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风险管理实践思考

2018-01-15 20:30孟祥丽乔丽惠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23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肌梗死护理

孟祥丽+乔丽惠

摘 要:心肌梗死在老年人中极易好发,由于其机体情况较差、心血管功能低下,导致其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远高于中青年人群。心肌梗死在发病时,会导致患者胸骨后部严重疼痛,患者出现濒死感,若未及时控制相关症状,继而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症状,直至患者死亡。本文就现阶段心肌梗死患者所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阐述,结合护理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实施的具体效果。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3-0182-02

在各类疾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质量永远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指标。而在护理质量的评判中,护理风险管理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的高低,风险管理是将护理临床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预防、处理,并且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如此才能保证护理质量的达标。而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生活饮食等习惯的改变,导致心肌梗死的患病人数直线上升。而在心肌梗死的临床管理中,由于患者多于老年人居多,并且其病程进展较快,变化较多,所以在对其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就较多。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对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所存在的护理风險,探讨如何有效的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质量。

1 背景与意义

1.1 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分析

心肌梗死疾病,属于临床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一旦罹患该疾病,如果未接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有着极高的死亡率。导致患者出现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患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供血的血管出现狭窄,之后该处的血管出现了破裂情况,大量的血小板在此处聚集,造成该处的血栓情况,进一步加速了血管管腔的狭窄,供血严重不足,最终导致心肌出现血液不足的坏死情况。此外患者自身情绪激动、便秘、外界刺激等情况,也会导致患者罹患该疾病。因此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并且在治疗的时候,给予其护理干预,以此促进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实现。

1.2 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

(1)入院护理:患者入院后,要为其营造一个通风良好的病房环境,并且及时对其身体的各项指标数据、连接设备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使得医生可以准确把握患者的心律、血压、心电等多项指标,指导患者多饮水,避免便秘发生。(2)镇静止痛护理:患者常会感到身体的疼痛,护理人员可以与患者多进行沟通,分散其注意力,降低痛感;同时针对痛感强烈的患者可给予镇静药物,避免患者由于疼痛引起情绪不佳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问题。(3)血容量的护理:及时的给予患者补液,对血容量进行平衡处理,促进患处血液的正常循环。同时在发病阶段,如果患者的心电图结果显示为:急性ST段的升高情况,可以给予患者血液的再灌注处理,以此为此处提供血液支持,促进管腔血液尽快恢复供血的正常。(4)药物护理:如果患者疾病确诊且无其他的并发症,可以及时给予他汀类药物干预。在急救处理完毕后,可以每天服用β阻滞剂以及阿司匹林药物对该疾病进行控制。如果患者的身体不适用于阻滞剂,可以服用地尔硫卓药物。针对心律失常的症状表现,护理人员可以给予患者利多卡因、阿托品药物处理。(5)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进行及时的了解并给予情绪的疏导,对患者与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得患者和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与治疗干预。(6)出院指导护理: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出院后的各项注意事项,让患者家属监督患者的服药情况,多食用低盐、低脂的食物。且还需要多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1]。

1.3 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护理风险的相关原因的分析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心前区疼痛、恐惧、濒死感等,这会导致患者出现其他相关器官的病变,包括高血压、高血糖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且,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情况,导致其在治疗期间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患者末梢血运循环较差,容易发生压疮。在局部,由于出血、瘀斑的形成,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也在增高。由于部分患者长期卧床不适,所以在自行下床活动时极易发生心肌再梗死,这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在护理人员方面,由于现阶段人们的健康意识以及维权意识越来越高,所以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完全遵循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工作,传统的护理模式对于护理风险的管理重视度不够,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在护理操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也在增多。护理人员一旦不能严格按照要求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病情观察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时,就极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年轻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极易与患者发生摩擦,出现语言沟通问题、阐述问题等相关问题,总的来说是其沟通技巧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进行工作,从而失去患者的信任感[3]。

2 护理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2.1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由科室护士长直接领导并担任小组组长,组员包括科室N3以上护理人员,每周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评估会议,将本周内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并吸取经验,进行整改。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心理社会评估结果、健康教育、患者个人生理情况评估、高危因素评估等。根据评估结果指定一系列符合要求的应急预案,每周由护士长组织进行学习,并进行考试,从而提高小组人员的风险管理,保证小组成员具有合格的护理风险管理水平。

2.2 提高管理意识

按照小组制定的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定期在科室内组织学习,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另外还需针对我科室中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研究,了解事件发生范围,风险事件处理规范、流程等。重点是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培训,从而使得护理人员不再惧怕风险事件的发生,而能够正确的认识风险的存在。在发生风险事件后,能够及时针对做到亡羊补牢,而不是互相推卸责任。另外,还可选取特殊病例进行讲课,根据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从而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对于工作年限较短的护士,应鼓励其参加各类专业培训以及比赛,从而提高自身的护理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避免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发生护理风险事件[3]。

2.3 加强优质护理

在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是基本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是护理服务的宗旨,所以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应加强与患者以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变化,从而防微杜渐,防止患者负面情绪的产生。并且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将患者的嘱咐放在心上,加强优质护理服务,使其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及时建立科室护理风险预告制度,并且经过患者同意后再实施,从而使护患双方能够共同进行风险事件的预防,还能提高护患关系。最后,护理工作的各项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落实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基础操作的掌握,风险因素的预防。保证在日常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护理风险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4]。

3 护理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效果

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细节之处,在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处置、治疗等相关环节时,如不认真按照规范进行,即使是十分简单的项目,也会具有一定风险。所以在科室实施风险管理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意味深长。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降低科室的投诉率以及事件率。由于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使得我科室心肌梗死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迅速降低,而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就此来说,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明显帮助护理质量的提升,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科室整体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余霞,刘一卓,彭淑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实施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2):3478-3479.

[2]马静波.心肌梗死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22):127-128.

[3]黄淑娟.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35):3257-3257.

[4]曾小芳,李庐,黄文正,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校医,2014,(6):449,453.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心肌梗死护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