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秀萍
院前急救护士脱离安静、有序的医院环境,长期工作在各种突发事件现场,不仅要承受超负荷的劳动强度,还经常要承受死亡现场的刺激和人际冲突的压力,从而高年龄、体能不支、不能胜任本岗位的护士就需要转其他岗位。因此,确保转岗后护士快速适应新的岗位,引导角色定位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昆山市急救中心在护理组建设和护士个人成长中,坚持以发展科室建设为前提,为转岗护士再建平台为思路,以提升护士工作自觉性、价值感为目的,以思想教育和岗位培训为基础,引导护士克服焦虑、失落紧张等不良情绪,再创岗位佳绩,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昆山市急救中心于2007年成立,为独立运行模式。最初护理组成员10名,平均年龄(27.20±4.73)岁;职称结构:主管护师1名,护师4名,护士5名。随后的10年中招聘护士13名,转岗护士8名。2017年中心护理岗位编制人数20名,护理岗位护士15名,平均年龄(31.13±6.20)岁;职称结构: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4名,护士5名。2007—2017 年昆山市急救中心护理组人员定岗、转岗具体情况 见表1。
2.1 注重思想教育,加强岗位认知 首先,工作中护理组要明确科室发展方向,确认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护士要明确知晓科室如何发展及如何完成本职工作。定期开展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1],指导护士掌握岗位风险评估和避险能力;定期开展护理练兵活动,提升护士职业价值感,从而立足本职岗位,克服职业倦怠情绪[2]。高标准、严要求的院前急救护理岗位要求护理人员高素养、高质量完成急救护理服务,科室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为护士提供专业技能发展的平台和个人成长的机会。其次,科室管理者注重人才梯队发展的规划并制定相关制度长效执行,明确一线护士年龄达到45周岁可转换急救中心二线其他岗位,40周岁每月减免1个夜班,做好科室老护士退岗新护士顶岗的交接管理工作。转岗后的护士仍占有单位护理编制,享受相应薪酬,提供护理岗位职称晋升机会。这样就会促使护士热爱岗位工作,接受科室管理并自觉遵守人性化制度;转岗后个人利益有了明确保障,护士也会积极投入新的岗位。因此,良好的人性化、公平、前瞻性制度管理可以稳定转岗护士的工作情绪,维护科室安定、有序发展。
2.2 注重转岗前谈话,加快角色转变 护士转岗一系列反应关系到护理组的稳定和急救中心的长久发展,应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除了护士长重视之外,还要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3]。笔者单位规定转岗需要由本人向科室负责人递交转岗申请,护士长批准后上报单位主管领导,经领导会议研究通过后找当事人谈话,经个人同意后由办公室办理转岗手续,统一完成档案等相关信息的变更。转岗前的个人意愿、心理需求和平衡心理在转岗后得不到满足,势必影响转岗后的工作情绪和工作状态。转岗前的谈话对于了解护士转岗思想、避免转岗后的焦虑有重要的作用。谈话要明确三个问题,即转岗理由是什么?转岗后科室工作要求是什么?转岗后个人能做什么?用这种通俗的话题引出丰富的内涵,引导转岗护士明确3个问题:(1)转岗是因为工作需要而结束护理岗位,曾经的工作成绩是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转岗后依然可以再创佳绩。工作岗位没有轻重之分,应该自信和热情地投入到新的岗位,勇于迎接挑战[4]。(2)明确新岗位工作要求,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是转岗前谈话的重点。了解新岗位规章制度和流程、接受岗位培训、试岗体验、定岗考核是接受新岗位的流程。新岗位领导应从心理上给予安慰,消除护士紧张和焦虑情绪,安排技能高、态度和气的老同事指导工作;了解护士对新岗位的认知和存在的顾虑及个人利益平衡方面存在的想法,解读单位转岗相关制度,分析问题后给予护士时间考虑如何选择,最终零顾虑接受新岗位。(3)转岗后个人应严格要求自己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谦虚地向老同事学习请教,处理好人际关系,融洽科室团结氛围,避免骄傲自大;若护士对转岗后工作已有定位和个人发展规划,科室管理者应支持和鼓励,积极给予发展平台和机会,工作有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2.3 加强转岗后持续关注,注重护理岗位再教育 转岗后的护士不再接触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但是后续的晋升需要再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专业能力。护理管理者要持续关注转岗护士的专业提升,原则上转岗护士可以参加护理组组织的培训、技能演练、继续再教育学习、外出培训等活动,让其感受到转岗不丢专业,仍受到护士长持续的关注和支持。研究证明,管理者的支持是确保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方式[5]。
表1 2007—2017年昆山市急救中心护理组人员定岗、转岗情况
2.4 加强科主任管理能力,注重岗位平衡发展 转岗护士在新岗位的角色定位与现岗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笔者曾做过院前急救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调查,发现调度岗位、培训岗位护士在情绪衰竭、玩世不恭维度得分高于护理岗位护士,新岗位可使护士产生更严重的情绪衰竭[6]。护士的职业倦怠需要管理者的干预和关爱[2]。科主任是医疗单位中层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知识、技巧和能力是科室、医院绩效提高的关键,需明确如何协调科室之间、医护之间、医患之间的关系[7]。科主任对转岗护士的工作支持和生活照顾是影响护士角色适应的关键,尤其是护理科主任与现岗位科主任的有效沟通可以让管理者更理解转岗护士的性格、情绪、心声、意愿、焦虑、个人成长目标等内容,从而关心转岗护士的工作状态和心理成长。
2.5 引导结果 急救中心10年内转岗护士8名,单位内转岗5名。通过调查转岗后护士取得的工作成绩和出现的工作失误、差错显示,转岗后护士在新岗位未出现工作懈怠、差错事故和不良投诉,且多次受到社会表彰,在年度人事和医德医风考评中表现优秀,见表2。
3.1 正确认识护士转岗原因 导致护士转岗的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单位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8],现代职业多元化和灵活的用人机制促进了护士的转岗。有研究指出分层级管理不能降低护士转岗的整体趋势,社会各级人员及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营造有利于护士成长的氛围是稳定护理队伍的因素,发挥高年资护士才能,正确引导年轻护士,才能稳定护理队伍建设[9]。资料报道美国护士的平均年龄达45.5岁,有40.00%超过50岁[10],而我国护士平均年龄小于35岁,77.42%的护士工作时间少于20年[11],国外对于高年资护士的转岗的工作做法值得国内借鉴[12]。
3.2 正确认识院前急救护士转岗问题 院前急救护理岗位风险巨大,护士提出转岗申请应予重视和有效处置。因为这不仅关系转岗护士个人,而且影响到护理组的岗位稳定和科室的发展。认识护士转岗问题就是要明确“为什么转岗?怎样帮助其转岗?如何做到转岗后的稳定?”这三个问题。首先,要尊重护士,肯定其价值,满足其转岗意愿,理解护士转岗身心存在的焦虑和紧张,向其提供可发展的工作机会和平台,长期关注其工作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政策支持和人性化岗位再培训使转岗者感受到关注和支持,以点带面让急救中心各科室人员感受到领导的重视,感受到政策制度的保护。从而坚定本岗位,从容面对正常转岗问题,在新岗位上再创业绩。
3.3 正确引导转岗护士角色定位 优秀护理人员的养成除了需要个人的自律、严谨、自信、有追求、有理想等一些特质外,同时也和护理管理者的关心、支持分不开。院前急救护理岗位不同于院内护理岗位,转岗后的护士大都转岗到有关院前急救的其他岗位,例如调度员岗位、教育培训岗位、办公室通信岗位等。而转岗后的护士成长发展与转岗前护士长的关心、支持分不开,护理管理者的超前意识比制度的补充完善更重要[13]。因此,正确引导转岗护士角色定位是护理管理者思想教育的方式之一。
表2 2009—2017年昆山市急救中心8名转岗护士的工作表现
我中心运营10年来,护理队伍建设保持稳定、团结的局面,新老护士交接、转岗工作成为急救中心其他科室效仿的模板,转岗护士在新岗位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1]陶秀萍, 吴福荣, 陈丽卿, 等.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质控模式及成效[J].中华护理教育, 2012, 9(5): 227-229. 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2.05.012.
[2]陶秀萍, 曹雪明.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对策[J]. 中华急诊医学, 2011, 20(4): 438-440.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1.04.028.
[3]刘素梅.精神科护士转岗的方法和效果[J].求医问药, 2011,9(12):139.
[4]侯春梅, 郭春艳, 潘春光. 转岗老护士如何做好分诊工作[J].健康必读, 2010, 5(5): 69-69.
[5]赵国秋, 王义强, 徐琴美, 等. 中学教师与医务人员职业心理紧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 10(4): 157-159.
[6]陶秀萍.昆山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倦怠状况[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7, 5(1): 28-31. DOI: 10.13919/j.issn.2095-6274.2017.01.003.
[7]徐 强. 规范科主任管理能力培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 16(6): 81-83. DOI: 10.3969/j.issn.1006-7515.2009.06.030.
[8]吕冬梅, 林 平. 护理人员流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护理 , 2003, 9(11): 879-880.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03.11.042.
[9]黄 静, 刘 健, 杨明慧, 等. 分层级管理对护士转岗的影响[J].护理学报 , 2010, 17(20): 36-38. DOI: 10.3969/j.issn.1008-9969.2010.20.013.
[10]Buerhaus P I, Staiger D O, Auerbach D I. Implications of an aging registered nurse workforce [J]. JAMA, 2000, 283(22): 2948-2954. DOI: 10.1001/jama.283.22.2948.
[11]刘华平, 巩玉秀, 么 莉, 等. 护士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和配置标准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4): 22-25. DOI:10.3969/j.issn.1672-1756.2005.04.007.
[12]陶红兵, 方 鹏, 陈茂盛, 等. 从国外护理人员的专业岗位设置谈我国护理专业发展[J].护理学杂志, 2006, 21(14): 19-21. DOI: 10.3969/j.issn.1001-4152.2006.14.007.
[13]吴渭虹, 郑 玲, 陈欣怡, 等. 如何在管理活动中体现护理专业的和价值[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4):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