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儿时,曾立下志向当一名教师?
4年前在江苏南京举办的一次“儿童梦想教育调研分享会”上,在所有梦想职业中,教师获得了最高票。
20年前的小学课堂上,统计梦想当教师的人数时,就连班上最调皮的孩子都高高举起了手。尽管这份梦想可能最终并未成真,但人民教师这份职业的光辉与伟大,却是孩提记忆中,对于职业最初始的认知。
40年前的时代转折点上,处于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教师职业,又当是如何?
站在今天,回顾1978年以来的教育史,被标记出的人与事在无声之文字、有声之影像中跃出,见证了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逐步提高,教师素养进一步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在40年的教育改革中,经由历史洗练的教师职业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由至暗到光辉,呵护教师职业复苏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曾经教师这一职业也经历过至暗时刻。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之初,教师群体的地位在低谷盘桓,得不到社会的重视,1982年突发的“打教师”事件更是暴露出了这一社会问题。
当年4月26日,北京怀柔县(现为怀柔区)3名女教师被几名村民辱骂并围攻殴打。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思考。
“教师工作到底是不是高尚的职业?”“教师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谈何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小学教师对四化建设的意义何在?”一连串的追问叩开了尊师重教政策的大门。
在亲历者后来的回忆中,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对尊师重教的呼声愈发强烈。邓小平同志在看到报道后也指示办公室人员转告北京市委,抓紧处理这一事件。这一指示在当时没有被公开报道,但被传达给了所有有关单位。
随着打人者被抓捕,属于3名女教师的正义得到了伸张,但属于全体教师的正义还在路上。受到打教师事件的触动,教师群体开始更多关注自身的权益。但全面提升教师地位是一个何其复杂的长期问题。设立一个专属于教师的节日,成为不少教师的希望。
已故教育工会原主席方明先生早在1981年就开始积极呼吁恢复教师节;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师田家骅也曾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提出建立和确定“教师节”的建议;1983年,尊师节的倡议在一些大学校园里兴起,尊师重教促进会、发传单、将建议表达给团中央领导及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84年12月,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拨通了《北京晚报》记者的电话,表达了希望将每年9月设为“尊师重教月”的建议。
而这些呼声也很快得到了回应,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了《致全国教师的信》。“祖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每一项成就,都渗透着你们的辛勤劳动……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教师工作应该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和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话语在教师们的胸腔、脑海发出轰鸣,振奋起教师群体的精神。
这次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教师为自己争取权益的第一场改革。北京师范大学4名学生在庆祝大会上打出“教师万岁”的标语,亦成为全社会的心声。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同时,国家决定制定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这意味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得到法律认可。
1992年,《特级教师评选规定》出台,鼓励广大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直至今日,我国教师还在沿用这一法律来规范和保障自身权益。
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法律的完善紧随其后,教师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得到保障,教师职业逐步走向光辉时刻。迈过世纪之交,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从量变到质变,助力教师队伍素质跃升
2014年教师节,是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同济小学教师付胜利职业生涯最难忘的教师节。这段记忆,被她小心翼翼地珍藏在脑海深处。
教师节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当时,作为“国培计划”的学员,付胜利和其他49名来自贵州省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正在北师大教九楼内分组讨论。“讨论的是西部地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付胜利记忆犹新。
她还记得在座谈会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国培计划”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期许。总书记说,“国培计划”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发展为宗旨,为中西部农村教师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专业发展平台,为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样的大好事,也落在了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城北实验学校校长何学强的头上。他也是“国培计划”的受益者之一。正在参加由贵州省教育厅委托北师大进行的小学名校长培训班的他,在研修培训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些夸张。其实应该说,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就能成就一所好学校。”在参加校长研修的过程中,他深刻明白,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有赖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但教师素质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回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历程,量的问题逐渐解决的同时,质的问题却尤为突出。这一点在早期的法律法规中也可窥见端倪。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已经由社会结构的边缘走入中心,教师的地位也得到了根本的提高。也正因为尊师重教在社会達成了共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当时,经过几年的恢复,教师数量已基本满足需要,这时培养目标转向了对教师质量的要求。如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提出实施业务教育的关键是“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结构合理并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可见,当时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2003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这在教师专业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条例,是对教师文化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的规定,也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它的颁布拓宽了非师范毕业生中的优秀青年进入教育领域的渠道,也从整体上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质量。
事实上,正如付胜利所说,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教育质量问题一直难以攻克。于是,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特岗教师”应运而生。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给教师队伍进一步引入活水,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即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首先会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2年。这项政策不仅加强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也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水平。
在扩充增量的同时,盘活存量亦不可少。2010年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也正是在这一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国培计划”,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26亿元,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推动开展全国大规模教师培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
3年后,中央财政又投入16.5亿元,进一步扩大实施“国培计划”。力度之大,投入之巨,均属罕见,也体现出大国重教的坚定决心。
从1978年的800多万人发展到如今的1 500多万人,各级各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高教领域的“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引进计划、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以及对特教、学前教师的政策倾斜,使得我国教师结构不断优化;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及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4%、99.76%、97.91%、98.78%以上,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实现了质的飞跃。
由物质及精神,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教师,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但同样也是一份谋生的职业。回顾改革开放40年尊师重教举措,始终不能避开的两个词是福利待遇与机制激活。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乡村教师而言。收入低、待遇差、发展空间小,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呼声,催生出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诞生。
2015年4月1日,由习近平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指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计划提出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让全国330万名乡村教师看到了春天。
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展“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106万份沉甸甸的荣誉证书,被一一送到了在乡村从教30年的教师手中。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山区梁山小学教师兰晓霏是一名90后,她真切地感受到了正发生在乡村教师身上的令人雀跃的变化。“剛上班时,工资只有1 800元左右。近年来增加了补贴,今年已经能够拿到3 500元左右。我心里更加稳定,更加感受到国家对我们在山区教学的年轻教师的肯定。”随着待遇的不断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在增强。
精神奖励抚慰了乡村老教师的心,而对乡村教师的补贴,也实实在在暖到了正坚守在乡村的教师们的心。
在提升教师社会福利待遇的同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徐徐拉开。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小学教师也可评“教授”,解决了教师职位晋升的老大难问题。
改革仍在继续,活力亟待迸发。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第一次专门出台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也给我国1 500多万名教师送上了大红包。
《意见》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学校差异,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磅举措。从乡村教师到民办学校教师,再到高等学校教师,让不同的教师群体都能燃起希望。“确保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等举措,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的同时,也为我国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进程积蓄了人才红利。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2009年以来,每年教师节均会大力宣传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隆重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惯例的背后,亦是对师道的尊重。
“尊师重教是国家之所望,人心之所向,时代之所唤,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道有尊严,教育才有底气,国家才有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寄语掷地有声。
30多个春秋轮转,1985年庆祝首个教师节的教师们,多数已经退休。1985年的他们,或许很难想象一场对教师地位和权益的诉求,如今已成为一个国家教育战略的行动逻辑。
如果记忆没有褪色,他们或许还记得,在第一个教师节过后,曾有一部电视剧家喻户晓,虽然只有两集,但却给了教师最为形象的定义:“托着太阳升起的人。”如今,这群托起太阳的灵魂工程师,自己也成了太阳,并如同太阳一般,光辉耀眼。
今天,当关于职业梦想的话题再次被抛出,可以想见,教师职业将会成为更多孩子内心的选择。诚然,尊师重教已成大国之风。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李萍 齐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