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荫营镇杨树沟村的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内,30多名农民在这里参观培训。“长寿花适宜本地种植吗?”“种植时温度和湿度如何控制?”参加培训的农民提出了很多问题。“长寿花是我们合作社去年从荷兰引进的,长势一直不错,快开花了,开花后就可以进入市场销售了。”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建文一一回答大家的问题。
这是郊区农委在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举办的一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近年来,阳泉市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为主线、以发展功能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阳泉市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抓好教育培训关键环节,推进认定管理,完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阳泉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2017年,阳泉市共开设50多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945人。培训对象为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专业包括玉米、果树、蔬菜、中药材、乡村旅游等18个专业。
2017年,阳泉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为“全市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为保证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市县两级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问题由政府牵头,召集人社、农业、教育、民政、工商、财政等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调度和协调。同时市县两级还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市县(区)分管领导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农业部门,在全市形成上下协调,部门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制。
据阳泉市农委人事科负责人高寿斌介绍,为切实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结合全市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农民培训需求调研结果,阳泉市召集各县区农委分管领导和科教负责人举行工作座谈会,共同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明确培训任务、对象和内容,明确管理职责,分解落实工作任务。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积极组织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阳泉市遴选40名青年农场主进行培养和孵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返乡涉农创业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培育对象,原则上培育对象年龄不超过60周岁。2017年,全市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轮训15人,纳入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中。
在完善培训体系方面,建设一批专业优势明显、培训效果突出的省级、市级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培育基地,实行挂牌管理。同时,我市开展名师讲名课活动,由各县区分专业分别推介1名受农民欢迎的高水平名师,录制1个精品课程上载“中国农技推广APP”和“云上智农APP”充实完善培训体系。
平定绿洋种植有限公司通过培训与山西农科院食用菌所建立合作关系,现已成为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所的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带动了全市双孢菇种植户的生产技术不断提升。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郊区农委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每年有300多学员到这里参加实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明显区别于以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培训,绝不仅仅是开班培训、颁发结业证书那么简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实训、强参与”,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针对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强,实现了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开启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
阳泉市通过机构申请、县级申报、市级审定、省级备案的程序,构建起17家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等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2家企业为补充的“一主多元”培育体系。15家公益性培训机构专业优势明显,了解本地生产现状,培训针对性强,既保证了高质量的培训效果,又充分发挥出行业管理部门产业发展引领作用。2家企业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与自身优势,既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又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在原有调查摸底数据库基础上,阳泉市重点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贫困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按照培育对象的产业规模、从业年限、技能水平、培训需求、政策要求等信息,将他们划入青年农场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四种类型,在准确把握其需求的基础上,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生产技能和个人素质的人接受培育。
在充分发挥本地农业科技人才作用的同时,阳泉市加强与涉农大中专院校的合作,面向社会广泛吸纳聘请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家及技术能人,建立层次多样、专业齐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团队。团队以省级专家与市、县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专家、业务骨干以及本地乡土人才为主,涉及蔬菜、农村经济管理、果树、植保、种植、畜牧等近十个专业领域。到目前,全市培育师资共计118人。
“让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在农民手中,才能培育出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高寿斌说。为了促进学员专业技能提升,学到最先进的技术,阳泉市经常聘请山西农大、农科院的省级产业专家授课,让学员不但学到了最新的生产技术,还与专家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郊区西南舁乡东林尖村积极发展果树种植产业,郊区农委多次在村里组织果树种植和田间管理技术培训。平定县东回镇许多贫困村村民发展养蜂,市农委养蜂技术推广站多次到东回镇开展蜜蜂饲养管理技术培训。
农民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这是阳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特点。阳泉市围绕畜牧、核桃、蔬菜三大主导产业,杂粮、中药材、养蜂、水果、生态林业、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民需求紧密结合,开设相关课程。阳泉市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为杂粮开发工程、设施农业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中药材产业崛起工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撑。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阳泉市积极开展全产业链培育,加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等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培训。
经营管理水平低是农民的一大短板,阳泉市在培训中融入支农惠农政策、农业项目申报、合作社法、财务管理、合同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认定、农业金融等内容,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培训,使农民建立对农产品生鲜电商、渠道建立、品牌塑造等问题的深层次认识。这些课程使农民从传统的小农观念中解脱出来,运用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念发展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在培训模式方面,阳泉市采用“菜单式、分段式、帮带式、重实训”精细培训。根据农民培训需求设置了玉米、果树、蔬菜、中药材、电子商务等18个专业,采用小班教学。理论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形式,实践培训根据农时季节和不同需要分解为应季、应时培训。为充分发挥公益培训机构农技人员多的优势,建立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带”,阳泉市利用青年农场主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辐射带动强的优势,建立他们与普通农户、贫困户“结对帮带”,形成了“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指导与跟踪服务关系。通过精细化培训让参训学员真正掌握了一技之长,加快了产业发展的步伐。
为进一步强化实训和后续跟踪服务,阳泉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种养殖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手,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全市共建设15个农民田间学校、2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和5个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阳泉市积极开展外出观摩培训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先进典型,开阔农民眼界,启发农民发展思路。实地考察是农民最喜欢的培训形式,培训效果也比较显著。去年,阳泉市组织学员到河北省参观乡村旅游项目,部分学员在参观完后,深感本地区发展落后。盂县梁家寨乡的学员与当地乡村干部进行了对接,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开发梁家寨乡的乡村旅游资源。郊区西南舁乡果农通过现场参观学习实践,针对自己果园条件开始科学精细管理,提高了苹果品质,每公斤苹果售价提高1元以上。积极组织培育基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服务工作,把跟踪服务工作抓好抓实,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跟踪服务常态化,使之真正地对巩固培训效果、指导学员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作用。
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阳泉市将贫困户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范围。“我们在选择培育对象时,优先从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中选择,并结合他们产业发展实际,针对性地编入杂粮、马铃薯、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水果、畜牧(猪鸡牛羊)、养蜂、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等9大特色扶贫产业培训班。”高寿斌介绍说。通过培训使每个贫困村有一个主导产业的示范场、有一个掌握本村主导产业技术的能手,增强了贫困村自我“造血”功能,真正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据《阳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