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及防控对策

2018-01-15 10:14郭再欣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4期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中供需结构失衡、发展动力不足等矛盾突显,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负债增加,产能严重过剩而处于亏损状态,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系统性金融风险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当前,我国经济中的杠杆率高企、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因素是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隐患,本文通过对这些风险隐患的分析,提出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治理影子银行和金融乱象、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建立房地产调控机制等措施,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泡沫

在去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时期,在经济系统新旧交替、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系统性金融风险处于潜伏敏感期,如果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将会给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系统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某一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因为多种因素造成支付困难,产生违约行为,甚至破产清算,进而造成危机。危机通过运用金融体系被传送至其它金融机构,风险也被不断扩大和聚集,造成更大范围之内出现金融危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破坏性相当大,在发生之初造成数家金融机构的破产,由于其传播性非常强,极易导致一国甚至全球都陷入金融危机当中。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原因非常多,如果发生就会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当中循环,甚至在更大范围内爆发金融危机。

当前,我国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高杠杆率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这些因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一)高杠杆率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长期以来,我国执行的以追求GDP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总需求下降,政府为扩大内需、推进实体经济复苏,实行了4万亿元刺激计划,我国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率从2008年的1.49倍上升至2016年的2.08倍,从而使我国经济转向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轨道。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增长动力略显不足,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因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产能严重过剩而处于亏损状态。在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制下,银行的准入门槛较高,通过债务手段扩大投资,致使杠杆率上升。为了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社会稳定,在财政分权和“唯GDP论”下,各级政府部门为追求规模、提高业绩,将资源配置向低效率的国企倾斜,加剧了产能过剩,使没有生产效率的僵尸企业不能被淘汰,导致负债率不断上升,进而推高了企业杠杆率,银行信贷资源严重错配,潜在的金融风险不断上升。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从2008年到2017年年中,我国非金融部门总杠杆率上升114.6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上升67.1个百分点,居民部门上升28.9个百分点,政府部门上升18.6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占总杠杆率上升的比例近60%。中国僵尸企业债务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至11%,公司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66%,企业债务规模不断扩张,企业杠杆率持续高长,不仅使金融部门面临巨大风险,也严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

(二)影子银行、非法集资引发的潜在金融风险

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监管空白或缺陷“打擦边球”,套利行为严重。理财业务多层嵌套,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存在隐性兑付,责权利扭曲。各类金融控股公司快速发展,部分实体企业热衷于投资金融业,通过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赚快钱。部分互联网企业以普惠金融为名非法集资,交易场所乱批滥设,极易诱发跨区域的群体性事件。

产品透明度低、期限错配严重、流动性风险突出、金融创新过度是我国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四个主要方面。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模式也由通道模式转变为同业模式,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等创新业务陆续兴起,买入返售、应收款项类投资也成为非标资产的主要形式。现存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形式主要有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其原始存款包括信托存款、委托存款、未贴现銀行承兑汇票和企业债券等,影子银行通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或银承汇票等方式赚取利差。由于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迅猛,同时在最后贷款人的庇护下,累积了很大的金融风险。

金融科技或互联网金融常常使金融活动脱离开原有正规金融的范畴,扩展到社会各行各业并广泛推广使用,第三方支付和P2P平台常被一些社会集资活动所利用,渗透力强,极易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也使政府的管控能力面临严重的挑战。

(三)房地产泡沫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从我国住房制度商品化改革以来的20多年间,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由房地产行业带动的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近1/4,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引起抵押贷款增长和住户债务上升,在新发放抵押贷款中房地产贷款2012年的15%上升到2016年的48%以上,住户债务占GDP比例由2008年的不足20%增长到2016年的40%以上,抵押贷款超过半数。据央行2016年货币政策报告,2016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38.1%。

房地产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一旦进入持续下行周期,其负面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从供给端来看,房地产行业一旦低迷,不仅影响行业上游相关钢铁、水泥、玻璃、有色等行业和地方财政收入,而且也影响下游的建筑建材、家具家电等行业的生产以及银行信贷经营等诸多方面。从需求端来看,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也将大大拖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以及居民个人的投资消费,也将影响名义消费的增长。另外,房地产价格下行不仅使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遭受冲击;而且会提升商业银行发放的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居民住房按揭贷款,以及以房地产作为抵押获得的贷款的违约风险,一旦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发生银行倒闭会引起连锁反应,其他银行也会面临挤兑风险,这样会引起全国范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

(四)地方政府债务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在分税制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明显减少,形成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现象。在财权收缩,事权扩大的现实背景下,在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成为官员能否晋升的主要量化考核指标,因此,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给地方政府强烈的政绩激励,在财政支出有上限、税收减免有下限的约束机制下,各级地方政府不得不千方百计的通过争取上级拨款或大肆举借外债等形式来开辟融资渠道,同时,债务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监督机制的匮乏也强化了地方政府负债的主观动机。

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收入,近年来土地交易价格下降,高额的地方债务规模和不断减少的财政收入导致地方收支不平衡,给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造成极大压力。为缓解债务危机,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用土地作抵押获得银行贷款,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金融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平台债/城投债)长期以来被计入企业债范畴,其背后实际存在政府的隐性担保。财政部虽然明确规定2015年后的新增平台债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但是仍有一些地方政府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违规举债。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2016年以来PPP项目在各地蓬勃兴起,项目数量及投资规模持续上升,其背后可能蕴含着政府信用背书的高杠杆风险。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通过货币化安置来实施棚改,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地方政府债务。

二、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强化监管主体的协调沟通能力

当前,我国在强化法定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同时,建立以“一行两会”为监管主体、机构内控为基础、行业自律为纽带、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综合金融监管。但是,不同金融监管部门各自为战,难以协调也给金融风险的孕育乃至爆发形成了压力。如何整合有限的金融监管资源,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央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构筑最后一道防线。第二,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作用,统筹协调各金融监管机构, 负责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实施,统筹各类金融基础设施和信息数据在各金融机构间的共享;统筹协调监管机构之间、监管机构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利, 以及面对跨域业务的监管合作问题;统筹中央监管与地方监管的分工、协调问题, 形成多层级的监管框架。

(二)完善对影子银行和金融乱象的监管与治理

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首先应当从监管入手。一方面,各金融监管主体要强化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委外业务、通道业务的监管,有效识别金融业务的真实投资领域、资产充足水平、杠杆率情况、投资者资质等监管指标,防范监管套利及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积累。另一方面,创新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监管体系,监管当局为防止影子银行信用过度扩张、信用创造规模过大,必须对影子银行产品透明度低、期限错配严重、流动性风险突出、金融创新过度等问题进行严格监管,将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业务领域等纳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增强货币政策调控水平,严格控制影子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过度膨胀,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加快建立房地产综合调控机制和措施

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发生,从短期看可以通过同步收紧供给与需求的调控政策,以行政手段压低房价;从长期看则应当通过租购并举、开征房地产税以及增加土地供给等手段,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结构;同时,政府应当逐步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银行则应当控制涉房贷款的规模。加快建立健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房地产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在提高国民收入的条件下通过自身发展使房地产业去泡沫化切实可行。要优化房地产信贷资金比例,合理调控银行信贷资金管理结构,降低房地产行业信贷资金风险,防止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延缓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货币监管当局要控制房地产行业投资规模,加强对影子银行作用于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的排查,防止信用规模泛滥,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

(四)创新政府融资模式有效控制债务规模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管力度,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防止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快增长,造成政府债务负担过重,增加还款压力。财政部门必须根据政府支出需要和自身偿债能力,本着审慎举债、量力而行的原则实施地方债务的总量控制。完善税收制度,使地方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地方政府事权能力,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动力。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现有融资平台加强监控,严格规范举债方式和行为,防止出现偿债危机。丰富融资平臺融资模式和途径,根据需要和条件适当提高部分债券种类的融资额度,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有序扩大地方政府建设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魏伟、陈骁、张明.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防范路径与潜在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8 (03)

[2]强国令、王梦月.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J].金融论坛,2018(08).

[3]李鹏.影子银行引致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触发因素分析[J].宏观经济,2017(09).

[4]陆岷峰、葛和平.中国企业高杠杆成因及去杠杆方式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12)

作者介绍:郭再欣,男,1965年,河南省开封市人,副教授,理学硕士,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子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What a Nice Friend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谁不在谁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