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杰
(河南省汤阴县韩庄镇中心卫生院康复科 河南 安阳456150)
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指患者腰椎间盘各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之后,因为受到了外力作用造成患者椎间盘出现纤维环破裂,在破裂处出现髓核组织的突出而引发的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正常工作活动[1]。本研究选取来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对照组患者及实验组患者分别给予牵引疗法与牵引配合推拿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两个月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人数相同(各47例),其中女性患者人数为45例,男性患者人数为49例,年龄在38~72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8.21±5.18)岁。31例膨隆性患者,26例突出型患者,24例垂脱游离型患者,13例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检查且临床症状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伴有其他疾病影响治疗效果的患者。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应用HYZ—HA型多功能牵引床,取仰卧位,固定患者骨盆用皮及胸肋部,严格按照患者的耐受情况及具体体重科学设置牵引力,患者体重一半的基础上加5~10kg是一般标准,一次治疗半小时,每日治疗一次,一疗程为五次。患者牵引治疗后5~10分钟内进行推拿,以患者腰部阿是穴作为主穴位,对膀胱穴位及腧穴给予辅助,采用滚法或者一指禅推法从上而下经承扶、委中和山等穴位直到昆仑穴,时间为10~15分钟。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一的牵引治疗,器械、治疗时间、以及治疗方式均与实验组相同。
将患者的治疗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下肢、腰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下肢、腰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人数为20例(42.55%),有效人数为18例(38.30%),无效人数为9例(19.15%),治疗总有效率为80.85%,实验组患者治疗显效人数为25例(53.19%),有效人数为20例(42.55%),无效人数为2例(4.26%),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中医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萎症”、“腰腿痛”以及“腰痛”的范畴,是由于患者感受风邪湿寒、劳累过度以及扭腰闪挫等造成气血瘀滞不通及经络受损而引发的疾病[2]。在治疗中可以应用牵引及中医推拿的方法进行,能够起到有效缓解病情的效果[3]。在临床治疗中,牵引治疗有效减轻患者腰椎间盘的的压力,加大椎间隙宽度,对回纳椎间盘产生了有效作用,消退患者炎症[4]。推拿治疗方式能够产生良好的减轻粘连阻力、活血理气、消退局部肿胀以及有效改善椎间盘周边供血的效果,对患者疼痛感的缓解起到了良好作用[5]。因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有效结合牵引与推拿疗法,对患者体征及症状的改善起到了缓解与改善效果[6]。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及实验组患者分别给予牵引疗法与牵引配合推拿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两个月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方法具有显著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肌肉痉挛及肌群紧张的症状,促进患者局部组织循环,加速了患者血气通畅,值得推广应用。
】
[1]李华南,王金贵,孙庆,赵强,陈国华,张玮.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佳应用时机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医杂志,2013,5413:1122-1126.
[2]朱德军,彭兴甫,袁婉丽,杜位良,万川,张岱权.中医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3:4506-4509.
[3]刘晓瑜,蒋学余,严森,黄会保,刘芝俐,王克斌.改良踩跷推拿配合人工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2:2191-2193.
[4]唐玉舰,张晓晖.倒悬牵引下推拿配合脉络宁复合液椎旁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07:1480-1481.
[5]王成,顾非,宋哲妤,黄湧,王峻良,王炜.推拿手法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现状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5:143-145.
[6]李具宝,熊启良,屈尚可,贺竟哲,邓颖,贾涛,李琰,易红赤.中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规律10年文献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4:7211-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