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真讨论;课堂;学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1-0060-02
【作者简介】王萍,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高级教师。
当下,我们的课堂之上,讨论还往往只是一种制造热闹课堂气氛的形式,讨论的目的总的来说还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有些教师怕讨论占去“宝贵”的教学时间,不敢放手组织讨论,整整一节课都处在一种你问我答、一问一答的状态中。有些教师组织了讨论,但也是蜻蜓点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因此,在课堂中注重互动交往,让学生真讨论是提升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真正学习的有效途径。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师观念,实现学生真讨论,我想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相信学生的能力——提供充足时间
很多中学教师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认为身为人师一定要“传道授业解惑”,并且这个过程一定要由自己亲自完成。惟如此,才放心。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凑在一起,也捣鼓不出什么名堂,三个臭皮匠,总还是抵不过一个诸葛亮。与其瞎耽误工夫,还不如自己亲自讲授来得便捷、踏实。因此,在课堂上很多教师热衷于亲力亲为,宁可自己声嘶力竭地讲全讲透,也不愿意让学生讨论。即使安排了讨论这个环节,所给的时间也往往十分有限,多是做做样子。诚然,学生的思维是有局限,学生的思考也不可能一下子准确深刻,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可塑性的,是可以自主生长的,总是需要教师给予机会的。教师总是代替学生来思考,总是热情地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将学生引入既定的模式中去,长此以往,教师疲于讲授,学生安于坐等,学生的自主学习从何发生?我认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有时是五分钟十分钟,有时是二三十分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去总结,就像龙应台讲的那样,“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和机会,一次,两次,十次,学生一定会在讨论中获得成长的。
二、参与学生的讨论——转换课堂角色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讨论之中充当了“考官”和管理者的角色。提出一些理解课文的问题后,便踱着方步在行间巡视,大有一副“讨论,你们来;答案,我这有”的架势。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要么不做一点启发、点拨,听之任之,只等最后公布答案;要么对学生的意见指手画脚,导致学生不敢发表意见。更有甚者,就算你讨论得万紫千红,反正最后到我这里答案只有一种,学生的思考和争辩得不到应有的认同和尊重,久而久之,讨论变成了教师的“逗你玩”,直至把学生的热情消耗殆尽。真正的课堂讨论,教师的角色应是讨论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也是讨论的一分子,而不应高高在上、咄咄逼人;学生与教师享受平等的发表观点的权力,每一个合理正确的思考都应该得到尊重。作为促进者,教师应该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讨论气氛。作为引导者,教师应尽量给每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充分肯定其有创见的想法,对其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给予提示。
三、重视讨论的过程——着力于能力提高
在讨论过程中解决问题、寻求答案诚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这样看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鼓励、提示、引导、纠正就很重要了。有人说:教师是一名优秀的导演,学生则是舞台上的演员。好导演就应该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表演天赋,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而不是代替演员去表演。我认为,好的教师也应该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去积极、主动地体验、感受、思辨、领悟、发现和创造,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能力的提高是很难量化考核的。我们诚然可以用回答问题的正确度来评价一名学生,但每名学生的起点不一样,每名学生的提升梯度也不尽相同。一名不善表达的学生能在讨论中变得畅所欲言,这就是一种提高;一些思考不够全面的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讨论中不断补充丰富、臻善自己的答案,这也是一种提高。教师掌握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基础,观察他们在讨论中的变化和进步,并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才能不断激发每一名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教师要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和提升。
四、切忌为讨论而讨论——寻找有价值的问题
讨论是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只是有效手段之一,并非每节课必备。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又不会过于刁钻。过于简单的问题固然没有讨论的价值,但过于刁钻的解读也没有讨论的意义,将时间消耗在这些问题上,确实是对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比如,我在教授《拿来主义》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全文,读后问学生感想,学生齐呼不懂。于是,我根据文本的重难点,提出了几个讨论要求:注意鲁迅的善用反语的语言风格,试着读出词语背后的意味;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探究作者写“大宅子”的用意。随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要求他们尽量逐句解读文章。我给了学生近30分钟的时间去充分讨论。30分钟后,我问学生觉得读出名堂来了吗?大多数学生很兴奋地给了我肯定的回答。果然,在其后的授课过程中,课前预设的许多重点难点问题比较轻松地就获得了解答,且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适当点拨即可。那节课上,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在一种很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和学。
我认为,只有敢用讨论,善用讨论,适当解放教师,让學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大胆质疑,让课堂讨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的课堂才会真的生机盎然,充满生命活力,进而让学习真正发生。也只有如此,课堂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