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钟美
一本刊物的成长,必定是倾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晚晴》创刊30年,这本刊物的“领头人”换了几茬,但无论换成谁,不变的是对老年事业的关注以及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尊敬。
今年是《晚晴》杂志创刊30周年。30年来,刊物在党的思想指引下,一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路不断探索创新,越办越有生气,越办越贴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生活需求,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实在可喜可贺。
我是在30年前55岁时由《贵州日报》调到《晚晴》担任主编工作的,今年85岁。老年人都有怀旧情绪,我也是这样。在大家欢庆《晚晴》杂志创刊30周年的时刻,我就不免要深深地沉浸到回忆之中,回忆起当年在《晚晴》工作时的勤奋、执著、幸福、温馨的难忘岁月。是的,想起了当年的很多人很多事。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哪些人呢?首先,我想起了已逝的三位《晚晴》雜志创办人:申云浦、李庭桂和李冀峰。云浦同志曾任省委副书记,庭桂同志曾任常务副省长,冀峰同志曾任省委组织部长,上世纪80年代初三位老同志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成了贵州省老年事业最早的开拓者、领导者。云浦同志创办了贵州老年大学并任首任校长,冀峰同志任贵州老年大学党委书记,庭桂同志任省老龄委主任、贵州老年大学名誉校长。三位老同志深知舆论工作在发展老年事业中的重要性,《晚晴》杂志也就是这样在他们的倡议下办起来。此时此刻我当然更会想起到杂志社工作后和他们交往的许多细节,比如云浦同志首次约我谈话,给我上的第一课是“当好一个单位领导应有的胸怀和智慧”;冀峰同志给我上的第一课是“为老年人工作,第一要讲奉献”;庭桂同志给我上的第一课是“只要工作就会遇到困难,工作就是克服困难”。记得有一年《晚晴》经费困难(一年的办刊经费只有三万),我说刊物办不下去了。庭桂同志闻言立刻严肃地板着脸说:“再困难也要办下去,这对广大老年人可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庭桂同志很难板一次面孔,他是一个很温情的革命老同志,他继云浦同志担任《晚晴》杂志编委会主任后,常三天两头到我的办公室和我聊天,通过聊天在不知不觉中指导我办刊。和庭桂同志聊天真是如沐春风,十分惬意。
《晚晴》杂志是我国办得较早的老年期刊中的一个。《晚晴》能坚持办下来,并且越办越好,最重要的还是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关怀。1997年《晚晴》创刊10周年时曾举行过一次隆重的座谈会,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王思齐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晚晴》创刊1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充分肯定《晚晴》的办刊宗旨和取得的成绩,他说:“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我省老年事业的发展,重视办好老年报刊。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重视和关心老年事业的发展,支持办好老年报刊。”省委书记和省长虽未出席此次座谈会,但都给《晚晴》题词祝贺,省委书记的题词是“夕阳无限好——为《晚晴》杂志创刊十周年题”,省长的题词是“人间重晚晴——祝《晚晴》创刊十周年”。省委书记、省长对《晚晴》题词,说明他们对老年报刊很重视,是对《晚晴》办刊的肯定,也是他们对全省老年人的亲切问候和浓情关怀。
刊物的历史,总是编者、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历史。回顾《晚晴》30年走过的五彩路,我们一定会想到许多热爱《晚晴》、支持《晚晴》、为《晚晴》增添亮色的作者和读者。十多年前我在《晚晴》工作时,很爱和作者读者交朋友,是他们经常为《晚晴》提供优质稿件,是他们经常给《晚晴》建言,帮助我们改进、提高刊物质量。当年的那些作者读者朋友,现今有不少都已仙逝,但我不时总会想着他们,想起他们对《晚晴》的贡献,想起他们和我们编辑的珍贵友情。
办刊,既要继承过去一些好的思路、好的做法、好的传统,更要不断探索创新。特别是在今天,我们一定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办好刊物,不断进取,走向未来,走向辉煌。(作者曾任《晚晴》总编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