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国强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为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是经济学不可逃避的话题之一,无论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源泉,还是经济周期,经济波动中的不可预知的随机扰动项,技术这个概念伴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即使如此,面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资本和劳动力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技术,往往将技术作为资本积累的一部分,或者是劳动力(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当然,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毕竟如今经济的发展还是劳动力密集型或者是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发展。可是,就像经济学在十八世纪对土地非常重视到十九世纪对资本十分关注之后二十世纪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一样,技术进步有可能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技术进步如此之快,是否会改变传统的就业结构,是否会带来就业极化现象呢,所谓的就业极化现象就是指相对于中等技术行业,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就业有更大幅度的增加。
针对于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结构的影响,即考察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国外学者往往通过理论研究展开。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劳动力与生产设备的关系来考察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18世纪以及19世纪早期为什么不是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首先是枪支,然后是钟表,泵,锁,机械收割机,打字机,缝纫机,最终是发动机和自行车上,可互换部件技术和熟练的工匠用凿子和锉刀工作相比,被证明是优越和取代的。为什么之后出现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失业率和劳动收入所占份额在欧洲大陆国民收入增长迅速。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失业继续增加,但是劳动份额下降,甚至低于初始水平。Blanchard(1997)认为在第一阶段工人推动工资,而在第二阶段出现了资本偏向的技术变化。欧洲经济体的工资压力和资本偏向型技术变化共同促进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
而国内的学者过多的侧重于通过实证分析来考察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否真的在国内存在。
宋冬林、王林辉和董直庆(2010)利用1978-2007年之间的数据,通过将技术进步分类为中性、非中性和资本体现式来实证分析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是否存在着技能偏向,发现我国确实存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即技术进步导致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技能进步对我国的就业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姚先国(2005)针对20世纪初期出现的“技工荒”和“民工荒”的现象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当时的技术进步可能是技能偏态型(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于高技能的劳动力需求较高。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导致了会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增加。
杨飞(2017)通过对1995-2009年的行业数据进行分析,也证实了我国市场化进带来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本文采用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模型的理论基础:
在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得到资本与劳动的相关关系,带入原模型,取对数并且整理可以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本文所讨论的是对于制造业行业来说狭义的技术进步,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以自身研发为表征的内部研发投入,和代表自动化设备使用的生产设备行业的研发投入。由于研发投入虽然是计入资本化的支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本文对于不同时间段的研发投入采用不同的滞后期进行实证回归。
虽然我们已经考虑了研发投入的滞后期与就业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回归方程中还存在着遗漏变量和双向因果的问题,导致我们的估计方程存在偏误。
遗漏变量问题:我们考虑的A在这里仅仅是研发(存在待使用的技术)以及新设备投入的使用(已经使用的技术),另外还存在外包(别人研发的技术)。双向因果关系:是由于研发投入增加导致技术进步从而对就业产生影响,还是企业由于成本的原因不得不减少雇用水平增加技术含量。
工具变量的选择考察两个方面:工具变量的外生性和工具变量的相关性。
首先,作为具有特殊体制的中国,政府在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所选取的样本是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国企所占比例并不低,对政府的依赖更加严重。而作为研发投入的一部分,政府资金基本上是由上级拨付得到,与企业本身关系不大,当然,也并不排除企业发展的越好,政府投入越多的情况。
其次,作为研发投入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资金和研发投入肯定具有很强的关系。
文章的数据来源如下。L,取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年末从业人数。W,取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行业的平均工资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比值。Z,取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Q,取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的工业总产值与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比值。H,取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生产设备的制造业行业的研发投入(滞后项)作为自动化设备使用的代理变量。政府资金取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研活动经费来源中的政府资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分行业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指数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制造业本身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同行业的制造业的从业人数的占比也发生了变化。
按照技术水平将制造业分为四个大类:高技术行业、中高技术行业、中低技术行业、低技术行业。下面是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基本情况。
高技术行业为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中高技术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中低技术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低技术行业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通过测算可以发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2013年年末的从业人数的占比是最高的,在1997年-2013年的增长率也是最高的,而高技术行业的总体的占比和增长率都比较高,而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从业人数的占比和增长率都比较低。这一结果和目前的经济结构是相一致的。
本文对于就业极化的实证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分组估计。即考察技术进步对于不同技术水平的制造业是否存在不同的作用。
?
对整个时间范围的估计可以看到,内部研发投入的增加确实存在就业极化的作用,即显著的减少了中高技术行业和中低技术行业的就业量,对于高技术行业的就业水平虽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结果并不显著,对于这个抑制作用的存在,我们分析,是由于高技术行业除了医药制造业之外,均为设备制造业,而滞后一期的设备制造业的研发对于设备制造业本身来说往往也就是自动化设备的投入使用,肯定会减少行业的雇用水平。
而设备研发的滞后两期的对于制造业分行业的作用,对于低技术行业和中低技术行业这种对于自动化设备比较敏感的行业来说存在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于中高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一结果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尚处于转型期。“机器换人”的空间很大。而对于劳动力市场上低素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来说,这一结果无异于雪上加霜。
当然这里仅仅分析了工业之中制造业的情况,工业之中还有其他产业(采矿业,电力行业等)、而且除了工业之外,还有农业,以及服务业。所以对于就业结构的分析还比较粗浅,尚不全面。
文章通过梳理国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研究与国内对于就业极化这一现象的实证分析,采用工具变量的方法,对目前可得的中国制造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技术进步目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就业极化的现象,这一点,在两种类型的技术进步对于中低水平的制造业的影响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可以看出,无论是直接技术进步还是间接技术进步,都对中低水平的制造业的就业有着显著地抑制作用,而对于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来说,这种抑制作用并不显著。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考虑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应该做出针对性的变化以应对越来越快速的技术革命。
[1]宁光杰.中国转型期技术应用对就业的影响研究——来自工业行业的考察[J].中国人口科学.2008(06):41-47.
[2]蔡昉,都阳.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4(9):18-47.
[3]丁仁船,杨军昌.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2(12):36-37.
[4]黄赜琳.技术进步与就业波动变化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统计研究.2006(6):34-38.
[5]李正友,毕先萍.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评论.2004(2):21-24.
[6]李小平.自主 R&D、技术引进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7):15-23
[7]李博,温杰.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J].经济学动态.2010(10):34-37.
[8]姚先国,周礼,来君.技术进步、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假说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5(5):47-53
[9]杨飞.市场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溢价[J].世界经济.2017(2):7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