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割不断的情缘

2018-01-15 11:26郭朝军
时代报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研修班文学小说

郭朝军

我与《奔流》的相识,应该是机巧缘合。

1982年,我在登封五中读高二,初冬的一日,同学的课桌抽屉里放了一本杂志,我好奇地问同学是什么书,他递给了我,让我看时不要被老师没收了。这就是《奔流》,16开大小、60多页的样子。里面有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上课期间我倒没有看,却利用课余时间将这本文学刊物通看了一遍。没想到的是,就这样我喜欢上了这本叫做《奔流》的杂志。

第二年,我征订了三份刊物,一份是《奔流》,一份是《解放军文艺》,订《解放军文艺》是因为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深深震撼了我,使我对军事题材有了偏爱。一份是《小说选刊》,里面选登的肯定是小说中的精华。对于一个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我订这几本杂志应该是有多么大的勇气,这些订杂志的费用,都是从我的饭菜里节省的。

从《奔流》里我汲取了文学的养分,我的写作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老师布置的作文,我往往是草稿都不拟,一气呵成,直接写在作文本上。每次语文考试,我的作文得分最高,也先后几次被语文任课老师叫到他的办公室里帮忙批改试卷。以后的几年里,先后写了几篇小文章刊登在了《洛阳日报》《郑州晚报》的副刊上,诗歌《古栈道上》发表在《郑州工人报》第一期上,也得到了作家、诗人、郑州市文化局文化科原科长李正品老师的赞赏,他说这首诗如果谱上曲成为歌曲,能唱出来最好。

我记得《奔流》曾发表过一篇小说《莲子河边的笑声》,没有想到的是该篇的作者梅淑贞竟是我的老乡,老家还相距不远。如今,我们是文学的挚友。她由于走上了文学之路,先后担任登封县文联副主席、登封市旅游局党委书记等职。还有郝焕斌,由于在《奔流》上发表了作品,一个农民家的孩子被有关领导慧眼识珠,安排在乡政府从事文字工作。正是《奔流》這本文学刊物搭建的平台,使他们改变了人生的命运,逐渐成为了登封文化事业的中坚力量。通过《奔流》,我知道了张一弓老师,他的《黑娃照相》《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流泪的红蜡烛》等文学作品深深地感染了我。那个时候我就在心里想:我什么时候也能在《奔流》上发表一篇作品。

文学刊物我买的不少,自己写出的文章也发表了不少。通过文学之路,我的人生命运也逐渐得到改变。从一个每日在井下舞镐弄锹的煤矿工人,到现在的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职位不同,阅历、见识也不同,写出的作品层次也有了质的飞跃。我的诗歌《麦穗黄时》也如愿刊登在《奔流》2016年7月号上。通过《奔流》,我结识了张可、柴静雯等编辑老师。我的散文《岳母的逃荒往事》又发表在了《奔流》2016年10月号上。2017年9月份,我的短篇小说《凤儿》又在奔流上发表,用《奔流》常务副主编郑旺盛老师的话说:《奔流》每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有七八千篇,每期刊登的也就七八十篇,你的作品能够接二连三刊登,证明你的作品写得“中”。我写的东西能在《奔流》上发表,不是我的水平有多高,只能说是得到了编辑老师们的认可。通过结识《奔流》,我又参加了第三期全国《奔流》作家研修班。通过田中禾、乔叶、李春雷等文学大家的授课,使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和写作技巧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参加研修班不久,我的小小说《要命的体检》发表在《河南科技报》文艺副刊上。随即被河南省作家协会吸收为协会会员。

新闻纸媒的订阅量急剧萎缩,文学刊物也度日如艰。怎样把《奔流》坚持办下去,怎样让《奔流》成为大众喜爱的纯文学刊物。做为《奔流》的忠实读者,我曾和张富领、郑旺盛、游磊等杂志社领导进行过交流,我提出文学应从年轻人抓起,让《奔流》走进校园;评选《奔流》优秀作品,提升《奔流》的知名品牌度。没有想到的是,我的想法和建议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同。现在,《奔流》已经迈着坚实的脚步走进了大学校园,首届奔流文学奖已经评出,并举行了颁奖典礼。

李白《将进酒》有诗云:“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想,《奔流》作为文学豫军的领路人,携裹着大河之南的文学浪花,一定会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史上,激撞出无愧于这个新时代的最强音。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修班文学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倾斜(小说)
天津市举办中小学校首席信息官(CIO)高级研修班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研修班“自拍自评”部分作品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文学
民营医院的春天何时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