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而降的《奔流》

2018-01-15 11:21王钢
时代报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花瓣儿短篇小说杂志

30多年后,我还在想,当年的小说处女作为什么没有投稿《奔流》呢?

那是一个什么年代啊!“文革”浩劫刚刚结束,思想解放大潮决堤,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最先冲破精神桎梏,成为社会政治的风向标,作用甚至可以超过红头文件,往往一篇小说发表就炸开一片思想禁区,一期文学刊物问世就引来万众争购阅读。那时,河南省首屈一指的文学杂志《奔流》,对于豫西一个小县城的文学青年来说,多么神圣、多么神秘、多么神奇!记得在宝丰县文化馆那一间拥挤的陋室里,青年男女们以文学的名义促膝围坐,谈论着顶礼膜拜的《奔流》,历数着一个个高山仰止的编辑名字,眼睛发亮,脸颊发烫,像一群情窦初开却不敢告白的少男少女。

我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就是像写情书一样悄悄完成的,那时我28岁。大学毕业教了两年书,到调入宝丰时,怀着沉重的身孕不好上講台,我暂时留在了县教育局办公室,接接电话,收收文件。后来老局长不让我走了,我在这里安定下来。生下儿子后,家就在教育局小院里,一间低矮潮暗的老屋,隔壁羊肉面馆腌肉的盐渍从墙根洇过来。那时空闲很多,儿子吃奶时我就看书,儿子睡了呢,就睡在身后的雕栏木床上,我就拿起笔,伏在木棂窗前涂涂抹抹。听说一位熟识的农村姑娘为一件事哭泣,我就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野花瓣儿》,从乡下姑娘一次转瞬即逝的机遇中,传递农村改革开放初期解冻苏醒的气息,其实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是一团纠结的情愫。后来有位大学老师分析说是写了“人性的异化与复归”,我不大敢认账。

一直到1981年初秋,随教育局迁址搬家到城郊,我担心忙乱中把稿子弄丢了,才想到了投稿。而在怯弱的心里,庄严持重的《奔流》犹如远远的一座巍巍殿堂,敬畏得很,是不敢奢望登门而入的。碰巧,这时看到了《文汇报》刊登的《萌芽》月刊目录,既是“萌芽”嘛,年轻作者也许可以在这里露露头儿,于是就将稿子投寄上海。《萌芽》编辑张重光老师很快回函,让我修改一下,再次寄出已将近11月底。谁料才过了几天,我正在院子水池边洗衣裳,办公室小王匆匆赶来告诉我,今天报纸上《萌芽》目录登你的名字了!我两手水淋淋地跑到办公室一看,《野花瓣儿》竟然荣居1981年第12期《萌芽》头条,我大骇。

更加惊诧的是,刚刚收到《萌芽》寄来的杂志,县文化馆文友张黑吞告诉我,河南省作家协会来电话,询问宝丰是否有我这个人;几天后,又接县委宣传部通知,《奔流》杂志编辑将到宝丰来见我。

那天独自回家的城郊路上,忽然听到县广播站播送本县新闻的大喇叭里传出“王钢”和“野花瓣儿”等字眼,它们响亮地飘旋于晚霞映照的天空,我的心怦怦跳,脸肯定红了,也有些惊惶无措。连高兴都来不及,接二连三的震荡太突然了,我对这一切还没有做好准备。微微的眩晕中,我感觉到了命运的摇曳。

1981年底那个冬日,《奔流》从天而降!为了基层的一名小作者,《奔流》专门派编辑杜道恒老师从省城到宝丰来了。杜老师淳朴温厚的笑容,一下融化了我的紧张忐忑,原来,《奔流》杂志如此亲切热诚,《奔流》编辑如此平易近人,特地送来了一个葱茏美好的春天!全县的文学爱好者也奔走相告,渴慕已久的《奔流》编辑专程到宝丰来了,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节日盛事。讨论会上,大家团团簇拥着杜老师,杜老师热情鼓励宝丰县的文学创作发展,也对《野花瓣儿》给予了专业的分析和肯定。他告诉大家,第12期《萌芽》杂志一到郑州,首篇《野花瓣儿》作者名字前面标注的“河南宝丰”,就引起了省作协的关注,当时省里正在召开一个创作座谈会,便把这期《萌芽》发给那些已经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们阅评……

哦,当一百多公里之外偏僻县城的一名小作者完全不知情的时候,在遥远的省城,以培养文学新人为己任的省作协和《奔流》杂志已经把她捧在了手心里。而这个幸运的人竟然是我!

从此,《奔流》成为我的一个温暖的文学摇篮。在《野花瓣儿》荣获河南省1981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又被《小说月报》转载,收入《萌芽小说佳作选》等4本作品集,并译入《中国现代农村小说选》在日本出版之后,我的短篇小说《相望》《乱红飞过秋千去》,相继在《奔流》主编庞嘉季、王大海和编辑们的悉心指导下发表。

命运还真是摇曳多姿。我从宝丰县调到许昌地区文联才一年,小说创作刚刚进入酣畅状态,1984年却又调入河南日报文艺处,改行当了新闻记者。一心不能二用,在中篇小说《天地玄黄》获“莽原文学奖”之后,我的小说创作不得不戛然而止。可是,《奔流》曾经在一名年轻作者心中植入的一种生命基因似的身份归属感,岂是能够一刀割舍的?我曾问过从新闻记者转为作家的张一弓老师,身在报社兼顾文学创作可以两全吗?他以亲身经历断然予以否决。可我仍不甘心,努力尝试一种折中兼容的方式,将新闻要素与文学元素嫁接在一起,刷新报告文学创作,形成了作家张宇所说的“王钢文体”,作品在全省范围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以此立足文坛,守望文学直至如今。这也正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

30多年了,我依然庆幸自己初踏文坛享有的殊遇,《奔流》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衷心希望《奔流》杂志传承办刊初衷,把更多文学新人捧在温暖的手心里。endprint

猜你喜欢
花瓣儿短篇小说杂志
结缘《短篇小说》
杂志收纳碗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花瓣儿风车
花瓣儿鱼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风与花的对话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