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手的触觉仍是他们接触生活、积累经验的重要方式。玩黏土过程中的抓、揉、捏、搓、压、印等技能的运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幼儿触觉上的欲望。并且,玩黏土是幼儿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转变成具体成果的过程,是幼儿“一百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超轻粘土是一种无毒、无味、无刺激性的新型环保工艺材料,具有柔软不粘手、易定型、可塑性强、可反复使用等特点,适合手部肌肉发展尚未成熟的小班幼儿操作。我班教师在美工区投放多色超轻黏土,以探索适宜小班幼儿进行黏土活动的支持策略。
一、黏土特性感知策略——玩转色彩,触中生趣
超轻黏土色彩艳丽,极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因此我们从玩色入手,让幼儿在玩中感知黏土的特性,生发对玩黏土的兴趣。
1. 视觉吸引,营造自由探索空间
我班将多彩的超轻黏土分色摆放在美工区显眼的位置,以色彩冲击幼儿的视觉。幼儿天生好奇,看到美工区摆放着色彩艳丽的超轻黏土,便自然而然地对此产生兴趣,忍不住用手去触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倡导“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前期,我们给予幼儿探索超轻黏土的自由空间,他们在手中肆意揉捏黏土,将黏土拉成长条、揪成小颗粒、混合多色黏土……在自由探索中感知黏土的可塑性。此外,我们在美工区还投放了多种装饰性的材料,有的幼儿在揉捏黏土过程中,喜欢将纽扣、吸管、瓶盖等材料与黏土糅合在一起。虽然在此过程中,幼儿是出于对材料的好奇,单纯享受摆弄材料的乐趣,呈现的作品并不成形,但在探索中,他们感知到黏土的包容性。
2. 平面装饰,初建塑形的信心
小班幼儿的塑造技能尚处于启蒙阶段,在前期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单纯享受黏土的特质,并不在意作品的呈现形式,久而久之难免会对此失去兴趣。接下来,我们在美工区提供新的操作材料,如各类瓶子、纸盘、纸杯以及有关花朵的简笔画等半成品,引导幼儿用黏土对半成品进行平面装饰。如我们鼓励幼儿选用自己喜欢颜色的黏土在画有花的简笔画上进行平面涂抹,感受黏土的高度延展性以及色彩丰富性。完成黏土的涂抹后,由于幼儿前期获得黏土能包容其他材质的经验,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又选取纽扣、干花、吸管、橘子皮等素材进一步装饰“花儿”。此时,幼儿用黏土对半成品进行加工,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具有一定美感,操作完成后他们脸上会露出欣喜和满足的表情。
二、基本技能练习策略——借助游戏,玩中促技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创造与发展。”因此,我借助游戏,让幼儿在玩中愉悦地练习黏土手工的基本技巧。
1. 手指游戏,巧记要领
手指游戏往往伴随朗朗上口的儿歌或音乐,幼儿可以边念边玩。生动有趣的手指游戏能给幼儿带来语言认知的发展、思维想象的萌芽以及愉快的情感体验,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故我将黏土活动中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手指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技能要领。如我和幼儿一起玩“包饺子”的手指游戏“揉揉揉面团,压压压成饼,包包包肉馅,捏捏捏月牙,煮煮煮饺子,煮好饺子一口吃掉!嗷呜”。幼儿在熟练手指游戏后,在玩黏土时便主动想到用黏土做“饺子”,一边揉黏土一边念儿歌。此过程中幼儿主动投入,眼、手、脑协调配合,动作愈加灵活。
2. 角色游戲,扩展技能
角色游戏是幼儿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美工区中,我与幼儿一起用黏土制作“食物”并进行角色游戏。如当我用黏土做出“棒棒糖”或“汉堡”时,我会故作欣喜地引来幼儿的注意,他们纷纷向我购买“食物”,并对我做出来的作品产生兴趣。于是,我再一次制作,幼儿在观察我的操作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新的技巧。接着,我们进行角色互换,我扮演顾客,幼儿扮演店员,我会常去购买他们的“食物”,激发他们的制作欲望。幼儿们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致勃勃地用黏土制作更多的“食物”,在制作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搓长、压印、缠绕、叠加组合等技能。
三、创作潜能激发策略——链接经验,做中求新
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和创造的源泉。在第三阶段我试图将黏土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链接,启迪幼儿在玩黏土过程中创作求新。
1. 留心自然,创意作画
大自然是活教材,我们经常带幼儿在户外嬉戏,接触自然,引导幼儿观察自然中万物的生长,感受季节更替,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所看所感所想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由此,我萌发出新的想法——尝试引导幼儿用黏土创意作画,描绘出他们眼中的自然景色。如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世界又变成生机盎然的绿色天地,我鼓励幼儿与同伴用黏土合作创作“美丽的春天”。孩子们在创作中,有的将黏土搓成长条做树干,有的将黏土压扁做树叶,有的将黏土搓圆做青草地,有的说“大树会长果子”便将黏土搓圆给大树添“果子”,有的说“春天还有太阳”,便又添加了笑盈盈的“太阳公公”……孩子们和谐合作,积极投入创作中。
2. 关注生活,艺术创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指南》提出教育建议“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于是,我根据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与他们共同确定了活动“好玩的面人”,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捏面人需要捏哪些部位”“面人的脸上有什么”“你希望你捏的面人在干什么?有什么本领呢”。在活动中,我们充分相信小班幼儿的创作能力,不追求结果,不做过多干预,在他们有需要时给予个别帮助,鼓励孩子们享受创作的过程,结果他们所呈现的作品让我们惊喜不已——“我的小人在跳舞,他的手臂可长了”“我的小人是孙悟空,在腾云驾雾”“我捏的是蝙蝠侠,有非常大的翅膀”……孩子们将他们的生活经验加以想象、加工,通过双手将其智慧用黏土作品展现出来。虽然,也有幼儿捏的“不完美”,说不出自己捏的是什么,但我们对于他的艺术表现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四、操作热情延续策略——巧用作品,延续热情
《指南》提出“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对于幼儿的黏土作品,我们也加以巧用,让幼儿在欣赏作品中获得愉悦感、自信心,延续其创作的热情。
1. 与娃娃家联动
我们鼓励幼儿扮演快递员或送餐员,将自己在美工区制作的“汤圆”“饺子”“汉堡”“棒棒糖”等多种食物送到娃娃家,供娃娃家的幼儿使用。我们也鼓励娃娃家的幼儿扮演顾客去美工区“购买”所需要的“食物”,将美工区与娃娃家联动起来,一方面发挥幼儿黏土作品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促进了幼儿的角色扮演能力及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2. 给自然角添彩
我们将幼儿捏的面人投放于自然角,让面人在花草丛间或站立赏花,或伫立在枝干上休息,或嬉戏玩闹,打造自然微景观,生动的面人给自然角增添了童趣。幼儿们爱去自然角欣赏,和同伴交流想象着自己的面人在花丛间干什么,也爱模仿教师,自主将制作好的面人放入班级自然角。
3. 丰富个人展示台
每个幼儿在班级有专属自己的个人展示台,幼儿可以把自己拼建的手工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进行展示。随着班级玩黏土热潮的兴起,好多幼儿的展示台上多了自己的黏土作品,原来这是幼儿主动将自己做好的黏土作品放到自己展示台上的,常常引来同伴们的围观欣赏,创作者自豪的表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