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很多乡村的农田里走一走,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超过100亿个,因为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成为环境和水体的污染源,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当前我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面临哪些难题?哪种模式更可行?老问题能不能找到新办法?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湖镇镇马报桥村的余雪芬是水稻种植大户。她说,一到农忙时节,许多农户打药后不注意回收,农药包装物随意散落在地里,没人来收,一是不美观,二是对农田造成污染。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在说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如果农药包装物不处理好,我们的乡村也不会美丽。”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农药制剂需求总量为250万吨左右,每年产生的农药包装废弃物以容量为250毫升计,有100亿个之多。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单正军说,这些农药包装物的丢弃,不但造成严重的 “视觉污染”,其中残留的农药会直接危害土壤以及水体,影响农业生产,还可能会进入饮用水源地,进而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
“谈到污染,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工业领域。实际上,来自农业方面的污染更难监测、控制和治理。农药包装物已成为农药废弃物管理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的问题。”龙游县农业局副局长朱炳良感慨道。
那么,农药包装物回收究竟难在哪里?为什么难以形成气候?
单正军分析,一方面,由于国内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农户和家庭承包制为主体,因此小包装农药更受到市场青睐,这也增加了回收的难度;另一方面,农药包装规格种类繁多,全国农药登记产品共有3万多种,包装规格、材质各不相同。铝箔包装约占60%,资源化利用价值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归根到底可以总结为两大难,一是农药废弃物回收体系难建立,二是农药包装废弃物是否该归类为危险废弃物还存在争议。
事实上,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有与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相关的规定。比如,在《农药管理条例》第46条中就明确规定:农药废弃物处置费用由相应的农药生产企业和农业经营者承担。目前我国共有农药生产厂家2 000多家,大多是小农药厂,经济效益不佳,难以出钱进行回收处置。而 《农药管理条例》第37条规定的 “国家鼓励农药使用者妥善收集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也因为多数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很难落实。
多种因素制约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的建立,资金显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即便是北京、上海和浙江这样回收处置费用由政府财政支出的试点省市,也依然存在由于资金压力大而难以持续等问题。
龙游县2017年财政预算240万元,3年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100吨。龙游县植物保护检疫站站长张晨光说,农药玻璃瓶回收价是1.5元/千克、塑料瓶4元/千克、铝箔袋8元/千克。 “我们的回收价高于普通生活垃圾,有人就拿普通废塑料、玻璃瓶等来冒充;浙江省没有出台统一的回收价格,有人从价格相对较低的地方回收后倒卖到价格相对较高的地方,甚至囤积居奇,造成二次污染,扰乱了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据介绍,目前农药包装废弃物多作为危险废弃物来处理,处理成本高于4 500元/吨,而普通废物处理1吨仅几百元或几十元,地方财政压力巨大。
目前,我国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主要分为政府主导 (如上海、浙江、北京等地)、企业主导 (如陶氏杜邦、FMC、广西凯米克)和项目合作 (如中德合作项目)3种模式。其中,政府主导的回收处理模式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浙江省从2014年开始进行试点,截至2017年底,全省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已达到90%。
作为浙江省21个试点县之一,龙游县这几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产者的自觉回收率;另一方面加大植保技术指导,减少农药施用量,减轻回收处置压力。”据张晨光介绍,近年来,龙游县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村、乡、县三级归集价格体系,设置了24个镇级回收点、200多个村回收点,每个回收点安排一名回收员。同时,建立物流管理体系和责任考核体系,并在台账、补贴资金、处置和实施主体上进行规范。
“农药包装回收处置是个难题,下一步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回收网点,完善回收和归集价格体系,加快无害化处理进度,强化生产企业的源头管控。”朱炳良补充说,原来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一直是农业部门单打独斗,现在迫切需要与生产企业等各方力量一起协作。
作为企业主导回收处理模式的代表之一,陶氏杜邦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上也在不断探索,通过奖励的方式促进包装物回收处理。陶氏杜邦农业事业部的质量经理王国奎说:“我们打算设置集中回收点,每月固定时间鼓励周围社区农户回收空包装,兑换防护套装或相应礼品,今年将首先在黑龙江佳木斯试验站开展试点。”
单正军认为,目前三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都面临资金压力大、难以持续的问题,急需研究制定可持续运行的管理模式。应该成立多方协调合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可持续回收处置模式。国家应鼓励农药生产者使用易综合利用、易处置包装物、水溶性高分子包装物或在环境中可降解的大容量包装物,逐步淘汰铝箔、塑料等不易处置的小包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