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鱼类发病原因与防控措施

2018-01-16 06:56唐玉华
科学种养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池水氨氮鱼类

唐玉华

入秋后,由于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大、水温波动明显、水质变化无常,加之鱼塘经过春、夏两季的大量施肥、投饵,池中残饵、粪便及其他腐殖质等积聚增多,造成病原菌大量繁殖,一旦管理不到位,极易导致鱼类发病,轻则生长缓慢,重则死亡,将给养殖生产带来恶劣后果。因此,秋季是鱼类发病的又一个高峰期,养殖者切勿麻痹大意,应严防鱼病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全年鱼类养殖效益。下面详细介绍秋季鱼类发病原因与防控措施,以供读者参考。

一、发病原因

1. 养殖密度高

鱼类经过春、夏两季的快速生长,个体逐渐增大,池内养殖密度增加。入秋后,随着养殖密度的进一步上升,鱼类粪便也随之增多。当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水质不稳或变坏,导致鱼类发病。由于秋季鱼塘载鱼量较大,再加之“秋老虎”来袭(即入秋后回温达到35℃以上的天气,常持续时间15天左右),池水会出现严重的分层现象,池底处于缺氧状态,造成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害物质浓度升高,水质变坏,最终致使鱼类发病。

2. 水质条件差

秋季池中残饵、粪便等腐殖质剧增,养殖水体缺氧严重,而水体中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调控难度大,造成水质变坏,导致鱼类发病。

3. 投入品增多

经过春、夏两季(特别是夏季)的养殖,鱼用饲料、肥料、药品等使用频率较高,投入量也大,必然加剧水体污染,造成水质恶化,致使鱼类发病。

二、防控原则

1. 防控指导思想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先水后鱼、先外后内、先虫后菌。

2. 先诊断后施药

将濒死或刚死的病鱼进行外部观察、内部解剖及显微镜检查等实验室检测,同时察看水色,检测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酸碱度等水质理化指标,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请鱼医指导。待病症确诊后,依照发病的不同鱼类、不同症状,分类施药。

3. 科学选药用药

鱼病防控可选择的药物来源很广,但-定要选购已通过国家GMP认证,有较高信誉厂家(公司)生产,并达到“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标准的鱼药。根据不同病症选用最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可先做药敏试验,并且留意鱼的药物禁忌。

用药时要准确地计算出池水容积与池鱼重量,外用药按池水容积计算用药量,内服药按池鱼重量计算用药量,具体用药量可参照生产厂家(公司)所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详细计算。防控期间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以避免产生抗药性,一般同一种药物使用2次后即用其他药效相近的药物替换使用。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应再继续用药1~2天,以巩固防控效果。使用药物和微生态制剂时,要启动增氧机或泼洒增氧剂进行增氧。

三、主要防控措施

1. 改良水质

8~10月,每周加水1次,每次加入新水约20厘米深,保持水深1.5~2.0米;每半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30%,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40厘米。8~9月,每20天左右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千克/亩•米,保持pH值在7.0~8.5。秋季应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让池鱼在享受“氧调”的条件下舒适地生长。8~10月,每10~15天使用1次高效生物净水宝(主要成分:芽孢杆菌、硝化菌、增效剂;成分含量:总菌数≥100亿个/克),首次用量为1千克/亩•米,之后用量为500克/亩•米(用池水加入200~250克红糖与本品一起搅匀浸泡3小时后使用,效果更佳;但不可与抗生素、杀虫剂、消毒剂等同时使用),以分解消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促进单细胞藻类生长和平衡菌藻相,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

2. 改善底质

8~9月每7~10天、10月每10~15天使用1次高活菌(主要成分:凝结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蛋白分解酶、硅酸盐、净水剂等;益生菌含量200亿/克)底改,用量为0.5~1.0千克/亩•米,以迅速降解池底残饵、粪便、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有效吸附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藻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抑制底泥变黑、发臭和致病菌生长,阻止池底老化,修复和改善底质生态环境。

3. 加强投喂

秋季气温逐渐由炎热转为凉爽,水温适宜,是鱼类加快生长、催肥长膘的旺盛时期。因此,秋季是鱼塘投饲量最多的季节,投饲总量约占全年的40%以上,养殖者应加强此期的饵料投喂,力求投好、投足,以加快鱼类生长,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主养草鱼、鳊鱼等草食性鱼类时,应遵循“精料为主,精青结合”的投喂原则。日投喂3次,早晨投喂1次嫩草、菜叶等青饲料,投喂量为8%~10%;上午10∶00、下午2∶30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0%~32%的配合饲料,日投饲量为3%~4%。

主养鲫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类时,投喂优质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应达到35%左右,日投喂2次,日投饲量为4%~5%。

主养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又称“肥水性鱼类”)时,以施(追)肥培育浮游生物为主,从而满足鲢鱼、鳙鱼等的摄食需求。8月份,每7~10天投施1次生物有机肥(主要成分: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固氮菌等),施肥量约为5千克/亩•米;9~10月,每15~20天投施1次用0.3%~0.5%EM菌堆沤发酵并用1%~2%生石灰消毒好的人、猪、牛粪,施肥量为200~300千克/亩•米。

一般青饲料以投喂当日吃完为准,精饲料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宜。施肥量视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而定,注重少施、勤施。保持池水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水色以茶褐色为佳。

4. 抓好秋捕

秋季鱼类生长快速,鱼体随之增大,部分鱼类已经达到商品规格,应适时起捕,以供应市场。一是能降低池塘载鱼量,可有效规避浮头、发病或死鱼危险,促进存塘鱼的快速生长;二是能高价卖出,此时成鱼还未大量上市,市场鱼价较高,可提高养殖效益。

捕捞一般选在早晚水温较低、溶氧量较高时进行,有缺氧浮头现象时,严禁拉网捕鱼。起捕结束后应立即加注新水,并开启增氧机增氧,同时使用10%二氧化氯或30%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消毒灭菌,用量分别为100克/亩•米和200~300克/亩•米,以防拉网使鱼受伤而感染发病。

5. 药物防控

秋季每月拌料投喂1次用0.1%大蒜素(主要成分: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规格:10%),1%VC(主要成分:L-抗坏血酸-2-磷酸酯)和0.3%免疫多糖(主要成分: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甘露寡糖、β-葡聚糖等免疫糖类、各种维生素、植物多肽等 )制成的药饵,每次连喂4~5天,以增强鱼类抗病力。

每10天左右用浓度为0.5克/米3含氯60%的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对食场水域消毒1次,防止细菌大量滋生。

每月用鱼虫杀星(主要成分:氯氰菊酯;规格:5%)杀虫1次,用量为15~20毫升/亩•米,以控制寄生虫鱼病的发生。

每半月用溴氯海因(主要成分:1-溴-3氯-5,5-二甲基乙内酰脲;规格:8%)对养殖水体消毒1次,用量为250~300克/亩•米,以防细菌性鱼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池水氨氮鱼类
悬浮物对水质氨氮测定的影响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改进型T-S模糊神经网络的出水氨氮预测
鱼类运动会
氧化絮凝技术处理高盐高氨氮废水的实验研究
지수형:신뢰는 배달에 경쟁력을 실어준다池水炯:信誉,让外卖更具竞争力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间位芳纶生产废水氨氮的强化处理及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