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韬
摘 要:随着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热潮,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来中药叶下珠及其相关药理活性文献,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氧化及应用等方面来阐明叶下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从而探讨叶下珠的开发应用前景,以期对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药;叶下珠;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3-0176-02
中药叶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干燥全草,别名阴阳草、珍珠草、夜合草和油柑草,一年生草本,全草入药[1]。多生长于温暖湿润、土壤疏松的地域,分布于亚洲国家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的云南、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均有分布[2]。干燥全草作为其药用部位,具有消炎止泻、解毒消肿、护肝明目、利水利尿、催乳通经等功效,主治尿路感染、腹泻下痢、肝炎肾炎、小儿疳积等症[3]。
印度学者Thyagarajan SP等人[4]于1988年首次公开提出叶下珠可以对抗乙肝病毒(HBV),可使59%的乙肝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为阴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叶下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分离鉴定了黄酮、三萜、甾体、香豆素、木脂素、酚酸、有机酸等多种类型,且药理活性广泛,如抗病毒、抗癌、抗菌、抗氧化、抑制酪氨酸酶等[5-6]。本文着重介绍叶下珠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的依据。
1 抗病毒
1.1 抗乙肝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的常见病,其中西方国家以丙型肝炎(HCV)最多,我国主要流行的是乙型肝炎(HBV)[7]。HBV在急性感染后有80%以上会转为慢性,其中20%的慢性肝炎患者若持续感染可能会转化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8]。吴莹等[9]将叶下珠全草粉碎过过筛后用50%乙醇、60℃提取3次(每次2h),过滤浓缩后制得流浸膏,配成0.5、0.25、0.125g/mL的药液备用;对体重为18~20g的30只C57b/6小鼠进行造模和分组后给药,从而测定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e抗原的含量(HBeAg)、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HBV-DNA)及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叶下珠提取物显著抑制了急性HBV感染模型小鼠的HBV复制与表达,具有直接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1.2 抗新城疫病毒
新城疫病毒(NDV)可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为特点的传染病——新城疫,是中国养禽业危害最大、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禽病之一;魏体鳗等[10]按常规培养法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后,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分别接种适合浓度的叶下珠萃取物。最终表明,叶下珠醇提物E-PE组和E-BU组能显著抑制NDV病毒病变及其在鸡胚内的增殖,并且对NDV的免疫保护效果较好。
1.3 抗巨细胞病毒
王向阳等[11]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AD169)进行常规培养后,将5个浓度(10、20、40、80、160mg/ L)的叶下珠水溶液浸出物作用于HCMV-AD169,测定药物对病毒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大于10mg/L浓度的苦味叶下珠水溶液浸出物表现出较强的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作用,与病毒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研究表明,叶下珠单体溶液能有效抑制人巨细胞病毒(HCMV-AD169)在细胞内的繁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主要化学成分没食子酸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2 抗癌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而HBx基因则是HBV复制和扩散必不可少的基因,在乙肝的慢性化和肝癌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2];且很多研究表明,由HBV感染导致的肝癌中,HBx基因与miRNA的异常表达关系密切,提示miRNA的功能失调与HBx间接导致肝癌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3]。贺劲松等[14]通过体外培养阴性HBx的HepG2-CAT肝癌细胞和正常表达HBx的HepG2-HBx肝癌细胞,采用RT-PCR的方法来检测miR-21和miR-145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叶下珠抗肝癌的作用机制与抑制HBx进而下调miR-21和上调miR-145表达,或直接上调miR-145的表达有关。
3 抗菌
戴卫波等[15]分别培养试验标准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24h后,进行稀释液后用浊度仪校正至0.5麦氏标准液,然后测定叶下珠甲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和抑菌率,结果表明,供试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的体外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且抑菌率分别为82.08%和59.36%。实验结果表明,叶下珠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产BLs金黄色葡萄球菌、产BLs表皮葡萄球菌、产BLs肠球菌、产ESBLs阴性大肠杆菌、产ESBLs阴性绿脓杆菌、产ESBLs阴性肺炎克雷伯杆菌六种细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
4 抗氧化
陳良华等[16]用乙醇对叶下珠提取后,采用溶剂极性递增分离法制得叶下珠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共5部分提取物,用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后配制成不同浓度的供试样品,根据叶下珠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抑制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效果,实验者采用DPPH法测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较强的清楚DPPH自由基的能力。
5 结语
目前,叶下珠的诸多化学成分及和理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越来越多叶下珠复方制剂正在进一步开发当中,有些剂型已用于临床。其中叶下珠抗乙肝病毒和保肝护肝的作用近些年来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在其他药理活性及分子生物学中的研究甚少。因此,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对叶下珠药理活性的研究,为叶下珠的开发利用提供更为广泛的科学依据。endprint
参考文献
[1]邓志勇.纤维素酶法提取叶下珠总生物碱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3,(3):159-161.
[2]程艳刚,裴妙荣,孔祥鹏,等.叶下珠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238-242.
[3]范适.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及不同部位叶下珠药材柯里拉京含量的比较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8-102.
[4]Thyagarajan SP, Subramanina S, Thirunalasundari T, et al. Effect of Phyllanthus amarus on chronic carriers of hepatitis B virus[J].Lancet, 1988,(8614):764-766.
[5]吳玲芳,林琛,崔雅萍,等.基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叶下珠多酚部位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1):2285-2289.
[6]刘雯,李峰,张美玲,等.叶下珠抗病毒抗癌等药用活性和质量标准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9):120-122.
[7]刘国涛,朱玉翠,张涛,等.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15):1382-1388.
[8]罗嫚.清肝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7,(3):316-317.
[9]吴莹,雷宇,王媛媛,等.叶下珠提取物对急性乙型肝炎小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其抗原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12):51-54.
[10]魏体鳗,郁杰,余四九,等.叶下珠抗新城疫病毒活性成分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09,(18):8505-8506+8524.
[11]王向阳,刘志苏,姜合作,等.金丝桃素、叶下珠、茵陈体外抗巨细胞病毒效应的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315-319+394.
[12]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Ferlay J,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 CA Cancer J Clin. 2011,61(2): 69-90.
[13]Yi Lin Jane Tan, Wei Ning Chen. MicroRNA as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20(20):5973-5986.
[14]贺劲松,魏春山,童光东,等.叶下珠水提物对HBx致肝癌细胞miRNA-21和miRNA-145异常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5(6):352-355.
[15]戴卫波,吴凤荣,肖文娟,等.叶下珠甲醇提取物抗炎镇痛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4):978-981.
[16]陈良华,刘轩,明艳林,等.叶下珠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和抗氧化作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10-4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