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柯 王亚坤
(1.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2.郑州大学 产业经济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1)
现代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重任,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主体。学科—专业—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区域创新体系下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1]。这个模式揭示了大学与产业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国家战略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河南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和引领者,要完成这个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地方大学为之提供创新资源和基础。因此,研究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对大学有什么要求,地方大学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包括大学、科研院所、政府在内的经常的、密切的与区域企业的创新活动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和制度安排。大学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和重要主体,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区域创新系统也促进大学的不断发展进步。
1.大学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人才支撑。大学作为能够提供人才的场所,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美国MIT大学为例,该校建校以来已经有85人获得诺贝尔奖,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本格特·霍斯特罗姆,就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它的技术创新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也为马萨诸塞州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创新驱动转换的阶段,而创新驱动的支撑点在于创新人才的孵化。据统计,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680.89万人,无数优秀的毕业生涌向社会的各个岗位,他们其中又将有无数优秀的企业家,引领创新的潮流,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
2.大学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我国在目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层次制度转型的双重难题,知识和技术创新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和新型动力。而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大学的贡献不容忽视。在每年的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中,高校的获奖情况总是可圈可点。2016年,高校获得了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评出一等奖3项,高校获得两项。这充分体现了高校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突破性创新研究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高校在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中的获奖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高校获奖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大学可以利用其拥有的知识,帮助企业迈出创新第一步。科学知识是企业辨识和发现适宜技术的基础,甄别某种技术现有的适应性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为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明确的方向性指导,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3]。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催生了硅谷,孕育出享誉世界的科技文化,在这片沃土上诞生了众多世界一流企业,如Electronic Art,Google、Sun、Yahoo等,掀起了计算机产业革命的浪潮。斯坦福大学不仅为当地企业发展引领了方向,更引领世界科技前沿。
1.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促进大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纵观斯坦福与硅谷,麻省理工与波士顿大工业园区,这些高校从区域创新体系中汲取养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武汉光谷,聚集了42所高等院校,56所国家级研究院所,这种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丰富的研究资源和高素质人才。武汉光谷的大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创新因素,深度参与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的建设,成为依靠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4]。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大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也是大学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因,大学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就使大学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做出及时调整。比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新开设了交通运输(航空物流)专业,对相关课程进行专项定制,服务于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发展。
大学在整个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大学与当地产业发展密切配合。地处中部腹地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临空经济对于内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向开放型经济的顺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大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大学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和基地。大学被认为是科学知识的提供者和理论创新的先行者。如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河南省各级重大、重点项目等1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授权40余项。2015年,郑州市汽车制造及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637.5亿元,增长14.1%,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9.4%,四大战略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提升了2.6个百分点[5]。高校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中本身具有优势,在港区产业发展中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2.大学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2014年,郑州大学就在航空港区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省内60多所高校都与航空港区签订了校企对接洽谈协议。根据《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年)》,实验区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90万,2030年达到190万,2040年达到260万。而航空港区紧邻郑州南大学城,有中原工学院,西亚斯国际学院等十几所院校。且2016年郑州市普通本专科学校56所,毕业生23.4万人,增长8.8%,为港区的快速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6]。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国外很多大型航空港正在成为大都市的中央商务区,承担着诸多的商业和产业功能,并逐步成为航空城和航空大都市。在这个创新发展过程中,大学在理论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郑州航空港的发展现状离航空大都市还有一定距离,地方大学对郑州航空港建设的突出作用并没有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学科设置不能满足港区实际发展需要
(1)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缺口。港区重点产业包括航空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以航空制造业为例,涵盖了飞机制造、航空维修等航空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7]。但省内具有航空航天专业的高校仅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属于特色鲜明的航天航空类高校,且较之于国内优秀的航天航空类院校,学科建设与科研能力还有较大差距。郑州大学作为省内唯一一所综合类211大学,在航天航空专业方面基本为空白。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港区将重点发展专业会展、电子商务、航空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但省内高校在会展业、航空金融业方面涉及寥寥。
(2)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参差不齐。省内高校目前的专业与港区“高精尖”的产业结构定位不相适应。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数据,截至2015年5月21日,河南省一共129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2所。从52所本科院校的2016年理科本科批次招生情况来看,专业设置与六大产业有直接关系的高校占比情况如表2①。52所高校中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开设有航空方面的专业,除航空制造业外,其他五大产业专业匹配度表面上看较高,实则不能满足港区实际发展需要。如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基本都是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没有进行细分,像电子元器件的开发、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也由于产业重视制造环节,对上游关键元器件的开发不够,整个产业链环节不相匹配,没有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在高端物流方面,大部分专业仅限于物流工程、电子商务等,更偏重道路运输,离“高端”及满足航空物流发展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表2 河南省52所高校2016年录取专业与六大产业相关的占比图
资料来源:根据《招生考试之友》专业目录(总第329-339期)中相关资料整理
根据郑州大学2016年本科一批理科招生情况,95个专业中仅有22个专业与航空港区六大产业相对应(其中航空制造业为空白)。在同类大学中,比如苏州大学在电子信息以及新材料方面就做得很好,在相关专业中,划分的更细,比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轻化工程、纳米材料技术等,其中对应的相关专业中电子信息类占到40%,新材料类占到35%,而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五所大学在电子信息类和新材料专业上分别只占到21.74% ,21.74%②。
根据2016年河南省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五所大学,将其2016年招生专业设置与郑州航空港区六大发展产业进行比较,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学校专业设置与对应产业的分布情况。如图1可见,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侧重点不同,比如河南理工大学在物流和生物医药方面具有相对突出的优势,而河南大学在现代服务业上具有突出优势。
图1 五所高校专业分布与六大产业对应分布图
数据来源:《招生考试之友》专业目录,总第329-339期
(3)大学课程教学内容较陈旧。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追踪最新的技术,很难使学生走向社会提供最新服务,满足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河南当地高校在物流方面的专业设置上,据调查,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教学重点在公路、铁路运输物流方面,没有凸显航空物流这一方向,离凸显“高端”这一立足点还有距离,不能适应航空港区航空物流发展要求,也没有形成以物流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教育培训体系。在城市电商报告中,依据各省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阿里研究院进行了排名,河南排名31位。这个报告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校教育内容在现实应用的体现。
2.港区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
人力资本的储备和使用状况对创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兴业态发展不足,究其原因,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以高端制造业、航空物流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渐在郑州航空港区建立起来,UPS,DHL等国际知名航空快递企业纷纷在郑州设立基地,但我们在国际化物流人才的培养上较为落后,熟悉高端物流业务的管理人才和实际操作型人才非常缺乏。比如电子商务行业,仅郑州市电商人才缺口达3万多个[7]218-220。而且,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特别是对于跨境电子商务,对复合型人才更为需求。
3.高校科研人员服务企业的成本较高
由于成本高,不能很好地参与企业创新。科研人员参与企业创新活动,涉及预期成本和收益的衡量,科研获得的成果表现在声誉和地位上,而参与企业创新更多体现在物质收益上。目前大学的管理制度中,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关系到其声誉和地位,相应的物质奖励也基于职称和学术成果,这只能促进大学创造更多的知识,而不是鼓励研究人员运用知识来服务企业。
不同的航空港经济区对应了不同的产业集群分布。比如,北京临空经济区以航空产业、会展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制造业为主,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区突出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广州花都空港经济区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等产业[8]36-37。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拟重点培育的产业包括高端物流业,航空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河南地方高校应该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学科设置,积极服务港区产业创新发展。
一要增设航空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专业。尤其在促进郑州航空港区产业创新发展方面,比如增设高端物流工程、航空物流、商务会展等专业。二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将特色专业与当地产业创新发展相结合。比如,航空港区的电子商务产业,应尽快实施校企对接培养阶梯式电子商务人才,选定省内有条件的高校作为专门的人才培养基地,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让课堂和实验室与企业研发部门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科研型、管理型、应用型等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人才。
争取建立一所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主导产业相关的职业院校,定向培养与航空港区产业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世界著名航空产业之都蒙特利尔通过高等院校培养航空专业人才,路易斯维尔市专门成立了“都市大学”满足UPS对航空物流人才的需求。
大学应为研究人员营造一种自由的研究和工作氛围。对参与企业创新的科研人员提供相应帮助和服务,比如通过企业和高校签订合同保证科研人员的物质利益。此外,将高校教师研究的影响,比如技术转移、对行业的影响力等纳入衡量指标,激励教师在企业任职,这样才能将企业最新的信息反馈到课堂,才能将大学的知识体系融入产业的创新发展中,对产业的创新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完善区域网络信息化建设,比如生物医药产业除了具有航空偏好性特征以外,对知识的传播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求其使用大量的直接交流。实现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共享,以适应产业发展对及时性的需要。比如郑州大学医学院、新乡医学院、各类生物医药研究所等与各大生物医药企业建立河南省医科园区,让大学与企业间信息畅通无阻,让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畅通无阻,为郑州航空港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注释:
①电子信息类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现代服务业包括国际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经济学、行政管理、英语(商用英语方向)。高端物流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新材料包括材料类、冶金工程、包装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功能材料方向)。生物医药包括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药学类、药物制剂、生物科学等。
②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五所大学选取了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数据根据《招生考试之友》专业目录(总第329-339)期相关资料整理获得。
[1]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2016国家科技三大奖揭晓 高校获奖情况大梳理[EB/OL].[2017-06-01].http://edu.sun0769.com/030/201701/t20170111_7120232.shtml.
[3]许春.中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与企业创新——基于积累创新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2).
[4]明铭.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大学行为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中部六省争夺先进制造业,郑州赢面有多大?[EB/OL].[2017-01-15].http://news.dahe.cn/2017/01-15/108159312.html.
[6]2016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j.zhengzhou.gov.cn/tjgb/418270.jhtml.
[7]高友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年度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8]周柯,曹东坡.航空港经济区(郑州)重点产业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