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
摘要:我国医院公益性的特征使得医疗服务价格长期都低于其实际价值,难以补偿医院经营成本,提高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是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医疗行业状况、医院收入结构分析等,探讨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对医院的补偿办法,并详细分析了医疗服务价格影响因素及其动态调整机制,为推进医疗行业综合改革进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疗服务价格;影响因素;药品加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随之而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却日益凸显。
1医疗行业现状分析
1.1医疗机构补偿渠道
在我国,公立医院是医疗体系的“主力军”,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低价政策并主要由财政补贴收支差额。但随着医院经营规模和自主权的逐步扩大,财政补助已不能满足医院的发展需要,为缓解财政压力,政府于1954年出台药品加成政策,即各级医疗机构以购进药品的实际价格为基础,加价15%作为销售价格出售给患者。自此,公立医院建立了医疗服务收费、药品收入和财政补助三种稳定的补偿渠道来维持运营及长期发展。三种补偿渠道中,医疗服务收费价格由政府统一定价,和财政补助一样都是公立医院医院不可控收入,因此药品收入逐渐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
1.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
2009年政府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即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机制,解决“以药养医”等问题。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将县级医院作为“取消药品加成”的试点,补偿渠道由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三种改变为医疗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种渠道。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维护公益性特点,构建合理、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制度,逐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办法
现如今医疗设备、耗材和人力等成本都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基建费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等使得医院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困局,因此如何有效的破除“以药养医”乱象就需要配合相应的补偿机制来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后的差额,进而提高从医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加大财政补助
取消药品加成后,政府应加大医疗投入支出,维护医院公益性目标,建立和完善分级分类补助,定向拨款制度。如对省、市、县级公立医院实行分级补助,遏制医疗资源和资金过度集中问题;对综合性医院和中医医院实行分类补助,扶持中医事业发展等举措。同时改革以往的以医疗机构为单位的拨款制度为定向拨款制度,即根据医院承担的科研、基建等项目进行单向补助。
2.2健全医疗保障服务体系
医保机构是医疗服务的第三方支付者,我国应加快推进公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通过优化设计不断增强其可持续性和运行高效性,发挥其筹资作用和规范作用,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付费方式是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环节,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总额付费等方式。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发挥医保对医疗行为控制和监督管理的作用。
2.3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我国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主导统一定价,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定价机构难以及时的、合理的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特点,导致医护人员体现其技术和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明显偏低,各地区、各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差额也不够显著,加之医用耗材价格逐年上涨,医疗设备成本大大提高,使得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收入长期以来都是收不抵支的。
因此,取消药品加成后,解决医院亏损状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即减轻了财政资金压力,又能极大的提高医护人员积极性,从而提升诊疗质量,如此良性循环,逐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由此可见,通过医疗、医药、医保、政府共同配合,推进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改革将成为当下医疗行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3医疗服务价格影响因素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主导定价以维护其公益性的特征,而支出则遵循的是市场定价。如果单纯的从病人角度出发来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医院成本必然得不到补偿。因此,我们有必要具体分析医疗服务价格的各种影响因素,在确保公益性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真正体现出价值的内涵。
3.1医疗服务价格的有形影响因素
医疗服务价格的有形影响因素包括物质消耗、人力消耗和管理成本。物质消耗主要包括卫生材料消耗、固定资产摊销等;人力消耗即人员工资、福利等支出;管理成本为水电消耗、其他管理费用分摊等。
3.2医疗服务价格的无形影响因素
医疗服务价格还受到技术难度、实施风险、医院及医生等级、地区经济差异、通胀等外在的无形因素影响。
对于能体现医疗技术和医护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我们要根据其技术难度、实施风险综合考虑定价。如手术费项目的定价,若单纯从有形影响因素考虑,则不能充分反映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再如骨关节复位项目,医生可能不需要多少物资消耗就可以在几分钟内接上脱臼的骨关节,若不考虑技术、风险等因素,则该项目很可能定价不合理。
我国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同时医疗服务价格在各级医院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使得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在同一家医院里,有名气的医生总是一号难求,老百姓叫苦不迭,而资质浅的医生往往还在为科室任务发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医疗服务价格分级定价的不完善。有名气的医生仅仅只多几块钱的挂号诊疗费而己,但病人却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这必然导致看病难的问题。因此,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还应充分考虑医院和医生等级因素问题。
区域经济差异同样能决定医疗服务价格的高低,发达地区人民的工资收入、物价水平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都有所不同,因此应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差异,比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相同等级医院的同一医疗项目,就应该区别对待,对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应适当调低,发达地区则适当调增收费标准,避免“一刀切”的定价方案。
总的来说,医疗服务价格要呈现一种动态的调整过程,在满足医院公益性特征的前提下,合理提高医护人员体现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在财政、醫保机构和病患都能承受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价格浮动,动态的监督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医疗服务定价及调整机制,推进我国医疗行业综合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