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吉义
随着现代农业的机械化、设备化、集约化等多种投入的不断发展,加之现代工业发展的污染,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食物中残留的有害物质成分在增高,农产品安全性问题凸显。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因环境污染、食物污染带来的各种疾病,于是人们本能地越来越关心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备受青睐。人类为了防止食品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安全食品,增进身体健康,生态农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以天然固有的优势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70年代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带来环境严重污染,已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为此,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教授阿布拉齐提出了生态农业思想;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社会、经济的“生态发展”战略;1974年美国生态学家赫钦逊等人出版了论文集《生物圈》,提出了农业生态经济观点;1981年英国环境科学家华盛顿出版了《农业与环境》一书,把种植业、放牧业、饲养业、自然资源保护、家庭小型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美化环境等视为一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从宏观上进一步论证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这一时期,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成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生态农业典范。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性的生态农业得以迅速发展。21世纪以来,生态农业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成为各国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农业生产发展的潮流。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生态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顺应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潮流也得到了发展。主要模式是农作物轮作倒茬,农田作物套作、间作,农林结合的林粮和林果间作,农牧结合的农作物秸秆和苜蓿草发展畜牧业,牲畜粪便还田,农牧循环发展,蔬菜、果树的生物防治等。 80年代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研发了许多具有增产、增收、增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粮菜(粮)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粮棉菜立体种植模式、粮油菜立体种植模式、稻田种养生态模式、种养加一体化复合生态系统模式等,成为农、林、牧、副、渔业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目前,中国的生态农业正如火如荼地走上绿色、有机、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新阶段。
生态农业是一种理想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绿色生产,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走上良性循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目前看,中国农业生产的生态基础还较脆弱,抗自然风险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成本还较高,生态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的内涵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农业是农业文明的象征,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建设者,是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发展绿色农业、绿色经济。生态农业是典型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是绿色农业和绿色经济。由此可见,发展生态农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农业发展要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绿色化是实现农业全程绿色生产,从田头到餐桌实现绿色生产,保证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低碳化是实现农业全程节约生产资料,提高投入产出比,节能减排,农业实现低碳发展与低碳经营,走低碳环保生态文明之路;循环化是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绿色循环,实现农产品生产、消费、回收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用系统观点看,生态农业也是一个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是重要组成要素,没有生态农业发展也就没有全面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对安全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农业是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发展生态农业是人们从农田到餐桌吃上放心的农产品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突破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对策。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高效利用土、水、光、热等农业资源,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消耗、减轻或避免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生态农业按照生物生长与自然环境协调、共存、共生的原理,实施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种养加一条龙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过程产生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有不同解释和多种论述。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对生态农业的定义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
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的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
笔者认为,生态农业是一个系统,是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系统融为一体的更大复合系统,它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堆积,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它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按照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合理高效利用土地、水、光、热等农业自然资源,实行现代管理和科学组织农业生产,实现生态自我维持、动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域性与整体性。生态农业是在一定地域环境下进行组织生产的,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农业技术条件等必然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如山区、平原、城郊会形成不同的生态农业特点,形成明显的地域性。
②开放性与多样性。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不仅供给外来的能量与物质,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以产品的形式从系统中取走所需的能量与物质。同时,生态农业生产要充分发挥各地自然资源、经济与技术的优势,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多种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模式,生产不同种类的多样性农产品。
③高科技含量与高效益性。生态农业系统的建立、生产、运作、调控都要有高科技含量。只有科技含量高,才能显示出生态农业的高效益。生态农业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物质多层次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利用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益。
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生态学理论,为此,生态农业发展应遵循生态学的三个定律: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生产的高效原理;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和睦共生,协同进化的和谐原理;系统内部各组织的自我调节原理。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应用研究的分支,研究生态农业的学科或科学。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农业生态学三定律:一是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此定律可称为多效应原理。二是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称相互联系原理。三是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可称为勿干扰原理。
遵循上述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定律(基本理论),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运行。基本原理是生物间相互制约原理、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
生态农业是一个开发系统,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使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就需要生产者通过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协调生态农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资源长期利用的关系,做到生态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和谐统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能力的和谐统一,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总之,根据上述对生态农业理论的基本认识,生态农业的原理是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发展过程重在协调、和谐和统一。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从产生到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和重视,发展前景远大。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资源整合,统筹布局,多元化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田园农业综合体,生态农业一定能结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丰收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