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新能源的开拓者

2018-01-15 08:33罗布次仁
西藏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龙源扎西西藏

罗布次仁

在龙源西藏公司采访的几天时间里,听到最多的话是:“张总真是不容易。”这个“不容易”确实是每个龙源西藏公司员工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他们回忆张唏总经理在西藏十一年工作历程时,由衷地发出的感叹。这个“不容易”里并没有包含他所取得诸多辉煌成绩的赞叹之意,而是设身处地站在他的立场上,用最平实的语言、最质朴的情感对他在藏工作所做出的客观、公正的评价,都是发自肺腑的。

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心里是高兴的。刚开始,我知道要采访的对象是一位掌管一个企业大权的国企老总时,还是有些担忧。我的担忧来自他的职位,来自总经理这个头衔。在最初听到总经理这个称谓时,我隐隐感到这个称谓背后是巨大的权力,而权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利益,一旦牵扯利益便难以辨清事情的真伪。我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堆冠冕堂皇的、华而不实的,甚至是虚假的先进事迹材料。

但一进入采访,真实的情况完全出乎我的预想。

当我走进龙源西藏公司,一接触到公司员工,提起张晞时很多人的开场白就是:“张总真是不容易。”有的是聊上几句之后在某个不经意间还是会说出这一句。这句话,让我感到踏实,也感到温暖。我想,能给他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是不容易的。以我的经验判断,要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至少需要腳踏实地地干出一番事业才行,那么,张晞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强烈地预感到这不会是一次普通的采访,我似乎有了一种想要解开一个谜团一样的冲动。

在采访之前,必要的功课是要做的。在全面阅读完张晞同志的相关材料之后,我第一个想要解开的谜团便是他为什么要来西藏工作?因为,在我的前期了解中得知,张晞来西藏之前,在原工作地江苏南通,他就已经拥有了不必羡慕任何同行的职位和相对优厚的待遇。更为重要的是他当时已经45岁了,这样的年龄来西藏工作应该需要巨大的勇气。他又是怎么面对这种压力的呢?

2米——3650米

江苏南通海拔2米,这还是我在百度上查到的。处在低海拔的人,最初听到3650米这样海拔高度,相信绝大多数人心里都会发憷。我时常听到一些准备进藏的朋友,在进藏前打电话来问我,我会有事吗?我能安全回来吗之类的问题。这是所有准备进藏的人,首先产生的顾虑吧?何况问我这样问题的人,绝大多数都只是到西藏做几天的短游。对于要来西藏长期工作的人来说,心里的顾虑应该远远不止于此吧?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待在西藏就是贡献。乍听这句话,会对在西藏工作的人从内心里生出无限的敬仰。但细细琢磨这句话,发现背后隐藏着西藏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的现实状况。不少热爱西藏,立志要来建设西藏的人,或许会被这句话吓倒的,会退缩,会打消进藏的念头。但是张晞并没有被这样一句话吓倒,他勇敢地来了,还在西藏新能源开发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那么,他当初进藏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初见张晞

5月底,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位于拉萨西郊的龙源西藏公司的办公地。他们的公司在拉萨还有些小名气的一幢大楼的七层。乘着电梯来到公司门口,公司的电动门紧闭着。我在门口拨通了张晞的电话,告诉他我到了。张晞说:“好的,我马上出来开门。”没有一会儿,张晞疾步出来给我开门,热情握手,做简短的自我介绍。气氛就像是久别重逢老友一般轻松、舒畅。让我没有一星半点儿生疏和拘谨感。本来,我以为会出来个什么秘书之类的人给我开门,把我领进他的办公室,他正襟危坐,而后跟我高谈阔论一番。当他亲自出来开门那一刻,我暗自松了一口气,至少我感到这个人很接地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做派。谈话之间也时时能感到他的随和,可以随意进行交流。他领我走进他们公司会客室,特意让我坐在对着大门的主宾位置上,我觉得自己是客人这么坐很不合适,就说:“您上坐,您上坐。”他却选了靠门边的一个位置,指着座位对我说:“我还是坐这里。我习惯坐这位置。”我再三推辞,还是推不掉,只好客随主便坐在他安排的位置上。从他的这些言行举止的细微处我可以断定,他就是那种习惯于坐在不惹眼不被关注的位置上的人。也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这些举动并不是因为我要采访他,才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他固有的平易近人性格、低调做人品格的自然流露。

高原气候难以捉摸,往往一年一个样,年年有所不同。像往年5月初大地绿意盎然,气温回暖,气候宜人,郊游、野营、过林卡之类游玩活动都会正式开始了。而今年都已经5月底,气温还是没有回升到正常的温度,空气中还夹杂着丝丝的寒意。尤其是在他们会客室由于是背阴,还感觉有些冷。他为我泡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我们谈话就开始了。

初见张晞,与我的想象很不同,也与我见过的其他企业老总不同。他一脸清瘦,戴着一副透亮的眼镜,看着书生气十足。他斯斯文文的样子,没有一点总经理的派头,更像是搞某项学术研究的知识分子。想到他是南通人,倒是蛮符合一个地地道道南方人的模样。但与南方人有所不同的是,由于长期在藏生活,他的脸上有了若隐若现的高原红。或许是一种习惯,我一见高原红总感觉亲切、熟悉,似乎一下子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普通话说得相当标准,不像其他南方人。

一阵寒暄之后,我直入主题问他:“来西藏工作,你是怎么想的?”

“2005年,我到成都开会,抽空来了一趟西藏。也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原反应。那次只有短短的四天,但西藏的蓝天、白云、雄伟的布达拉宫、淳朴善良的藏族人民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西藏是个特别神奇的地方,我深深喜欢上了这一片土地,我回去给爱人说:‘西藏太神奇了,四天时间太不够了,我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再去。她说:‘别做梦了,别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西藏,你去过一次知足吧!那时进藏不太容易,青藏铁路还没有通车。我想今后可能也没有机会去了,根本没有想过要来西藏工作。2007年,龙源集团准备在羊八井上马一套新型的地热发电机组,在整个公司系统物色合适的人选。当时,我还不在龙源集团,我们公司有龙源集团的股份,组织上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后来就找到我说:‘我们的新型地热发电机组准备在西藏羊八井上马,你是公司的中层干部,组织上想让你去,你看行不行?我听到要去西藏工作,真是感到很意外,脑子一直翻来覆去地想,我真要去西藏吗?其他什么都没有来得及想,就爽快地答应说:‘好吧。那我去。回到家跟爱人商量说:‘我有机会到西藏工作,你看怎么样?她很支持说:‘去吧!只要你干得开心,去哪里我都支持。当时我父母的身体还好,也就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就这么决定了。”

在我看来,这个进藏决定似乎过于“草率”,心想,或许他是得到了组织上特别的关照,又或是给予一些优厚的条件,才如此爽快地答应的,于是,我赶忙问他:“你去西藏相对艰苦的环境工作,组织上有没有给予一些优厚的待遇?你没有向组织提点什么条件吗?”

“没有。组织上让我去,我就来了,当时,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提什么条件。”

“进藏前,想没想过高原反应?”

“想过,但没有想太多,也没有想到高原反应这么严重。头疼得都不知道往哪里放!大概是一到西藏就忙项目上的事,没有休息好。头次来时还没有这么严重。”

张晞的每个回答总让我感到,他的进藏似乎是一件很偶然的事,似乎仅仅是因为喜欢西藏,才决定进藏。这个完全不能说服我。我深信还有更为让我信服的理由。看来,光谈进藏很难了解张唏的为人。我决定从别的方面去对他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于是,我把话题转到了他的成长历程。或许,从那里我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梦开始的地方

1984年,张晞从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江苏生港电厂。21岁的他从电厂最底层的看锅炉干起,一步一步走到了副总经理的位置。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心里最清楚,但從他讲述的一件小事中,我还是能够体会到他一贯保持着认真、严谨、负责任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那是他刚参加工作头一年,领导安排他去看守锅炉。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大学里学的都是本专业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因此,走上社会时脑子里装满了如何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如何如何成就一番大事业的种种设想。张晞也不列外,刚到电厂时,他也怀揣着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都展示出来,好好干一番大事业的远大抱负。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到电厂他就被安排去看守锅炉,这样一个看似每个人就能干的工作。一个大学生被派去守锅炉,谁不会感到憋屈?虽说他心里也有不甘,但他天生就是那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人。

张唏刚到锅炉厂,工友们见他样子清秀,又是个大学生,很自然地有了一种距离感。张晞很快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感觉到这一点,他感到要做一个好的看守者首先就要融入到他们之中,要和他们“打成一片”,才能在锅炉房立住脚跟。他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和他们谈心。刻意放下大学生的身份,帮着他们做一些递茶倒水、扫地擦桌子之类的杂活。工作上遇到一些不懂的东西虚心向他们求教,真诚地拜他们为师。一来二去,工友们发现这个乐观、勤快、好学的小伙子跟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生很不一样,渐渐喜欢上这个小伙子,愿意和他在一起,还主动找他聊,更愿意把锅炉房里的那些知识、经验传授给他。

他对工作认真、细致、负责的态度是一贯的,长期的。在锅炉房工作没有多长时间,在老师傅、工友们的细心帮助和指导下,加上本人的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看守锅炉房的全部要领,能够独立完成看守锅炉的工作。在一次巡查中,他觉察到一台锅炉有些微小的异响,不仔细听还真不易发觉,他马上警觉起来,并没有忽略掉这个小细节,而是集中精力,一次又一次,一而再再而三地仔细听,发现这台锅炉发出的声响确实跟平常正常运转时有所不同,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也搞不清楚。于是,他果断地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电厂领导。锅炉房里无小事,领导听到他的汇报,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格外地重视,马上组织技术专家对锅炉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检查。这一检查,发现问题还相当严重。电厂领导当即决定关掉锅炉,进行全面维修。张晞这一及时发现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没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没有给国家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他这一次不计个人得失的挺身而出,为避免事故的发生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通过这件事他成了全厂学习的榜样,得到了厂里特别的嘉奖。

这只是张晞随口说出的,发生自己身上的一个小故事,他在电厂23年的时间里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公司挑中他进藏工作,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的一桩桩、一件件像这样的小故事留下的好印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自他进入电厂以来,一直热衷于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在电厂各项科研里都有他的参与,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龙源集团公司很早就开始探索利用余热发电的双螺杆膨胀机的技术,张晞也是研发这项新技术的积极参与者。双螺杆膨胀机技术是专业术语,我们这些外行是搞不清楚的,用直白的话说,就是用地热水蒸汽的余热发电的一项新技术。

西藏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西藏羊八井建成了地热发电厂。随着人类对地热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开发地热资源的技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双螺杆膨胀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项新的发电技术。这项新技术在西藏还没有过成功的先例。龙源集团公司为推广这项新技术在北京与西藏电力公司草签了一项合作协议。而张晞作为这一项新技术研发工作参与者,龙源集团公司找他了解过情况,并且两次参加了该项目的方案评审。在会上,他很中肯地将设备的优缺点进行了全面的、翔实的阐述,给集团公司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也让张晞成为了赴藏实施这一项目的不二人选。

话说到这儿,其实,我已经明白了,也解开了心中的第一个谜团。那就是张晞的进藏并没有他所说的那样的随意和轻松,也并非是什么偶然。一个人成功与否,往往是在一个重要节点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我前面用一大段篇幅讲述西藏高海拔带给人的心理压力,无非想说明张唏当时会背负这样的心理压力,但事实是他来过一次西藏之后,喜欢上这一片土地,当遇到要不要去西藏工作时,什么高原反应、高寒缺氧、条件艰苦这些都没有吓倒他,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进藏工作。这看似是出于对西藏的热爱,但又不仅仅是出于热爱,因为,爱的冲动并不足以撑起一片蓝天。随着与张晞的交流进一步深入,我发现他这个看似偶然的“草率”决定里又有其必然性。假如再让他重新做一次选择,他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进藏工作,因为,越是与他交流越是能感觉到,在他看似稍显秀气的身体里有一颗火一样的心,他一直坚定着要在此生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他不甘心在平凡中度过余生,不愿在朝九晚五中耗尽生命的热情。他在生命的前45年的时间里一直在积聚着力量,等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爆发。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进藏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更是对他的身体、工作能力、人生价值发起的一次挑战。

万事开头难

2007年,张晞只身来到他稍稍熟悉,又很陌生的拉萨。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住进了自治区发改委边上的新世纪大酒店。这次进藏可没有旅游时那样,吃住行都有旅行社事先安排好,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只管看,只管好好感受就好。这一次,他一下飞机,又一次看见蓝天、白云、雪山,心里依旧和上次一样兴奋、激动,只是这一次的兴奋、激动劲很快被找车子去拉萨,找合适的酒店之类的琐事的忙碌所取代。他根本没有时间过多地沉醉于高原壮美的风景之中。这次来,虽说他头上顶着龙源西藏公司总经理这样一顶“大帽子”,可里里外外就他一个人。他既是老总,又是员工,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光杆司令”。他在进藏前就做好了单打独斗的心里准备,可是,每每遇到绿豆大小的事都要亲自上阵亲自出手时,他隐隐感到这次进藏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这一刻开始只有树立起百倍的信心,才能更好地迎接前面更大挑战。他坐在贡嘎机场开往拉萨市区的班车上,呆呆地看着车窗外缓缓掠过的景物,脑子里真是千头万绪,新的项目如何才能如期上马?实施过程中又会有哪些困难?资金能否按时到位?这一切到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而要顺利落实这一新项目又该从哪里着手?这是他目前最为棘手的问题。一个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每走一步路之前就要想好下一步该怎么走,事事都要想在前頭,把能够预见的任何可能性事先都要估计足,估计透。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每一个环节必须做到细心再细心,斟酌再斟酌,才能确保不出现任何纰漏。这些都不是他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压力,他心里明白,虽然他目前还只是个“光杆司令”,但他一出场就代表了西藏龙源公司的形象,甚至是龙源集团公司的形象。不能因为自己考虑不周,造成工作上的疏漏,出现瑕疵,进而影响新项目的开展,更不能因此损害了公司形象。

一到拉萨,刚刚安顿好,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息,他马上跑去找新项目涉及到的相关单位,落实新项目上的事。那几天可真是把他累坏了,他感觉他这一辈子从没有那样的累过。西藏发改委、西藏环保厅、西藏电力公司,这几个单位之间,他一趟又一趟地跑,有时一天要跑好几个来回,都快踏破人家单位的门,不到两天几个单位的门卫都认识了他。龙源西藏公司虽说公司还没有正式设立,但一个正规公司该有的业务一项都不少,而他是公司的所有,工作的强度可想而知。他一个人的行动就是一个公司的运作,要处理的事情应接不暇,大到龙源西藏公司的决策,小到公司文件起草、修改、打字复印。每天醒来,就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处理,一会儿一个电话,一会儿一个会议,一会儿一个手续,这边的会议还没有结束,那边来电话催促,需要这个手续,那个批复,弄得他晕头转向。他恨不能多长一条腿,多长一双胳膊。但他分身乏术,事情再急还得一件一件地办,手续一个一个地跑。那些天,酒店楼下的打字复印室都快成了他的办公室。有时他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天,到了下班时间,人家就显得不耐烦,想走了。他就跟人家说好话,赔笑脸,恳求人家帮忙,还特意跑出去买个饮料什么的讨好人家,拉近感情。人家看他这么诚心,工作又那么卖力,有些感动,也就不好意思不帮忙,说上几句半开玩笑的怨气话,便陪着他工作。但一进入工作状态,他那股子认真劲就会马上上来,人家又不是他们公司的员工,哪儿能受得了这份罪。那些计划书、报告、申请之类的材料,写一遍又一遍,不满意了又重写,写完还要改,等到他满意,把材料整理打印完成往往到了大半夜,大家都累得够呛,都抱怨说,人都快累散架了。他又是一脸真诚地跟人家道歉,再三表达谢意,人家觉得拿他真是没有办法,也就不去抱怨了。工作时他精力太过集中了,根本没有觉察到累,等工作一结束,就是腰酸背疼,身子都有些直不起来。他鼓足劲站起来,拖着疲惫的身子,一步步走回酒店,一到房间人都瘫在了床上。那几天里,他忙里忙外,忙上忙下,根本没有时间搭理高原反应。进藏的头一天起他就有些微微的头重脚轻,身体无力,走路像踩着棉花。他以为这是人到高原的正常反应,也没有去理会。几天下来,前期该跑的差不多都跑到了,在等消息的同时,给自己放了一天假。他还想着这下可以好好休息休息。刚躺下去,就觉得头晕目眩,浑身冒起冷汗,接着头上像是有个锥子在扎似地痛起来,身上没有一点点的气力,连坐起来都觉得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为了减轻头痛,他还是勉强坐起来,头往上一抬,觉得很不舒服,又把头放下来觉得更加的不适,一时不知道头放到哪里才能舒坦,他知道这是高原反应,但这个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只是隐隐觉得不能再这么躺着,应该做点什么,想法子去缓解一下头痛。于是,奋力站起来,走过镜子时随意看了一眼,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真是让他吓了一跳。此刻,他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脸色一片苍白,嘴唇发乌嘴皮干裂,活像一个重症病人。他随手拿起氧气筒吸了两口,并没有感觉有什么好转,又使劲吸了几口,一下子胸口像是有什么东西堵着一样难受,肚子里像是有千军万马在奔跑着往上涌,喉咙里一阵一阵的恶心。他赶紧跑进卫生间,蹲在马桶旁,“哇”的一声吐了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吐。这些天,他基本上没有什么食欲,但不吃东西也不行,每次到了饭点,还是走到楼下的小吃店,随意地点些粥、青菜之类的清淡食品,逼迫自己吃下去,但每次吃的都不多,根本吃不下,就是看见稍有油腥的食品都感到恶心。再加上,为新项目的事跑这跑那,经常赶不上饭点,常常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有时甚至一天都吃不上一顿,偶尔真觉得饿了,拿方便面对付一顿。这种状态下,就算是个铁人也受不了,何况又是在高原。这一下,他真是病倒了,身边也没有个人照应。好在他住的酒店离自治区人民医院倒是不远,但他已经毫无力气走着去,就在酒店门口打了个的士,到了人民医院。当时把医生也吓坏了,一副紧张的表情告诉他,要是再晚点来,他们也没办法。那会儿他哪里还知道什么害怕,就连他自己到了什么地方都搞不清楚。医生赶紧把他送进急救室,又是输液,又是输氧,在一阵紧张的忙碌之中,给他做了个小小的抢救,他这才渐渐地缓过神来,脸上慢慢露出一丝活气。医生也是长松了一口气,紧绷的脸上舒展出一丝微笑。他刚刚清醒过来,真是有种死而复生的感觉。在拉萨他举目无亲,孤立无援,从酒店出来的那会儿他真有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好在现在他缓过气来,总算把命给保住了,又一次活过来,身体也恢复了气力。高原反应就像俗话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要一有反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能较快地康复。但这个康复也不是说马上可以活蹦乱跳,还需要一个慢慢恢复的过程。张晞在急救室里躺了四五个小时,高原反应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他找到医生要求出院。医生让他再留院观察一阵子,他死活都不干,执意要求出院。医生见他这般的“顽固”,也就没有强求。在他走出病房前还再三告诫他,要多休息,多喝水,少走动。但医生哪里知道,他第二天就要去海拔更高的羊八井,到新项目的实施地实地勘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提到西藏新能源的建设,就不得不提到羊八井这个地方。

羊八井海拔4300米,位于当雄县境内。

到达羊八井标志着进入了藏北。藏北是西藏的大牧区。过去羊八井只是一块绿草如茵的牧场,从地下汩汩冒出的热气奔流不息,日夜蒸腾。从1974年开始,国家把羊八井地热开发作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后拨出2亿多元资金,经过藏汉技术工程人员的艰苦创业,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始被开发利用。1975年,西藏第三地质大队用岩心钻在羊八井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湿蒸汽井,第二年我国大陆上第一台兆瓦级地热发电机组成功发电,开创了世界中温浅成热储资源发电的先例。羊八井地热正式进入了工业性发电阶段。

张晞进藏是奔着羊八井的地热资源来的。公司给他的任务也是在羊八井建成一个新型地热发电机组。一种新型发电机组的上马,对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技术供应的双方都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挑战。就在几年前,西安一家单位组织几个从事推广螺杆膨胀技术的老专家,来到羊八井想结合地热资源进行螺杆膨胀技术的推广,但是遇到如何建设、实施到何种深度时,事情总是落不到实处。

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角度考虑也有他們的顾虑。首先一个新型发电机组的上马就是一种风险。新型机器谁都无法保证质量可靠,运转稳定。因为在西藏没有成功经验。万一出现问题,谁来承担这个责任。二来,前两年,来过两个人大谈地热发电项目,每次谈起地热发电都激动不已,大吊胃口。可是当谈到具体细节,该如何配合、落实时又没有实施方案。后来,又换好几拨人来谈也都没有下文。于是,对地热开发项目不得不慎之又慎。三来,新型发电就算在内地有着成功经验,也不能草率上马。毕竟西藏号称世界屋脊,一切都要经受高海拔的特殊考验,才能放心上马,在低海拔获得的所有成功的实验数据到了高原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张唏能够理解地方政府的难处,也能体会人家的苦衷。但是,作为螺杆膨胀技术研发的参与者,他心里明白这项新型发电技术与海拔的高度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但同时,他也清楚余热发电技术应用到地热发电上并没有先例可循,在原设计上也没有突出考虑高海拔的问题。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人家的顾虑并不是没有道理,要打消人家的顾虑就要做好耐心细致的介绍和说服工作。不光用数据说话,更要用事实说话,只有让人家从源头上了解这项技术的可靠性,人家才能对这项技术放心,对龙源西藏公司放心,也对他放心。

说服别人通常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张晞在做通别人工作之前,觉得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十分必要。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把内地规范的工作机制引入西藏。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中,按照电力建设正规的流程一道道捋顺每一个环节,对原图纸设计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他利用几天的时间,对项目的每个环节和原图纸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对原图纸中存在的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在介绍时做重点讲解。对一些过于专业的术语,也进行了通俗化的注解,做到即使是一个外行人看也不至于感觉云里雾里的。前期的工作准备妥当之后,他分别去了负责项目的西藏发改委、西藏环保厅、西藏电力公司等相关部门,将龙源集团的情况、项目具体实施的方案、实施步骤、新型发电机组的设计理念、结构、运行模式等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翔实细致的介绍。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听到他这么深入浅出、细致入微的介绍,对新型发电机项目有了全面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张晞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留下了深刻印象,极大地增强了实施这一项新项目的信心。

发展新能源项目势在必行。西藏受到当地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发展新能源上不可能走到全国的前列,但是,从当地占据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看,势必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还不能落在别的省市的后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长久以来一直憋着一股劲儿,就是想在发展新能源上有所作为。但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急也急不来。项目一旦要落实,便会牵涉方方面面的工作。尤其资金、设备、人才一样都不能缺,每一样都不能少。最为重要的还是这样一个大项目一定要找一个可靠的、有实力的公司来接手。而近几年来,各主管部门的领导最为头疼的正是遇不到一个好的公司,好的项目负责人。这一次,这些部门的领导见到张晞这样一个精通专业,工作认真细致的企业负责人,更为重要的是他身后站着的是响当当,有实力,又专业的国企。这就像是老天也要帮着西藏把新能源开发搞起来一般,把龙源集团和张晞送上了门。在经过几次深入的探讨之后,最终,张晞顺利地获得了新型发电机组上马的批复。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在2000年,悉尼举办奥运会。2008年,张晞有幸去参观奥运会的各体育场场馆。张晞作为我国开发新能源战线上最前沿阵地上一名“排头兵”,出于职业的敏感,他走到哪里,所有的注意力都会不自觉地集中到观察别人利用新能源的状况上去。他在悉尼奥运会场馆走了一圈之后,发现悉尼奥运场馆的照明上澳大利亚人大量运用光伏发电技术。他用一种专业眼光看待他们这些技术时,发现他们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技术上,已经远远地走在了我们前面。他在为这些新能源技术运用的成熟和广泛大为赞叹的同时,也感到极大的振奋。他内心里强烈地感受到人类将会迎来一个全面发展新能源的新时代,而自己从事的正是这一个充满挑战,又充满光明的大好事业。他在参观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向导的介绍,不停地向工作人员详细地询问一些新能源相关情况,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当然,发展新能源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振臂一挥,说干就能干成的事业。2008年,我国发展新能源的事业与国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大面积、集中式的发电还处在起步阶段。

在西藏发展新能源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稀罕事。尽管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滞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等严重制约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早在200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科院电工所合作搞了一个100千瓦的试验太阳能发电站。该项目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在羊八井批了150亩地,盖了一幢房子,4台太阳能板子,进行了一项高原新能源发电的实验。该项实验获得很大成功,但是要把实验的成果转化成一座座发电站,又面临着巨大困难。于是,在等待合适机会的同时把建设太阳能发电厂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新型发电机组的上马标志着龙源集团和张晞在西藏立住了脚跟。在项目获得批复之后,张晞马不停蹄,开始在西藏招兵买马。由于该项目上龙源公司主要负责提供技术设备,具体施工委托给了羊八井第二电厂进行总承包。因此,张晞从公司实际出发,招聘了一名财务人员,两名业务人员加一个驾驶员,这样龙源西藏公司的雏形就此形成了。2008年5月18日世界上第一台双开工螺杆膨胀动力机地热发电机组正式开工建设。他雇了一辆越野车,三天两头跑到羊八井的施工建设场地,亲自监督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面跑工地,一面到西藏各个相关单位进行协调。或许是他的勤奋感动了上苍,在新型发电机组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并没有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2009年9月28日羊八井1000千瓦新型地热发电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新发电机组的投产时间比自治区提出的投产时间整整快了四分之三。双螺杆膨胀动力地热发电机组的成功投产发电标志着龙源公司成为世界上首个能够在高原上开发应用这一技术的第一家公司,为今后进一步在高原上推广这一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张晞作为这个项目全权负责人,为项目的成功完成功不可没,他就是这项技术在高原上开发应用的开拓者,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9年9月28日这一天对于张晞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一天,在羊八井地热发电基地举行了隆重的发电仪式,在万众瞩目之下,当所有的灯光点亮的瞬间,他欣慰地笑了,他感到这一年里所有的辛苦都没有白费。曾经的那些风餐露宿、那些高寒缺氧,那些疑惑的眼神,在此刻,又一一闪现出来,但当他看到灯光点亮,那明亮、耀眼的光芒,像温暖的阳光,照进阴暗的角落,照亮整个屋子,照亮每个人的脸时,他感到这一片光明足以抚慰所有的酸甜苦辣,这灯光的光亮比那些掌声、鲜花更为热烈,更为艳丽。

这个项目的西藏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来到了仪式现场,看到这喜庆的场面格外激动,一个个伸出双手热情地握住张晞的手向他表示祝贺。应该说,在参加仪式的人员中,这几位负责同志最了解张唏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都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也最理解张唏此刻的心情。张晞同样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了对他的肯定和信任。张晞更深刻地明白这个项目的成功上马也有他们一大半的功劳。他们相互道谢,相互道贺。有了这样一个成功的合作经历,双方期待着更进一步的合作。

其实,这个机会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露出了端倪。在获得双螺杆膨胀动力发电机组的项目后,张晞开始着手筹备成立龙源西藏公司的相关事宜。他向龙源集团公司反应,正式成立龙源西藏公司的时机已经来临,请集团公司立即予以批复。龙源集团公司很快做出批复同意成立龙源西藏公司。张晞接到批复立即到工商税务部门进行公司注册。到了2009年6月公司正式注册成立。仅仅过了一个月,国家各部委派对口援藏工作组来西藏视察工作。国家能源局孙勤副局长带领新能源司史立山副司长和自治区发改委的领导来到羊八井。张晞在中科院电工所太阳能发电站现场,给工作组详细汇报了龙源西藏公司完成双螺杆膨胀动力发电项目的相关情况,同时,详细介绍了龙源集团在新能源开发应用上所具有的实力,并表达了龙源公司期盼参与发展西藏新能源事业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张晞的发言让工作组的同志们热血沸腾,并在张晞带领下参观了双螺杆膨胀动力发电的现场。工作组看到龙源西藏公司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成功完成这么一项重要工程,都给他竖起大拇指。尤其是孙勤副局长在参观完后,对龙源西藏公司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当场表示,回去后要给西藏争取10万千瓦太阳能的份額。

没过多久,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十一五”期间西藏开发1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的建设项目。由于龙源西藏公司在新型发电项目建设上的突出表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意将第一期3万千瓦开发项目给了龙源公司。从此,龙源西藏公司的工作重心顺理成章地转入了开发太阳能发电的道路上。

创业艰难百战多

太阳能项目的获得是对张晞在西藏两年工作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他的一次新的更大的挑战。张晞心想,双螺杆膨胀动力发电这样一个硬骨头,能够硬生生啃下来,那开发太阳能发电项目应该会顺当许多。但张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接手这个项目开始,他真正感觉到了这个项目才是一场更大的硬仗。

龙源西藏公司在获得3万千瓦太阳能项目没有几天,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吴英杰同志到公司视察工作。龙源集团公司的领导指着张晞介绍说:“这就是负责太阳能项目的张晞同志。”英杰同志笑着说:“张晞——扎西听着就是个藏族同胞的名字嘛?扎西在藏语里是吉祥的意思。要好好干,可别辜负了这个好名字。”张晞点头有些腼腆地笑着。集团领导也笑着说:“还不给书记表个态?”张晞想了想说:“我们全力以赴。”“他就是这个脾气,不干出成绩之前从不轻易表态。螺杆膨胀动力机组开工前,他也是这个态度,我们当时还为他捏一把汗,结果工程整整提前了4个月完成了。”集团公司领导帮他打圆场说。“好好好,我们这个项目就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干事的干部,我们相信扎西同志会给自治区和集团公司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英杰书记说着走到张晞跟前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说:“扎西同志,我们等你的好消息。”英杰书记用一种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张晞,再次握紧了他的手,使劲地上下晃动了几下。张晞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吴书记,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卷。”吴书记拍着张晞的肩膀说:“好样的,谢谢你!在这里我也代表区党委感谢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同志们。羊八井海拔高,施工难度大,工期短,望同志们克服困难,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要好好保重身体。到时候我到工地上去看望大家。扎西同志,我们到时候在工地上见!”

张唏这不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叫他扎西,在羊八井新型发电机组建设工地上也有很多藏族工人兄弟这么叫他。第一次听到有位藏族兄弟这么叫他还有些别扭,以为听错了。但是当他看到那位藏族兄弟那张淳朴的笑脸,感到他这样叫是完全把他当成了“自己人”,也就没有去计较,反而觉得这样叫特别的亲切。那以后工地上的大部分藏族兄弟都这么叫他。一来二去,扎西这个名字大有取代了他真名的势头。龙源集团领导时常也叫他扎西。因此,当吴英杰副书记叫他扎西时,他并没有感到意外,他已经习惯了在西藏人们这么叫他。他觉得在民族地区工作有这样一个名字倒也便于开展工作。

太阳能项目的建设施工地在羊八井镇,距离上个项目施工地大概4、5公里。这里是羊八井镇桑巴萨村二组。原先政府虽然批了150亩地给中科院电工所,用于太阳能发电实验场地,但这块土地所有权还属于桑巴萨二组,并没有明确今后以什么样的方式使用,也就是在土地使用问题上留下了个“小尾巴”没有处理。

桑巴薩二组村民听说,他们的这块土地换了新“主人”,纷纷聚集起来,来到太阳能发电站施工场地门口。此时,龙源西藏公司的施工人员刚刚进驻场地,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安顿,就被堵在了门口。情急之下,他们马上给张晞打了电话。

远在拉萨开会的张晞接到电话,了解到村民堵住了大门,马上撂下电话,直奔羊八井。村民们一看到张晞,马上意识到说了算的人到了,都冲着他围了过来。张晞看到村民们各个穿着藏袍,嘴上叽里咕噜的说什么也听不明白,直冲他走过来。当时真把他吓一跳,他以前哪里见过这阵势。他赶紧派人找来翻译,费了半天劲儿才搞清楚,村民原来是找他们解决这块土地问题的,也没有其他事。张晞这才松了一口气。他告诉村民们说,他们公司是个负责任的公司,他在拉萨和县领导正在协商这个事。他向村民们保证在一个星期内,有任何结果第一时间通知村民。张晞初看到那些村民的那种阵势真有些吓人,但一接触之后,发现这些村民一个个淳朴、善良还特别通情达理。当翻译把张晞的话,比划着说给村民们听时,村民们细心地听着,并没有人露出什么不满,或者不情愿之类的表情。翻译的中途还一个个向张晞不停地点头,表示他们明白了他的意思。村民们得到一个星期后答复的承诺,更是露出欣喜表情,一个劲儿地点头,有些还伸出大拇指,似乎是百分之百相信这个承诺。得到张晞承诺之后,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对着村民叽里咕噜地说了几句之后,村民们点头表示赞同,一个个散开了,有些村民走上前向张晞挥挥手,还有一大波村民有说有笑地散了。

张晞看着村民们远去的背影,着实放下心来,回想着刚才的那一幕他还真有些感动。他感到这些村民这么可爱,应该力所能及地为这些村民办一些实事、好事。土地的事情不能再拖,刚才他看着事态紧急,为了顾全大局,也为了不让事态扩大,造成恶劣影响,临时给出了这个承诺。但等事情平息下来,静静一想,一个星期解决土地问题还有些难度。龙源公司方面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是县里的领导,这事还要和县里领导商谈,只有县里领导拍板才算数。而县里的领导工作都很忙,不可能他一召唤人家就马上过来。他也得等县领导来安排时间。张晞觉得土地问题可不是小事,应该马上解决,这样等下去不是个办法,再等下去还不定出什么事。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主动出击。他马上集合场地上人员,临时制定了两项原则。一、有群众来首先要保证不发生冲突,要在第一时间向他报告。第二,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随后,把当前一些工作做了安排和部署,便马不停蹄地赶了90公里路来到当雄县,找到主管县长。把村里发生的情况,解决土地问题的紧迫性,以及西藏龙源公司解决土地问题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转达给了县长,并希望县里领导在最短时间里给他明确回复。他最后说:“这次我是铁了心要解决土地问题,我就在县里等县委、县政府的回复。”县长见张晞的态度如此坚决,自然是不敢怠慢。第二天县委、县政府领导领着相关主管部门同张晞进行了深入的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制定初步方案。第三天召开县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当天下午双方签订了正式合同。

太阳能发电用土地问题凭着张晞的果敢在短短三天就有了解决方案。张晞回到羊八井找到桑巴萨二组的组长把土地解决方案告诉他,并请他告知全体村民。村民们没有想到张晞能在这么短时间里解决土地问题。尤其让村民大为感动的是张晞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完全符合了村民们当初提出的愿望。村民的心气顺了,自然对张晞有了好感,见了张晞都显得格外的亲,还用藏语给他打招呼。有了这样的良好开端,在搞好与当地村民的关系上,张晞也是趁热打铁,只要有了闲暇时间,他都会主动到村民家里坐坐,喝喝酥油茶。由于语言不通,交流并不太顺畅,也不可能太深入,但就这么一起坐坐,比划着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不仅能增进彼此的情感,另外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羊八井地处109交通要道,青藏铁路横穿羊八井。当年修建青藏铁路时,很多村民参与过铁路的施工,劳动过程中与汉族工人很多接触,一些村民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语。张晞在走访中,一些村民用手势加简单的汉语词汇给他讲了他们的愿望,希望他能在太阳能项目开工后,把工地上的平整土地之类的体力劳动交由他们完成。张晞觉得村民有意愿参与太阳能项目是一件大好事,一来,可以帮助当地解决就业;二来,可以帮助村民们增加一些现金收入。在与村民的接触中张唏发现,当地村民大多都很本分,很少提出不切实际的过分要求。张晞考虑再三,觉得村民们除了可以参加体力劳动,还能帮他们运输砂石、土方。(当地一些村民家中有运输车辆,修建青藏铁路时参与过砂石运输,铁路修建完成后,也就没有太多的用途,大多闲置着。)于是,张晞把工地上能够由村民完成的施工劳动都罗列出来,通过同羊八井镇政府协商,将施工的劳力部分全部交给了当地村民。

得知这个消息的村民,对张晞充满了感激。他们拿着哈达带着香醇的青稞酒,找到张晞,给他献上哈达,敬上青稞酒,表达他们的谢意。张晞被这情景感染了,也是格外地高兴,他并不知道这些村民在说什么,但他从村民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和对他亲密的举止中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村民们的感激之情。当一条条哈达挂到张晞脖子上时,他又一次听到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扎西、扎西。”

汉藏兄弟情

太阳能发电厂建成投入运营已经过去了7年时间。当初工地上发生的许多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都被人们淡忘了。而一些事情却牢牢地像是被烙印般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至今回想起来,大家都还是如数家珍。

在羊八井太阳能发电厂,我见到了桑巴萨二组的村组长普布。普布是个高大的藏北汉子,性格很直爽。我向他询问起当初太阳能发电厂建设时的一些情况,有些问题他直接回答:“想不起来。”一些事他回想一会儿才能说个大概。但一些事儿,不用我细问,他主动告诉我,还滔滔不绝。我仔细听着,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是,他每次主动讲出的那些事儿总是这么开头:“托这个厂,扎西老板的德福……”我知道这种托福式开头的讲话带有明显的藏北人讲话的风格,而藏北人往往是在受到别人特别大的恩惠时,才这么开头。他每次这么一开头我就知道他在太阳能发电厂的建设中应该获了一些利。但他没有直接说他获了什么利。而是指着太阳能发电厂二楼沙盘里的微缩模型上的一条柏油路说:“这条路确确实实是扎西修的,我们没有花一分钱。那会儿整个当雄县别说是村小组,乡上都见不到这么好的路。”

他又指着电厂门口的一大片水泥地说:“这是个停车场,也是扎西他们修的,我们组的运输车都可以停这里。刚才停的那几辆车就是我们组的。”

我问他:“你跟张总熟吗?他那个人怎么样?”

他说:“熟。人是这样的……”说着他翘起拇指。“那个时候,我还不是组长。有天,他们找人看守场地,我会说几句简单的汉语,我就去了。”他指着沙盘上说:“你看,他们来之前这里只有这座房子和这四个太阳板。这一大块地70年代建电热电厂时修砖的场地,当时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全是泥巴,人都过不去。”

“这块地有多大面积?”

“300多亩。你看,这还是个斜坡,最初他们运来了一些设备,当时没有围墙,让我们看守了几天。这期间我跟这里的扎西老板就认识了,也熟悉了。有一次跟他聊天,他说,他们这边马上要开工了,要平整土地,有很多活儿,叫我去买台小型的挖掘机。当时我也没有多少钱,就找亲戚朋友借,又找了一个朋友一起凑了30几万,买了一台挖掘机。一年下来不算工人工资赚了近20万。他们完工了工程也少,我就把挖掘机卖了。这个发电厂、这里的扎西老板、挖掘机可是我的大恩人。以前,我开拖拉机,帮人家运砖,拉砂石,赚不到几个钱。买了挖掘机之后,我也学会了经营,也有了本钱又买了大型翻斗车,到别的工地上干活,收入也翻倍了。”

“太阳能发电厂施工多长时间?”

“差不多有一年,平整这块土地费了很大的力。我们桑巴萨村的人大部分都参加过劳动,别的村子的也来过。当时这个场地上可热闹了,人多的时候估计有200多人吧。那个扎西老板人真好,没有一点架子,一天到晚的在工地上盯着。我们吃饭、喝茶的时候,他有时候也要过来,跟我们一起喝酥油茶,就用我们带的茶杯喝,一点都不嫌弃。你知道,我们藏族人干活中途要休息喝茶,喝青稞酒。一些人看着就有意见,觉得是在偷懒。他们不明白这是我们的习惯。扎西老板知道了这个事,一点都没有怪我们,还说,他们有这个习惯就应该尊重,活干好了,喝个茶休息休息都不要紧。他那个人一直是为我们着想,真是个大好人。现如今好人不好当。有一件事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点对不住他。当时,他们把土地款给了县上,县里给我们村民分了一些,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分下来。这本来不关扎西老板他们的事。我们有些村民去堵发电厂的大门。扎西老板不知道是什么情况,问他们什么事?村民又不会说汉语,就拿着一大一小的两块石头,举着大石头说,大石头是他给县里的钱,小石头是县里给村民的钱。扎西老板终于明白村民的意思。他说,他管不了这事。村民说,知道这事跟他没有关系,就是请他帮着给县上说说。我们有些村民就是这样,看人家好说话,遇到个什么事都找人家的麻烦。当时,扎西老板并没有生气,还说,他给县里说一说,看看能不能行?当场掏出电话给县里打了电话。没过多久,县里专门派人下来,村民该得的钱一分不少地分了。现在想起来,扎西老板帮我们办了好多的事。他在这个场地上可是受了不少的罪,真是很不容易。他刚来这里的时候白白净净的,一年下来,脸跟我们差不多黑,我们又叫他扎西,好多人都以为他是藏族。发电厂一期、二期建成有5、6年了,现在这里有工人守着,也没有什么事,他偶尔还来这边看看。他每次到这里还要来看看我们,到家里坐坐,问我们有些什么困难,需不需要他帮忙?我们见他真是像见了亲人,有什么困难都愿意跟他讲。”

普布一个故事接一个地给我讲了许多张晞在建太阳能电厂时的事,作为一名普通群众他能讲述的都是张晞和群众之间发生的那些事儿,他也不可能知道发电厂里在建设中电厂方面的事儿。但这些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我确实感受到张晞作为一名国企的领导,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一心想着人民群众。在发展壮大企业、在开发新能源项目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急群众所急,替人民群众分忧,真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心。当我告别普布准备离开羊八井时,他无不遗憾地对我说:“回到拉萨见到扎西代我问个好。你要是能多呆一天就好了,我的新鲜酸奶明天才出来,今天怕是来不及了。”

忆往昔峥嵘岁月

告别羊八井,我坐在回拉萨的车上,回想着普布给我讲的关于张晞那些故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没有到过羊八井的人,或许无法体会其中的艰辛。现在已经是5月底,上午我们到达羊八井时,还是晴空万里,在我的采访过程中先是刮了一阵强烈的寒风,而后又下起了雨,这雨下着下着变成了雪。当我们走的时候,又是一片晴空。在羊八井,这样变换不定的天气是家常便饭。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生活在江南的人,不说建设一个太阳能发电厂要遇到的各种困难,光说要忍受这样的天气,就应该需要巨大的勇气。

在太阳能电厂建起来之后,张晞在西藏高原不畏高寒缺氧,一心建设太阳能发电厂的感人事迹传遍龙源集团、传遍西藏、传遍全国。尤其,当龙源集团的员工听到这样一个身边人的事迹,倍受感染。很多职工都主动提出要去西藏工作,现在西藏龙源公司里很多员工,都是受到他的事迹影响来到了西藏。这次陪同我去采访的韩晓鹏就是听到张晞先进事迹来到西藏的。他也是南通人,过去与张晞在同一个电厂。他是2013年来到西藏的。他到西藏时太阳能发电厂已经建成。但他对张晞建设的太阳能电厂的情况,还是相当熟悉。我说:“你就给我讲讲张总的事迹。”

他操着南方的口音对我说:“我们张总确实不容易。在西藏的国企很多啦,这些国企的負责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们张总在这里一呆就是11年,从没有向集团公司提出过要离开西藏。谁家里没有个事儿,头几年,他父母身体还可以,后来两个老人家年龄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他长期在西藏,根本顾不上照顾老人,家里的事全指望他爱人。他爱人也不容易,又要照顾儿子,又要照顾老人。这些都是家事,不多说了。我就说说,当初建太阳能发电厂时那些事。我们公司是2010年拿到的太阳能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是张总给自治区领导打了保票的。完成这样一个项目本来就困难重重,让人没想到的是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我国的太阳板大量地出口,国内太阳能项目大规模上马。这一下,我国一线品牌的太阳板生产企业的太阳板全部出口。当时张总去招标根本没有企业来投标,市场上也买不到太阳板。情急之下,张总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生产规模符合要求,生产质量比较可靠的太阳板生产企业,勉强同意签订合同。太阳板算是有了着落。可事情还不算完。到了9月份羊八井工地开始安装太阳板,内地施工人员到场地上,不能适应高原气候,来了没几天送回去,先后换了好几拨,后来,有一拨施工人员咬着牙坚持下来,开始安装太阳板。这时,太阳板应该源源不断地送到施工工地,施工人员在工地上多待一天,意味着要多担一份的危险。可是没干几天,太阳板断货了。当时,可把张总急坏了,赶紧打电话给厂家询问情况。厂家告诉他,太阳板按照合同都发出去了。张总想来想去,觉得这事有些蹊跷,于是,他按照货车行进的路线四处打听,才知道这些太阳板在格尔木被截留了。他再一了解,原来这个厂家也在给格尔木供货。而格尔木的那个太阳能工地是青海省的重点项目,装机容量高达100万千瓦,太阳板的用量是羊八井项目的几十倍。那样的话,所有运来的太阳板都有可能被他们截住,而格尔木又是运输车的必经之地,根本绕不开,不想个办法解决,羊八井这边只能停工。停工待料本身就是一大笔损失,更可怕的是会延误工期,项目不能按时上马,这个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当时,张总真是伤透了脑子,他给格尔木那边打电话商量,可那边负责人也是一肚子苦水,说,他们那边太阳板供应也跟不上工期,他们也没有办法不得已为之。格尔木方面这么说,张总也不好再说什么,反正都是一个公司在供货谁拿到算谁的。张总真恨不能亲自去押送货物,但西藏这边怎么离得开他?他绞尽脑汁想办法,觉得货物要顺利到达西藏,问题还是要从源头解决,只有牢牢掌握货车驾驶员的行踪,才能保证货物顺利到达羊八井。于是,他给厂家打电话,要来货车驾驶员的电话。货车自厂家出发开始,他时时与驾驶员保持密切联系,一路追踪他们的行程。时刻关注他们行驶到了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休息?第二天何时出发?什么时间到达什么地方?这个方法相当奏效,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准确了解到货物的运送情况;另一方面,在不间断的联系中与驾驶员建立起了一定的情感。太阳板在运输到格尔木之前,张总就与格尔木方面联系告诉他们这一批货是我们的要求他们放行。二是,请驾驶员想尽一切办法把货物直接拉到羊八井。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默契配合下,货物顺利地到达了羊八井。当然,这中间并没有我说的那么顺利,货车在到达格尔木时还是受到一些阻挠。当时,张总很机智,马上给格尔木方面打电话,把党的民族政策、高原施工环境、边疆群众的期盼等一一细细地跟他们讲述了一番。格尔木那边听到这些,很是感动,同时,也了解了事情的轻重缓急,知道了民族地区的重要性,他们也是有大局观的,后来很爽快地放行了。最终,太阳板顺利到达了工地。话说好事多磨,太阳板到达工地时,正赶上十一长假。工人在高原上施工确实很辛苦,他们要求趁着长假好好休息休息,也可以理解。本来距离工期结束还有一段时间,按照当时的进度按时完工完全来得及。但是,这中间有一个问题,当时只有张总想到了,那就是羊八井天气太冷了,再过一段时间工人根本没法在室外工作。这样一算,其实距离工期结束没有多少时间,不加班加点,根本完不成。但工人才不管这些,就是要求休息。没办法,张总又是亲自出马,把工人一一找来跟他们交流谈心,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到磨破嘴皮子,工人们才答应十一期间继续施工。别看现在这个发电厂运行平稳,发电正常,当初建设时真是经历了种种磨难。我们张总真可以说是开发西藏新能源的开拓者。别的什么都不说,光凭这一点就可以载入西藏电力发展事业的光辉史册。”

我从张晞的点滴之间似乎对张晞有了一丝较为清晰的认识,他的身影在我眼前渐渐消逝,但一种精神凸现出来,而且越加清晰,越加地明朗。我时常听到“老西藏精神”,那是上一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指引我们前行的一面精神旗帜。我们在新的时代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同时,也需要建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西藏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以张晞为代表的新一代,奋战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事业最前沿战线的人创造的。这一代人勇于开拓创新、默默奉献,永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

采访接近尾声,张晞故事并没有结束。回想此次采访走过的那些地方,有太多的感动,还历历在目。这11年里张晞足迹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公司从最初的1000万元发展到如今的15亿元,公司队伍从最初的4人到现在的19人。经过十来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公司名副其实地成为西藏新能源的“龙头企业”。在他带领下,西藏龙源人在雪域高原上建起一座座太阳能发电厂,每一座电站都是西藏新能源发展事业上的一座丰碑。远在号称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的阿里,遥远的藏北草原,藏东的高山峡谷之巅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还承担了西藏无电人口的太阳能供电建设项目。还记得,在走访山南无电人口的江津村时,村民们听说他们的光明使者扎西又要来村里看望他们,徒步走出村子,带着哈达来到大路边迎候我们。他们热情地给我们献上哈达,一个劲儿地感谢我们说:“是你们带我们走出黑暗,是你们带给我们光明。我们不知怎么感谢你们。”村长给我介绍说:“我们这个村177户,牧户48户。过去太阳一落山,整个村子都像死了般的黑暗。每到夜晚看着河对岸的扎囊县城刺眼的灯光,觉得像是在看天堂,心里有说不出的羡慕。我们是早也盼,晚也盼,终于,盼来了扎西老板。他们给我们家家户户送来了太阳能发电板,我们从此过上了夜里不用摸黑,全家一起看电视,早晨起来用搅拌机打酥油茶的日子。这个发电板太管用了。我们的牧民到了牧场都能用上电,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他们到山上放牧,都带着太阳板,这东西携带也方便,让一头牦牛驮着就带走了。现在最困难的还是我们的牧户。我们农户前两年就已经通了电,牧户在山下修了房子,也通了电。可他们要上山放牧,一会儿去这个山头,一会儿在那个山头,哪里草好就往哪儿迁,总没个准,带上太阳板到哪儿都有电,他们现在离不了这个太阳板。前些时候,他们还找到我说,帮着他们向上面反应一下,能不能再给他们解决几台供电量大一些的太阳板,他们在牧场时电不够用。这事儿我已经给扎西老总反映了。他们专门定制了一种新的太阳板,说是可以保证照明、看电视、打酥油茶的用电,可能快到了,我的汉语不太好,请你也帮我问问。”

我赶紧把这事告诉了随行的西藏龙源公司项目经理韩晓鹏,他答复村长说:“快了快了,太阳板已经在路上,最近几天就到拉萨了,一到拉萨,我们派人下来给他们装上。”

过去,像江津村这样的无电人口在西藏境内还有很多很多。自2011年起,张晞带领西藏龙源公司先后帮助西藏自治区政府解决了17万户,70万农牧民、196个教学点、666座寺庙、142个寺管会和边防哨所、驻村工作队的用电问题。为解决西藏无电人口的供电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唏在西藏默默奉献11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龙源西藏公司在他的带领下,连续四年获得龙源集团先进单位和总经理奖励基金,领导班子获得“四好班子”称号。张晞本人获得“中央企业優秀共产党员”、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百名优秀员工”、龙源电力“优秀管理奖”等殊荣。

如此多的辉煌成就之中,张晞最引以为豪的还是,2013年在那曲建成了风力发电站。龙源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公司,张晞自正式进人龙源集团以来,一直梦想着在风力发电方面有所作为,尤其在西藏。当时全国各省基本上都有了风力发电机,唯独西藏还是一片空白。这个机会终于在2012年底来了,国家能源局决定在西藏建立风力发电机,当时国内各个风电公司纷纷表示要参与建设,但国家能源局通过慎重考虑认为在中国只有龙源集团能够承担这一项艰巨的任务,并把这个项目交给了龙源集团。龙源集团承担这一项任务后,具体的建设任务当仁不让地落到了西藏龙源公司的头上。当张晞接到这么一项艰巨任务,既为得到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感到特别的高兴,同时,心里也在暗暗地担忧,毕竟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前方会遇到什么样艰难险阻谁都不知道。再加上,公司前期招聘的几个技术人员都是从事太阳能发电的,从人才到技术都是一个大难题。龙源集团第一时间考虑到了他的难处,就在项目前期招标等工作一结束,快进入施工阶段时,派来了在风电上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很强风电专业能力的于鹏来到西藏协助张晞完成西藏风电机组的建设。

2013年,西藏风电机的建设正式进入施工阶段。

说到风电机的建设,于鹏有着说不完的话。这位高大的东北汉子,先后在内蒙、安徽等地多年从事风电机建设工作。他一开口就说:“西藏风电机的建设中我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109国道快进入那曲市的道路上,就能看见五台像电风扇的风电机,远远看去微小得像个玩具。远远望见风电机于鹏显得异常兴奋。他说:“你看,从这里看着很小,但到了跟前会吓一跳。”

正值夏季,那曲草原上的风会消停一些。因此,风电机的转动显得有气无力。我们车子奔驰在草地边狭窄的土路上,随着离风机越来越近,风机在眼前一点点大起来。从远处望去五台风机离得不远,到近处时,才发现风机与风机之间足有几百米的距离。而且,都是在一座座不同的小山包上。

于鹏说:“光是把这几个风机运过来,就遇到了特别大的困难。一台机头,我们叫机舱的重量高达80吨。从格尔木运过来有九座桥。当时,张总我们去西藏交通厅商量该怎么办?人家说,这几座桥根本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青藏线承当着近60%的进藏物资运输任务,把桥整塌了谁都不敢承担这个责任,要我们另想办法。后来,还是张总决定把机舱拆开,运到施工现场组装。这也是史无前例,因为,所有的机舱都是在厂房车间里组装完成的,从来没有在施工现场露天组装的先例。你看,我们就是在这里组装。”

于鹏指着一块空旷的场地说:“有40多个技术人员,都是加班加点地组装的。好在草原上的空气相当干净,组装后的机舱完全可以达到质量标准。”

他说到这儿,我的眼前很自然地浮现出,一群技术人员在空旷的草原腹地热火朝天地组装机舱的劳动场面。这样想象出的画面看似轻松,但是一想到那曲4500多米的海拔高度,想到夏季毒辣的阳光直射头顶,又想到我们无任何负重地走着都有些气喘吁吁,不由得对工人们生出许多的敬畏。

于鹏又说:“好在,我们集团有自己的风机厂,风机怎么改造相对容易些。要是没有自己的风机厂,别的厂家根本不会做改动。风机都是按图纸生产好的,稍有改动等于是要重新设计,先不说要花多少钱,光重新设计就不知要费多少劳动力。国内风机的塔筒原本设计都是3节,特别长。因为,青藏公路的道路狭窄,山角弯道又多,这么长的塔筒根本运不进来。我们请厂家重新设计,把3节改成了4节,才算把塔筒运过来。但是叶片是一次性成型的,不可能改短。它的长度是96米,转弯半径48米。这样长度根本没法通过青藏公路上的那些山角,山崖。张总经过多方咨询,在青藏公路管理局运输的方法,就是要用两台特殊车子运输。两台车子一前一后,一遇到山角车子停下来,把塔筒立起来,像大炮一样立起来,它的转弯半径小了,就能绕过山角,等绕过了山角又放下来,再前进。一个山角一个山角地立起来,放下去,真是费了特别大的劲,把这些塔筒运到这儿时,我们都已经数不清到底绕过了多少个山角。”

尽管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于鵬对当年交装风机的每个细节都是记忆犹新,就像是昨天刚刚发生。或许再过许多年,甚至是他老了,他都能自豪地对他的子孙清晰地讲述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因为,所有平凡到了高原,面对4500多米高度,就会变得不平凡。现在我们站在那曲的任何一点,都能望见5台风机在或强劲或缓慢地转动着。正如于鹏所说:“建设这5台风机最为重要的贡献不是说能完成多大的发电量,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它最大的意义就是我们在高原建设风机上拥有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用钱是买不来的,就是你花钱再建风机,我们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前面。”

经过这几年的运转,应该说,在高原上建设风电机经过了一场从设计、运输、安装、调试、远转、保养的一个完整的轮回。张晞和西藏龙源公司也从最初的地热发电、光伏发电再到风力发电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高原新能源开发、发展上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留下了辉煌成绩。但这一切对张晞来说,仅仅是个开始。因为,高原风电有着广阔的前景,而龙源西藏公司又是高原风电开发上的一面旗帜,要建设覆盖青藏高原的风电机,要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的重任担在肩上的张晞,正在整装待发……

责任编辑:邵星

猜你喜欢
龙源扎西西藏
当增扎西的诗
都是西藏的“错”
山东鑫龙源能源有限公司
卡尔巴·扎西次仁采访录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扎西的菜园子
期刊合作上网声明
龙源电力明年风电装机量有望全球第一 成最大风电运营商
见与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