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顺应大势,以进为守,强化凝聚力和执行力,变挑战为机遇,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已勾画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医疗中心的新蓝图。
4年前,面对本刊记者,陈宏将自己形容为改革的热衷者和追随者,甫时距其就任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第一医院”)院长刚满一年;4年后,他已是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在他带领下,第一医院管理团队形成了强劲合力,迅速开创出管理现代化、运营专业化、诊疗一体化的新格局,夯实了黑龙江省西北部区域医疗中心的地位——甚至开始进行国际化布局。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管理团队
如按陈宏的说法,15年前他在齐齐哈尔市中医院的改革是“解剖麻雀”,那5年前他执掌第一医院后进行的系列改革,则是打造了一个水草丰美、生机盎然的鹤乡园。
2002年,上任齐齐哈尔市中医院院长时,陈宏恰巧遇到齐齐哈尔市成为黑龙江省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事业单位党政分开,这成为他其后展开诸多改革的重要契机。参考齐齐哈尔市事业单位产权改革规定,陈宏先后通过实行模拟股份制、公司法人治理基础上配套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稳了人心,将医院打造成享誉一方,乃至全国出名的明星中医院,在黑龙江省中医系统综合排名第一。“为让内部活起来,当时进行了管理体系的重建和绩效改革。现在回头看,有些做法过于超前。”陈宏坦承。
2012年,上任第一医院后,陈宏恰巧又遇到一个契机:医院成为全国第三批综合改革和医生年薪制改革试点,被纳入全市综合医疗改革重点任务单位。“旧的东西少了,改革的意识就强了。”这一背景下,陈宏“按国家规定动作”,积极将队伍推进了改革洪流,他定的策略是“吃透政策,用足政策,自己的梦自己圆”。
2200张床位规划下,坐落于齐齐哈尔市南苑开发区中汇城的南院区,是第一医院未来医疗版图中最重要的一块,包括门诊、医技、妇幼及影像、检验等多个诊疗中心落地于此,目前已陆续建成。
在所有配套中,人才无疑是重中之重。
“南院开业后,需要第一时间进入三千员工,这部分人已准备好了。”陈宏介绍,为此医院储备了三年,人才分布于总部、青云院区、公安院区、五官院区等处。南院管理团队由第一医院选派,骨干则为第一医院现有青年精英。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批人员为已退休、医院曾经的学科带头人,将被置于南院新近成立的“医生集团”中,承担特需医疗服务,而急救体系、后勤或消毒中心等将与第一医院形成人才与设备共享。
在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刘金权看来,近年来,在“心在精细、思在疾苦、志在如意、旨在救人”的医疗服务主旋律指导下,陈宏牵头,医院创建的多项实用而又操作性强的制度,多个精神及物质层面的激励机制,是第一医院战略得以迅速实现和铺开的重要原因。同时,良好机制也带来了“质量管理、诊疗模式、效率评价以及职业道德”这四大体系的先后创建与完善。
第一医院执行院长井如霞举例介绍,几年间,医院的“十部五办五中心”之间已形成共同协作、有效沟通的互动机制。“医院先后设立了监察室和督办室,加之行政查房等,有力推动了很多问题的及时解决。”
地处鹤乡的齐齐哈尔,2013年被确立为黑龙江省西部医疗中心,拥有106年历史的第一医院年均门诊量达到130万,辐射黑龙江省西部和内蒙古东北部等地区。更好服务区域患者,一直在第一医院管理层的重要考量范畴内。
大港油田主体位于滨海新区和渤海新区,储油凹陷面积不足1 万平方千米,扣除水库、村庄、城镇、盐田卤池和工业用地等,具备油田征地条件的陆地面积不足4000 平方千米。如何实现与地方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是摆在油田企业面前的难题。
“以规治院,统一标准,信息化支持”,这是陈宏在医院质量与安全体系打造过程中的主要思路。统一标准,即依据IS9000质量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以规治院,核心之一是强化“三基三严”。第一医院副院长李健伟介绍,2017年,医院用了四个月时间进行全员“三基三严”培训。“目的是实现医务人员参与度的最大化,考核结果和职称、绩效等直接挂钩。”
目前,第一医院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由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医务、护理、感控、科研教学等相关部门及科室质控小组组成,初步形成了院级、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之间的多频互动。院级质量与安全委员作为质量管理的决策层,实施一级质控。
利用“PATH优化模型”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医院综合绩效考核,是医院的一项新举措。此举深度关联的,是陈宏多年思考后确立的“绩效年薪制”改革:医务人员年薪分为岗位年薪和绩效年薪,绩效年薪与“PATH优化模型”考核结果相关联,科室主任采取“双百制”考核模式,医务人员只有达到考核目标才能拿满年薪,力争最大程度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上不封项,有能力的科主任可带团队挑战更大目标。”陈宏介绍,此项改革旨在以公益为导向,破除公立医院趋利性。
陈宏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院长
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和落地,医院发展模式及医疗质量安全等也正在发生质变。应对新的变革和挑战,第一医院找到的重要发力点是信息化。2017年9月14日于齐齐哈尔市举办的以“健康 融合 发展 乐居”为主题的大健康博览会上,第一医院的“质变医疗—缔造健康产业新格局”主题展览突出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智慧医院建设,促进医疗模式发生质变”这一主题。刘金权告诉记者,“这也标志着齐市医疗健康产业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医疗健康服务结构,以信息化手段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成为重要实现渠道。”
经过近五年的积极布局和发展,第一医院现已建设完成以医院管理系统、检验系统、电子病历、影像系统为核心的基础系统及30多个子系统,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医院自身的管理和运作效率。
主抓信息化的副院长李竞介绍,2017年,第一医院以托管形式整合了齐齐哈尔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打造完成一整套院前急救及专科中心系统。该系统包括胸痛中心、创伤救治中心、脑卒中中心、急危重新生儿中心等。通过构建数字化救护车、120急救指挥中心、医院急救中心三位一体数据交换协同平台,整合急救信息资源,提供远程会诊与救护指导,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你给我信任,我给你生命。患者上了急救车,血氧、心电等信息将自动传回,医院的总指挥中心可对病情作出预判。这等于患者上车就住院,提前分诊,病房前移。”
第一医院的下一个目标,是联合全市其他医院创建覆盖齐齐哈尔市的综合急救中心。
用药安全是医疗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药师深入临床,服务到位成为第一医院的特色。“已持续几年,药学部派送临床药师深入并常驻临床科室,通过参与查房、审核病区医嘱合理性等方式对不合理用药进行事前干预,促进了临床的合理用药。”第一医院药学部部长王颖告诉记者,受益于医院整体督查制度的完善,如果科室用药指标“出现异常”,药学部有权下督办函,到相关科室现场办公,以迅速“挤掉用药水分”。
陈宏认为,新形势下,患者服务应有新内涵。“时代要求诊疗模式变化的同时,也在要求职业理念的更新,找到‘供给侧’和‘需求侧’间的平衡点。”
近年来,尽管有政策的强力支持和地方的大力协同,但各地医院的医联体建设进程不一,遭遇难点颇多。迎接这一挑战,第一医院提出并正在实践的“3+2+1”医联体模式颇具特色,引发各界关注。
针对当下分级诊疗要求的两大重点,即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3+2+1”(3级医院+2级医院+1级医院)模式旨在通过领办、托管、协作等多种合作,打造出以第一医院为核心,集团制的城市医联体和以“共商、共建、共享”为路径,整合县乡镇医疗资源的医共体模式,促进区域内医疗和卫生资源的最大化。
“与县级医院合建医联体,必须走共商、共建、共享之路。首先要向对方讲明的是合作不破坏属地管理规则,对方具有独立性。”基于这种“一个户口本”原则,陈宏希求的是第一医院在医联体整个链条中实现孵化、共享和统筹功能。
井如霞进一步解释,“下面医院起初的担心很多,但陈院长提出的属地性与独立性原则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共建过程中,我们只是派出业务副院长参与管理,尊重对方的各种考量。”
现今,第一医院已与黑龙江省泰来县医院等多个医院建立了“紧密”型帮扶机制。“泰来县医院原来没有康复科,口腔科也较弱,在第一医院的帮扶下,相关科室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井如霞介绍,目前泰来县的患者越来越信任本地医院,就因家门口有了大专家坐诊。
除以上创新,2016年10月创建的“医生集团”成为第一医院推进分级诊疗,多元化服务患者的另一大亮点。“三级医院如何与基层签约医生合作,如何将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迅速注入基层以提升基层医生能力,是我前几年就在思考的命题。”陈宏表示。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第一医院“医生集团”最初的创建目的,便是运用市场化手段统筹共享本地医师资源,促进医师下沉,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帮助医师真正实现自我价值。2017年8月,统筹运营该项目的“齐齐哈尔医苑医生集体医疗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其将进一步推动“私人医生服务”“名医诊所超市服务”“专科联盟服务”等功能的实现。
陈宏强调,与社会上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民营性质“医生集团”不同,第一医院的医生集团旨在公益,目的不光是将三级医院各阶梯医生充实到这一平台,更在于联动签约医生,形成共同体。“平台上‘人’与‘资源’均可共享,签约医生可引导患者到第三方做检查,检查结果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互认;医生也可按患者需求下到社区,形成‘医生组’和多学科协作,有力地推动了分级诊疗的落实。”
“打铁还须自身硬”。第一医院近年来注重“内部发力”,以多个重点“抓手”拉动临床诊疗品质。其中,“医护一体化”成为第一医院近几年改善患者服务体验,拉动临床诊疗品质的重要发力点之一,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快速提升,成绩斐然。今年医院护理团队参加了全国“标准、安全、关爱”由您践行活动竞赛,获得了“最佳实践之星团队”一等奖等5个奖项。在2016年的品管圈大赛上,第一医院护理部选送的4个参赛项目中的3个项目获奖,其中“降低脑卒中患者后期发病率”获得二等奖。
2014年8月,第一医院成立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首家护理综合门诊。第一医院护理部部长王琳告诉记者,护理门诊设立后,医院又先后成立了护理支持中心,开展了“一病一护”等活动,旨在为病人提供精准的专科护理,促进病人的快速康复。护理联合医疗团队开展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医护合作更加密切,护士更了解医生的治疗意图,工作效率更高,专科护理品质更优,患者就医感受得到进一步提升。
具有开创意义的是,在第一医院,护理人员开展了循证护理、护理科研工作,并与临床护理实践有机结合。同时,护理人员运用MDT方法组织各专科护理专家、“一病一护”护士等人员进行危重患者的访视和疑难、跨专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会诊,形成危重患访视、疑难病及跨专科疾病护理会诊的工作机制,及时进行护理方法指导,对护理风险及隐患进行有效排查与干预,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护理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护理人员对危重、疑难患者的风险评判和安全防范措施的操作能力,确保护理质量的精准性及有效性。
现在已在,未来将来。“企稳”过后,“医疗旗舰”已现,陈宏开始思考更多命题。“释放现有医院能量,最大化已有医务人员最大价值,是接下来必须面对的挑战。”在他看来,借政策“东风”以及现有影响力,未来的第一医院,应引领齐齐哈尔市医疗格局的新变革。
如何引领?首先要“扒掉围墙”。“第一医院在未来将成为‘机场’,原来的‘风筝’应变为‘无人机’,成为自由而又可控,独立而又集中的运营实体。”陈宏的这一思路,基于医院各主管和托管分院在未来的功能定位,也是其着力在南院规划影像中心、检验中心以及整合齐齐哈尔急重症中心等社会资本对接实践的初衷。
陈宏仅以一例说明:“南院现有储备人才中,一部分要先在急救系统工作五年,之后,会纳入第一医院整体人才分配体系中,进入医院的专业科室。”他现在迫切希望员工理解医院的五年,乃至十年规划。“医院已进入稳步发展,管理者角色各自对应的阶段。”
“未来的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必然形成决策层和执行层分离,相互制约而又责权利分开的局面,一步步落实现代化的医院管理制度。这是医改的大势,也是考验医院管理者智慧的关键。”面对未来,陈宏的态度是“迎接”,以进为守,化挑战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