从临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7],根据中药学的实际,融合转化医学理念,科学制定课程全建设的目标。课程群建设的一般性原则包括相关性、系统性、科学性、独立性、创新性和延伸性[8]。整合临床医学和中药学的相关学科,系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临床中药学优秀人才。临床中药学涉及的学科较多,建设方案中药突出中药学基础理论、医疗知识与实际技能的融合,注重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同时,还要注重中药学理论与技术的传承能力关注在中药教育、研究、管理、流通、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的发展潜能。临床中药学课程群建设的目标是将若干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一个大的体系后,将原有的中药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内容融合与优化,删减不实用的内容,拓展相关实践知识,使临床中药学课程群的转化医学内容突出实践实用的特性,产生新的变化,转化新的功能,再将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分解,划分出若干子课程。通过这种与转化医学的融合,促进医疗知识与中药学体系的优化,使课程群内容,最大限度的为中医药临床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服务。

2.2 建设教学科研团队,提高师资水平转化医学注重最新科研成果的转化,但目前研究成果和医疗实践脱节的情况较为普遍,转化医学使得临床医生可以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为患者服务,也可以引导科研工作者进行有目的的基础研究[10-11]。 因此,临床中药学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应注重临床教学梯队与中药教学人员的创新发展,在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基础上,通过消除临床与中药学科间的“壁垒”和界限,打破临床学科分散、中药学教育教学资源有限的局面,盘活硬件设施和人员资源,充分挖掘实践方法和教师潜力,营造临床师资和中药学教师之间互相融合的氛围,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科研能力较高的中药学教师帮助科研方法欠缺的临床课老师,教师自由结合申报课题、参与科研,培养教师科研促教学的能力。尤其在中药研究方面,融合转化医学理念,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加大力度地将已有的丰硕成果、丰富的经验,在多学科领域、尤其在实践领域进行推广应用,有望在中药医疗应用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3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转化医学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更有效的联系,使实验室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尽快转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新手段[12]。临床中药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重要平台,可融合《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方剂学》主干课程的实验课,此外,也可按照不同的专业课配置不同学科的仪器设备,形成临床与中药学学科群的实验课链条。例如《中药化学》实验课《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实验》,在《中药炮制学》的实验设计时,开展《大黄的不同炮制品的制备实验》,我们可以在《中药药理学》实验设计时,结合大黄的有效成分及炮制学的内容,开展《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的小白鼠泻下作用比较实验》,在《中药鉴定学》的实验课中,可以设计《大黄根的组织形态及显微鉴别特征的观察实验》。在《中药药剂学》的实验课中可以设计《大黄颗粒剂的制备实验》,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实验课的实践,全面掌握了大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内容及实践操作,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中药标本也是生动直观的教材,是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载体,我们在传统的学习过程当中,经常“只听其名,未见其物”,利用标本不同的形态展示,并能确切掌握中药的基源、产地等信息,一目了然,便于应用。若能再结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新技术,建设数字标本馆,将数据库技术引入到数字标本馆的建设当中,实现标本信息大储量、便携式以及共享式的多重功能,拓展临床中药学的新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世界人民对中医药学的信任度值也越来越高。中医药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民族的自信,是与我们中医药学工作者自身的不断努力进取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把握中医药发展的契机,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猜你喜欢
中药学中医药医学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现代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9-28 07:01:04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