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斐斐
“神入”是指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中去观察,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思想等,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探究活动。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意识、提升研究能力等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利用扑克导入,巧设课堂悬念
在讲法兰克王国时,我先出示扑克牌中的“红桃K”,并提出问题:“‘红桃K的历史原型是谁?”从而引出“欧洲之父”查理大帝。接着,出示对查理大帝的一段描述——“他穿着法兰克人的裤子,却给自己加上罗马皇帝的头衔……他虔诚地信仰基督教,却随意休弃妻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回到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想象当时的政治环境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查理大帝看似矛盾的行为?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走进了一千多年前的法兰克王国。
2.模拟历史情境,激发课堂活力
模拟历史情境是中学历史“神入”教学的一种典型方式。它通过虚拟的场景及人物表演,营造一种与历史情境相似的状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想象力,从而体验历史的真实情感。
例如,在教“封君封臣制度特点”时,我让学生模拟西欧中世纪“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仪式”,并让其他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思考如下问题:联系封君与封臣之间的纽带是什么?封君与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怎样体现的?如何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学生通过观看“仪式”,很快就找到了答案,特别是对第三个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受封仪式时封臣宣誓效忠的是分给封臣土地的人,对其他人包括国王一概没有义务效忠。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学环节紧凑流畅,大大激活了历史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创设问题,增强历史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发现、探究、生成,解决问题。
如课堂导入环节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查理大帝看似矛盾的行为?这个问题单靠学生的知识储备无法解决,需要教师为学生搭设台阶,帮助其构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发现了法兰克国王与基督教会的密切联系。然后,教师出示查理大帝颁布的《教育通令》的内容,并在此处层层设问:为什么不依靠王国的力量来兴办学校?“拉丁语”“七艺”是哪个文明的产物?可让学生两两对话,一问一答,教师则及时配上“旁白”,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法兰克文明的另外两种文化基因——古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至此,学生终于破译了查理大帝行为矛盾的原因。
一系列環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启发之下慢慢展开,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现象到本质,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大大增强,认知深度也得到极大拓展。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