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君
(岳池县人民医院 四川 广安 638300)
肝硬化,为发病率比较高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为≥1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而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国内绝大部分为肝炎后肝硬化,部分为酒精性及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广泛杆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再生,结缔组织增生、纤维隔形成,这时肝小叶结构受到破坏,形成假小叶,肝脏发生变形及变硬情况,进而发展为肝硬化[1]。肝硬化的发生,与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循环障碍、代谢障碍、血吸虫病等有关。代偿期主要表现:乏力、腹胀、肝掌等;失代偿期主要症状:消瘦、尿少、贫血、双下肢浮肿、腹壁静脉曲张等。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预后效果并不理想[2]。而慢性丙型肝炎CHC,多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利巴韦林RBV注射治疗,然而治疗中易于产生不良反应状况,所以不建议广泛应用。为改善丙肝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将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评价采用雷迪帕韦-索非布韦治疗的效果。
选取岳池县人民医院(三乙医院)感染科,在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78例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肝硬化代偿期组(n=39)、肝硬化失代偿期组(n=39)。肝硬化代偿期组中男性、女性比例显示为:24:15;年龄收集的区间为20~58岁,平均年龄(39.4±3.3)岁;病程收集区间为8~20年,平均病程(14.4±2.3)年;Child-Push分级为A级。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中男性、女性比例显示为:23:16;年龄收集的区间为21~60岁,平均年龄(40.5±3.4)岁;病程收集区间为6~18年,平均病程(12.5±2.1)年;Child-Push分级为B级和C级。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
纳入标准:通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学分会制定的丙型肝炎预防指南标准者,血清HCV抗体阳性时间在0.5年以上者,HCV-RNA水平为80/80IU/mL以上者,病毒分型基因为1型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自身免疫性肝病者、药物性肝炎者、酒精性肝病者。
两组丙肝肝硬化患者均接受雷迪帕韦-索非布韦治疗,每次400mg,每日1次,治疗时间为0.5年。
所有丙肝肝硬化患者均接受全自动分析设备,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以及肝抗原谱、腹部超声心电图等,上述各项检查每半个月检查1次。
在治疗前、后收集血液样品,经HCV-RNA定量试剂盒,对患者血液中的HCV-RNA表达实行检测,并严格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合肝纤维化诊断标准、疗效评估标准评判,其中HCV-RNA为“-”,肝纤维化标志物下降40%以上,生化指标好转/恢复正常,超声下门静脉主干内径缩小、脾脏厚度减小,达到上述标准即为有效。
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的评判:治疗3个月后,血清HCV-RNA为阴性;治疗后,血清HCV-RNA含量和检测时比较,减小80IU/mL;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后0.5年时,血清HCV-RNA定量检测在80IU/mL以下。
本次研究的98例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均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例数、均数差、率,分别以(n)、(±)、(%)的方式代表,通过t、χ2加以统计学检验处理。若是两组丙肝肝硬化患者间的对比为P<0.05,即为差异具有对比的意义。
肝硬化代偿期组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的HCV-RNA转阴率数据对比结果证实为:76.92%(30/39)、79.49%(31/39)、100%(39/39),71.79%(28/39)、74.36%(29/39)、100%(39/39),组间比较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χ2=0.2690、χ2=0.2889、χ2=0.0000。
肝硬化代偿期组EVR、ETVR、SVR分别为:82.05%(32/39)、100%(39/39)、92.31%(36/39);肝硬化失代偿期组EVR、ETVR、SVR分别为:100%(39/39)、94.87%(37/39)、89.74%(35/39);组 间 比 较,P< 0.05、P> 0.05、P> 0.05,χ2=7.6901、χ2=2.0526、χ2=0.1569。
治疗前,肝硬化代偿期组及肝硬化失代偿期组,血清中III型前胶原PCIII、透明质酸HA分别为:(105.4±5.7)、(327.8±44.7),(107.4±3.8)、(324.7±44.5),组间对比,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t=1.8067、t=0.3049。
治疗后,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PCIII、HA数据对比显示为:(49.9±3.8)、(141.7±23.2),(32.3±3.5)、(94.6±11.4),差异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t=21.1249、t=11.2589。
硬化代偿期组中,疲乏者、头痛者、恶心者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3/39);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中,疲乏者、头痛者、恶心者、腹泻者均为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4/39);组间对比,未见明显的差异性,P>0.05,χ2=0.1569。
肝炎肝硬化,为慢性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发展形成,病理组织学存在广泛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再生等,早期肝脏代偿功能没有显著表现,后期会出现肝功能受损、门脉高压等症状,并且会累及多个系统。晚期主要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以及腹水和脾功能亢进、肝性脑病等。丙肝肝硬化的发生,会直接危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存质量,当前我国HCV的感染率约为3%。肝硬化患者每年5%左右均会因HCV感染肝细胞,对HCV特异性NS5B聚合酶产生子代RNA[3]。其可在宿主细胞中扩增,为此HCV蛋白会受到HCV特异性NS5A蛋白酶活化影响。因为慢性饼干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几率较大,使其预后效果较差,无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副作用较大,通过常规方法治疗虽然可获得一定效果,但是无法保证治疗的安全。故此,临床方面需寻求一种安全系数较高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丙肝病毒治疗的核心为丙肝病毒RNA非结构蛋白编码区域,可在丙肝病毒复制中,有效发挥N3解旋酶和NS5A、NS5B的作用,以此很好的抑制上述酶的活性,实现最理想的抗病毒目的。雷迪帕韦-索非布韦片剂,多在成年患者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HCV治疗中应用,主要成分为雷迪帕韦、索非布韦。后者,在丙型肝炎中应用范围较广,为核苷聚合酶抑制剂,口服效果较好,能防止皮下注射所致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同时,其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应用,能有效改善HCV基因1型、2型、3型患者的临床表现[4]。前者为HCV特异性NS5A蛋白酶抑制剂,经对HCV蛋白活化抑制,充分发挥药物效果。雷迪帕韦-索非布韦,属于针对HCV特异性NS5A蛋白酶抑制剂,经对HCV蛋白活化抑制,对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经研究可见,HCV-RNA水平可见,雷迪帕韦-索非布韦治疗丙肝肝硬化6个月后,肝硬化代偿组、肝硬化失代偿组在HCV-RNA转阴率方面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表示这一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可避免发生HCV复制情况,在不同时期治疗的效果均比较理想。合理使用这一药物还可提高转阴率,加速丙肝肝硬化患者康复的速度。两组在病毒学应答方面比较,EVR、ETVR、SVR均有所变化,持续病毒学应答减弱,表示经雷迪帕韦-索非布韦治疗,对于HCV病毒活力抑制的效果较好。两组EVR分别为:82.05%、10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多存在严重组织纤维化表现,如果血清中的III型胶原增加,II型胶原就会减少。虽然治疗前两组患者PCIII、HA的水平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实行对比,差异性均显著,P<0.05。由此能够看出,合理使用雷迪帕韦-索非布韦,对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缓解患者病情的效果较佳,而且可改善丙肝肝硬化患者体内病毒分布状况,控制病毒繁殖增生的发生率,降低肝脏纤维化程度,防止病毒对其机体构成不良影响[5]。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表示,经雷迪帕韦-索非布韦治疗,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不易于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此外,还能在保证临床疗效的条件下,严格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所以不会对丙肝肝硬化患者的机体构成严重威胁。
总而言之,雷迪帕韦-索非布韦,应用于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中,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存在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