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娣
【摘 要】在分析高等职业院校革命文化育人现状的基础上,就高等职业院校革命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进行分析,以期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成效。
【关键词】高职;革命文化育人;述论
一、缺位:高等职业院校革命文化育人的现状
自中世纪起,基督教会在罗马帝国衰亡时期即担负起了重建、传播和创新文化的重任。法国学者雅克·韦尔热(Jacques Verger)发现,教会进行文化传播和渗透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设立学科,开办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基督教文化通过这一形式渗入到西方文化的血肉之中,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又通过语法、诗歌、历史及道德哲学等人文学科,从而也开启了“文化育人”的探索之路。
中国自古以来即提倡文化育人,如有学者认为,儒家文化的积极入世的态度、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和躬行践履的实干作风即成为古代教育考试选拔机制“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但20世纪以后,这一“文化育人”的传统受到了极大冲击,尤其是十年“文革”中过分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一度出现过的教育“商品化”,使得教育的文化价值一度被淡忘和中断。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文化育人的概念再度备受重视。1994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即提出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指出,高校是通过文化培养人才的,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四大类型之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它凭借着其文化特征与企业、政府、军队等社会组织相区别,因而可以说高校是一个文化组织,文化组织的发展尤其需要优秀的组织文化来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育人”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高等职业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却相对显得滞后,其主要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文化底蕴不深,生源素质整体较低。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看成是“二流教育”、“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选择高职院校是一种被迫选择,这不仅在主观上对高职教育形成了认识误区。这一认识误区对推进高职院校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育人工作极为不利,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忽视文化建设工作,对文化育人重视不够,从而削弱了文化育人机制创新的效果。即便是有创新,有多流于形式,忽视内容上的重要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晚,在教育投入上也过少,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很欠缺,影响育人效果。
尤有甚者,高等职业院校在处理革命文化在文化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够。革命文化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旧址遗址、革命文献、革命文物、革命歌曲、革命文学、革命故事、革命人物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文化氛围等以物质和精神形式表现出的文化资源。革命文化具有政治主导性、科学展示性和民族传承性,具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真实生动、感染力墙和与时俱进等教育特点,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但是,就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对革命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并不够。探究其中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未能认识革命文化重要的德育功能,革命文化建设意识比较单薄,从学校领导到师生都比较缺乏革命文化意识;第二,职业院校选修课多针对职业性和市场性,对文化类,尤其是革命文化类的红色课程设置较少,校园“红色广播”少,也很少有关于革命教育的专题讲座,因此学生对红色经典文化和革命书籍了解并不多;第三,对于革命文化的内容建设缺乏系统性,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将革命文化融入和渗透至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革命文化建设内容甚少,极少将红色资源引进校园文化之中,很难谈得上对革命文化建设内容的系统性。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将革命文化建设融入到高等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工作中去。
二、课堂建设:高等职业院校革命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
那么,该如何来推进大学的文化育人功能呢?有学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加强教学文化建设,通过强化教学的中心和核心地位、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方式,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诚然,这是学校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从革命文化角度而言,我们可以以革命文化教材引领各类文化课程建设,做到将革命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如我们既可以在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将革命文化有机地穿插其中,将革命文化引入课堂。
比如,我们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我們可以地方革命史课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浙江革命史为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即为改变全国各民族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状况而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到1949年,党终于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以浙江为例,解放前,浙江在册革命烈士即达到7000余人,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胜计。据统计,至1949年大陆解放,浙江全省党员从1922年初创时3人发展到4.7万人。可以说,革命成功离不开党的领导,也离不开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仰。
近年来,随着“第二课堂”概念的提出和“文化育人”观念影响的逐渐深入,学界则更强调对校园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挖掘。2012年4月,清华大学召开了“高等学校文化育人研讨会”,与会学者认为文化育人应该融入教学环节,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贯穿于校园文化之中,与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应该说这些观点基本代表了目前学界关于文化育人及其实践途径的整体看法。
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以将第二课堂运用到革命文化育人的理念中去。我们可以将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并将课堂搬到博物馆和革命烈士纪念馆。一方面,我们可以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讲述给学生;另一方面,在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革命遗迹与知识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馆门口,我们可以看到奉化籍裘古怀烈士的遗言:“同志们,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读来颇感震撼,在那样的年代里,党还是一个小党,党组织也只能以秘密状态发展,且在1930年8月,中国革命在“立三路线”的错误指导下正经受城市革命的挫折和失败,裘古怀烈士能在绝境中展望胜利,是具有何等的远见!现场教学的在地感可以很好地增强革命文化育人的有效和高效。实际上,在博物馆等场所,类似感人和充满正能量的教育资源比比皆是,我们如能充分利用这些红色革命资源,将进一步丰富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淦.中华文化复兴的理性思考[J].艺术教育,2008(02).
[2]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02).
[3]李博.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途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