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 婧
今天的门诊接诊了一位中老年女性患者,患者从进诊室开始就忧心忡忡的,一直在重复询问:“医生啊,我肺里面有没有长东西?”在接诊的20分钟内这样的询问至少重复了5次。问诊过程中得知患者20年前曾在某三甲医院明确诊断过“支气管扩张”,间断服用药物治疗,病情控制尚可,每年都会复查胸部CT。昨日拿到了胸部CT报告,报告提示:右肺下叶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性病变;左肺上叶舌段炎性病变。当患者拿到报告看到“病变”两字,整个人的状态就不好了,担心自己肺里是不是长了东西,是不是得了肿瘤,人生所剩的时间是不是不多了。患者长期需要服用安眠药才可入睡,每晚休息4至5个小时,然而昨天晚上服用2粒艾司唑仑(舒乐安定)也一夜未眠,患者所有的苦恼皆来源于CT报告的“病变”两字,反反复复在思考着自己肺的问题。经过对比患者前后两年的胸部CT片,发现患者今年的CT明显好于去年的,但仍存在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患者就诊过程中泪眼汪汪,反复询问着是否肺里面长东西了?对比着CT片跟她说:“从目前的检查结果来看并未长任何东西。”但患者仿佛听不到或者听不懂一样,反反复复在重复着这个问题。经过多次跟患者强调,她好像才愿意接受自己肺里面目前不存在任何占位性病变,眼泪瞬间掉落。在给患者开具此次治疗方案的过程中,患者半信半疑地继续询问着相同的问题。就诊结束出门后再次返回来询问以确定自己目前肺的情况。
定期常规体检或者因某一项指标异常需定期复查观察变化的患者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这也许与生活水平提高后大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和要求提高有关,但是如果因为检测报告的异常提示就自己吓自己未免有点得不偿失,检测报告的异常结果尚需要结合临床和患者的症状才可以给出诊断或者治疗方案。
由这例患者的就诊过程不禁想到很早之前广为流传的故事,两例同名同姓的患者就诊时拿错了报告,既往体检的年轻患者未患肿瘤,然而却错拿了比自己年纪大的患肿瘤患者的报告,回家三天后溘然辞世,家人陷入深深地悲痛中,而患肿瘤的老年患者却无忧无虑的与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正如俗语所言“人吓人吓死人”,惊吓自己的可以是他人亦可以是自己。自身无谓的担忧害怕或者自己创造出来的恐惧气氛远远比他人给的作用力更强,伤害性更大。心态决定状态,平和的心态也许会给予生活更多益处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足不出户查阅欲了解的知识已成为现实,然而因为具体情况的不一致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网络上寻求到的专业知识未必跟自己的境遇或者情况是完全一致,参考意义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别。前一段时间的门诊接诊过一例年轻男性患者,既往体健,今年体检时发现自己血常规中的某些指标异常,遂上网查询相关知识,自己诊断为“地中海性贫血”,且了解到地中海性贫血是家族遗传性疾病,就想到了怀孕四个月的妻子腹中的胎儿也可能会患有此病,并且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妻子,妻子在他制造的紧张气氛中担忧不已,甚至想到直接引产放弃腹中胎儿。患者在了解到地中海性贫血是家族遗传病时只想到了下一辈而未考虑过他的家族中是否有长辈患有此病或者是否存在贫血?也未曾考虑过去医院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家里的气氛被他整的紧张兮兮,妻子以泪洗面多日,患者的母亲知道他的情况后强制带他来医院就诊才避免了一场家庭悲剧。
关心自己的身体无可厚非,但是过度了反而会适得其反,辅助检查检验的报告并不一定可以完全说明所有的问题,尚需要结合临床,请勿“谈虎色变”,自己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恐惧或者给家人制造不必要的烦恼。在面对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问题时,寻求专业的医生帮助还是很有必要的,切忌根据不全面的网络信息自我诊断、自我放弃!就算不幸被确诊为某种恶性疾病,在当今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尚需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