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多后渐无能
——齐白石、陈半丁交游索隐

2018-01-14 21:50
中华书画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北京画院石涛齐白石

□ 吕 晓

齐白石和陈半丁对于北京画院的建立举足轻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虽然在1957年已近暮年,画院成立后不久即辞世,但因他在建国后崇高的声望而被推举为名誉院长,齐派艺术也因为齐白石遗作的捐赠和众多齐门弟子进入画院而得到传承与发扬,齐白石的生平事迹因为他的作品、遗物的完整捐献得以细致梳理与深入研究。陈半丁是民国时期北平的画坛盟主,新中国成立后又为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大声疾呼,还和叶恭绰一起向政协提交了建立“北京中国画院”的提案,但是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年逾八十的老画家在艺术上面临着新与旧的冲突,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新时期以来,在齐白石的研究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的同时,陈半丁却渐渐成为蒙尘的明珠,其生平艺术不为人所知。

通过齐白石、陈半丁主要活动对比表(见表1),我们发现:齐、陈二人相差12岁,均出生贫苦。陈半丁父母早亡,沦为学徒,但他又比齐白石幸运,未及弱冠便得亲炙海派宗师吴昌硕、任伯年,而齐白石的第一位受业恩师胡沁园只是一个名不见画史的乡绅。在1917年到北京之前,齐白石只是一个画名不出湘潭的民间画师。而陈半丁早在1910年就得到北京画坛领袖金城和恩师吴昌硕的提携而在京城站稳了脚跟。当齐白石1919年定居北京苦于生计之时,陈半丁已是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中国画教授,相与交往者均是北京名流,在金城去世后,更是成为北平画坛的盟主,其地位远远高于“一切画会无由加入”、坚守“寂寞之道”的齐白石。齐白石总是处于大潮之外,专注于个人艺术的精进与风格的创造,陈半丁则更具有担当意识。1938年王梦白去世,陈半丁在琉璃厂“集粹山房”召集同仁好友举办书画义卖,为其料理后事,接济家眷。新中国成立后,他关心中国文字改革,1956年2月4日,正是他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大会上发言,与叶恭绰提出“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倡议成立中国画院、培养中青年以及未来画家的建议。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成功逆袭,其地位迅速反超陈半丁,甚至那幅为齐白石带来无上荣光的《和平颂》其实是由陈半丁带领北京画家绘制而成。齐白石、陈半丁在民国和新中国声名与地位的巨大反差必然会在二人交游中产生某种心理的影响,坊间不难寻找到关于二人不合的传言。那么,齐白石与陈半丁的交游中是否暗含隐曲呢?为此,笔者将北京画院珍藏的齐白石手稿中关于陈半丁的记录梳理出来,因为他会在日记和诗稿里流露出心里比较隐秘的想法,希望借此寻找出齐白石眼中的陈半丁。

初识成知音

齐白石结识陈半丁,是在1917年,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丁巳避乡乱,窜入京华。旧识知诗者樊樊山,知刻者夏午贻,知画者郭葆荪,相晤。璜借法源寺居之,卖画及篆刻为业。识陈师曾(衡恪)、姚茫父(华)、陈半丁、罗瘿公(惇曧)兄弟(瘿公弟敷庵、惇)、汪蔼士(吉麟)、萧龙友(号息园)。”这是他后来的回忆,从时间上应该是差不多的。

图1 齐白石 庚申日记并杂作 北京画院藏

图2 陈半丁、齐子如 黄葵秋蝉 31×30cm 纸本设色20世纪50年代

图3 齐白石、齐子如 海棠螳螂 33×32.5cm 纸本设色1954年 辽宁博物馆藏

齐白石第一次在日记中提到陈半丁是1920年的《庚申日记并杂作》的9月21日,当时陈半丁拿着一个手卷请齐白石题跋,因为是题跋,难免有恭维之辞,但也可以看出他对陈半丁的认识:

青亭款款未凉秋,点水穿花汝自由。落足细看飞上去,鸡冠不比玉搔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求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余想来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惜我不能知也。

陈半丁,山阴人。前四五年相识人也。余为题手卷云:半丁居燕京八年,缶老、师曾外,知者无多人,盖画格高耳。余知其名,闻于师曾。一日于书画助振(赈)会得观其画,喜之。少顷见其人,则如旧识。是夜余往谈,甚洽。出康对山山水与观,且自言阅前朝诸巨家之山水,以恒河沙数之笔墨,仅得匠家板刻而已。后之好事者论王石谷笔下有金刚杵,殊可笑倒吾侪。此卷不同若辈,固购藏之,老萍可为题记否?余以为半丁知音,遂书于卷末。①(图1)

从这段题记看,齐白石和陈半丁的结识源于陈师曾,两人第一次相见便有一见如故的知音之感,齐白石认为陈半丁“画格高”。两人初识于书画助赈会,当晚便去拜访,两人相谈“甚洽”。陈半丁拿出自己的收藏请齐白石观赏,并请其题跋。现在不太清楚齐白石为陈半丁题跋的是哪件作品,很可能是石涛的画,因为陈半丁收藏过不少石涛的画,且喜欢用不同的方式去临石涛的作品。徐改在《高山流水有知音——陈半丁与齐白石二三事》一文中分析了二人一见如故的原因:首先,他们都是从外省来京求发展的;其次,他们有着约略相同的艺术观点、爱好和艺术追求,对于清代以来的“正统派”绘画,他们也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观点②。这种分析全面展现了齐、陈二人初识的情形。

齐白石在日记中第二次提到陈半丁是在1921年的《辛酉日记》:

(四月)廿六日。吴缶老后人东迈与陈半丁来访余。午后余往兵部洼半壁街五十六号邱养吾家访东迈也,见邱家有缶老画四幅。前代已无人矣。此老之用苦心。来者不能出此老之范围也。③

可见,齐白石与吴昌硕的后人吴东迈也有交往,并见到他家收藏的吴昌硕作品,而中间的介绍人很可能就是陈半丁。在同一本日记的六月初六,齐白石就带着三子齐子如和孙子齐移孙到陈半丁家登门拜师:

(六月)初六日,子如、移孙同往陈半丁年处。伊叔侄皆执弟子礼于半丁先生。夕阳,偕半丁之大栅栏小饮而散。④

齐白石不仅让他最喜欢的三子齐子如拜陈半丁为师,还把他的孙子齐移孙送到陈半丁那里学习,可惜齐移孙当年因病夭折。陈半丁也曾让自己的长子陈光宇拜齐白石为师,只是陈光宇并未成为齐派艺术的传人,齐子如却成为陈半丁非常喜欢的学生之一。笔者在《齐子如画集》里找到了一套册页,是陈半丁1958年补绘齐子如的草虫画稿,他在每一开上都补绘了花卉并题跋。他在第一开题跋云:“半丁、子如生死合作,其子已亡三年,故用是语。”因齐子如去世于1955年,陈半丁对其早逝极为惋惜。在另一开上,陈半丁题道:“齐良琨画虫颇有父风,惜不永年,深为感痛。丁酉年八月二十八日其父亦归道山,余和周恩来总理诸位同治丧。灯下补此,不胜吁嘘。”“湘潭齐良琨为白石翁第三子,余之得意门弟,不幸早故,留有虫草,用补成之,以记不忘。”最后一开,他还写了一首诗悼念齐子如:“寒蝉向夕号,惊飚激中夜。感物增人怀,凄然无欣暇。深夜补亡弟子画虫,不胜今昔之感。半丁老人。” (图2)

表1 齐白石、陈半丁主要活动对比表

图4 陈半丁 齐白石北京画院藏

图12 [清]石涛 半个汉

图13 陈半丁我亦半个汉

图9 齐白石 老夫也在皮毛类3.8×3.7×5.8cm 北京画院藏

图5 陈半丁 蝴蝶兰 18.5×51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齐子如也经常与他的父亲合作,齐子如画工笔草虫,齐白石画花卉。与陈半丁补绘的册页相比较,齐白石喜用苍劲老辣的大写意笔法画花卉,与工致的草虫形成鲜明对比,加上虫与花保持一定的距离,草虫在画面中便显得更为突出(图3)。相比之下,陈半丁的花卉具有江南人那种秀润典雅之气,补绘时不太注意花与虫的距离,补绘之后,齐子如的工虫就有一种被花掩没的感觉。

在齐白石的诗稿中还能找到一些关于陈半丁的叙述。可见那个时候他们两人的交往还是很多的,比如《白石诗草》(甲子至丙寅)中有一首:

梦游八达岭并叙

甲子四月初三日,凌直支、陈半丁邀同日本画家游八达岭,余未同往。是夜梦游,觉步履艰难,呻吟自醒。越明日,诸人回京,以图及题句示余,余次其韵。

两人间的艺事交往也很多,北京画院收藏有陈半丁送给齐白石的画和印。他曾给齐白石刻了一方“齐白石”朱文印(图4),这是一方很小的印章,基本是学吴昌硕一路。还有1923年陈半丁送给齐白石的扇面,画的是蝴蝶兰,上面题:“癸亥新秋,集寒匏簃。乞白石翁大方家教之。陈年。”(图5)齐、陈二人在民国时期常在一起合作作画。北京画院收藏有陈半丁、王梦白、陈师曾、齐白石合作的《秋趣图》(图6),齐白石画的是旁边的鹌鹑。另一幅齐、陈二人合作的《寿带松柏图》,陈半丁画松柏紫藤,齐白石画两只绶带鸟(图7)。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收藏有一套1946年两人合作的四条屏,都是陈半丁画主体的花卉并题诗,《茶花》齐白石补雀,《牡丹八哥》齐白石补八哥,《黄月季》齐白石补鹌鹑,《老少年》齐白石补蜂。可见早期的合作画,画面主体花卉一般都由陈半丁绘成,齐白石只是补绘鸟虫,虽是因为陈半丁不擅长此类题材,也可见陈半丁在画面上的主导作用。

诗中隐曲

齐、陈二人之间真的如齐白石日记中的记述和两人合作的绘画作品一般美好吗?直到笔者在齐白石的诗稿中无意中读到一首题画诗:

题王雪涛画册:读画无穷独半丁,见闻多后渐无能。从容教我输头着,门下三千多替人。(苹女士亦半丁门人也。)几人大步入堂坳,能事青年算雪涛。惭愧老萍年七十,幸能自耻类皮毛。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胸中山水甲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与可名家竹影光,青藤不见染徐黄。读书解得名家字,过耳秋风论短长。⑤ (图8)

每每读到“见闻多后渐无能”一句总觉得隐含贬意。齐白石这首诗是为王雪涛的画册而创作的,写作的具体时间不知,但此诗收录在《白石诗草》(甲子并乙丑),可见作于1924年到1925年之间。王雪涛1922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当时陈半丁任教于此,虽然王雪涛受王梦白影响最大,但陈半丁也是王雪涛的老师。1924年王雪涛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改名雪涛。齐、陈二人均为王雪涛的老师,因此,齐白石在诗中会说“几人大步入堂坳,能事青年算雪涛”,认为王雪涛是陈半丁最优秀的弟子之一。在一个学生的画册上,对他的老师流露出贬意,似乎于情理不合。于是,笔者找出诗集的原稿,发现上面有涂改的痕迹。细观之,发现齐白石最初写的是“读画无穷笔有神,半丁行事自无伦”,完全是赞美之辞,但是他后来用墨将这两句涂掉,在旁边添了一行小字,改成“读画无穷独半丁,见闻多后渐无能”。可见,他题在王雪涛画册上的很可能是带有赞美的“读画无穷笔有神,半丁行事自无伦”,而这很可能只是面上的客套,在自己留存的诗稿上,则改成了含有贬意的“读画无穷独半丁,见闻多后渐无能”。从“半丁行事自无伦”到“见闻多后渐无能”,这其中暗含了齐白石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再细读诗的后面几句“惭愧老萍年七十,幸能自耻类皮毛”,又让人联想起齐白石与吴昌硕之间一段恩怨。在第二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上,初出茅庐的齐白石居然比画坛宗师吴昌硕卖得还好,老先生便随口说了一句:“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让本来对吴昌硕心怀崇敬的齐白石很不痛快,后来干脆刻了一方“老夫也在皮毛类”的印章(图9)。其实“皮毛”一语出自石涛。他在《苦瓜妙谛册》中一开上题诗道:“书画名传品类高,先生高出众皮毛。老夫也在皮毛类,一笑题成迅彩毫。”这是石涛送给他的好友石头先生的一套山水册页,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该册页曾经民初金城收藏,1926年他曾在封面题有“苦瓜妙谛”四个篆字,并在画上多次钤盖自己的收藏印“吴兴金城珍藏”(图10)。1910年陈半丁曾临过这套册页,很可能是从金城处借观,字画全盘照临,但与原画相比,陈半丁在墨色和用笔的掌握上还是存在相当距离(图11)。

“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胸中山水甲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与可名家竹影光,青藤不见染徐黄。读书解得名家字,过耳秋风论短长。”似乎在宣示自己的艺术主张:师法自然,反对临摹。再回看“读画无穷独半丁,见闻多后渐无能”是否是对陈半丁传统观的暗自反驳呢?

民国时期,由于陈半丁在北京画坛的盟主地位,他又与众多社会名流及士人有交往,家境丰裕,雅好收藏。据致力于陈半丁研究的学者朱京生介绍,陈半丁在40年代曾编过一个收藏目录,上面收录的作品便有一千余件,以明清及陈半丁师友的作品居多,其中也不乏宋元作品。坐拥如此多的书画藏品,使陈半丁具有良好的临古条件,难怪齐白石会说“读画无穷独半丁”。陈半丁对石涛情有独钟,曾多次临仿,不仅包括山水,还有人物和花卉。石涛有一方印章“个半汉”(图12),陈半丁便刻了一方“我亦半个汉”(图13),足见他对石涛的痴迷。坊间有张大千伪造假石涛骗过陈半丁的轶事,很可能并非捕风捉影。

相比之下,齐白石对于收藏的态度大不相同。笔者曾整理过齐白石的遗物,在他收藏的书画作品中,几乎没有古代书画收藏,都是同代书画家或门人弟子的赠画。这是为什么呢?齐白石早年可能是因为有限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持古画收藏。《癸卯日记》1903年4月15日的日记云:“巳刻厂肆主者引某大宦家之仆,携八大山人真本画册六页与卖。欲卖千金,余还其半不可得,意欲去。余钩其大意为稿,惜哉。……午后又携大涤子真本中幅来,亦卖千金,不可分少。余欲留之,明日来接,不可。代午贻出金六百数,不可。共前册页合出千四百金,不卖。余印眼福印付之,即去。”⑥可见早年他也想收藏,但因财力不足只能作罢。当然,他也买过一些作品,如《寄园日记》8月12日的日记云:“今日于裱画店见一联,无款识。语云:我有仙方煮白石,天留闲客管青春。午后再去裱画店观此联,其字之用笔有法。问之须卖四千钱,以三千钱得之。”此外北京画院收藏有一件王豫的《花鸟》画上有齐白石的题跋云:“予在成都,无可得,买此幅纪其游历。”这是笔者找到齐白石为数极少的购画记载,而且并非名作,且价格低廉。《庚申日记》2月17日的日记云:“得尹和伯画一幅,以余画与人交换。计算此幅值三十二元半,余去四尺屏四幅,伊求再补四尺中幅一幅。皆着色者。想多求一幅赠凌植支,不可得。”连同时代的尹和伯的画都要以自己的画与人交换,可见齐白石至少不热衷于古画收藏。到了晚年,齐白石卖画所得及在美术学院担任教授所获薪金当不少,仍不好收藏,究其原因概因他出身贫寒,养成节俭的习惯。据他的女婿易恕孜回忆:“他晚年虽已富有积蓄,也总是不肯轻易动用。他当年卖画刻印所得的收入,多换成黄金、银元,埋入地下,口头还常向别人说他没钱……”⑦他的女儿齐良怜也回忆道:“父亲对于家里任何吃的、用的,都一概爱惜备至,诸如米、面、油、盐、茶,也都是由他亲自经管,连同他最心爱的画和印,都锁起来。”⑧齐白石的节俭甚至使他背上“吝啬”之名。收藏家往往为了一件藏品而一掷千金,这无疑是节俭的齐白石无法接受的。

图6 吴镜汀、王雪涛、陈半丁、汪慎生、齐白石、萧愻秋趣图 107×40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图7 陈半丁、齐白石 寿带松柏图 170×84.5cm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图8 齐白石 白石诗草(甲子并乙丑) 北京画院藏

另一方面,不热衷古画收藏也与他对传统的看法和学习传统的方法有关。齐白石一生见过的古画应该不少,而且有自己的鉴赏标准。比如其《癸卯日记》记载1903年他第一次到北京,常与朋友到厂肆看画,或到朋友家中观赏古画,并作品评。对于名人画,他“见其笔墨不高平庸无味者作伪观”,有时也借古画临摹。如1903年5月“廿四日,平明使人与筠庵假大涤子画。……廿五日。临大涤子画。”四月廿一日,“晨兴画《借山吟馆图》与午贻。既数百年前有李营邱先生《梅花书屋图》,又有高房山先生《白云红树图》、徐文长先生《青藤老屋图》,不可不存数百年后有齐濒生先生借山吟馆图之心”。访曾熙,曾熙“出王麓台先生中幅见示。余以伪观”⑨。他常将自己心怡而无力购买的古画双钩保存,并不刻意收藏。如他在一件《鱼》(北京画院藏)画稿上题云:“丁未夏客广东省城,有持八大山人画售者,余留之,约以明日定直(值)。越夜平明,余阴存其稿,原本百金不可得,即以归之。”北京画院藏有大量齐白石的双钩画稿,包括扬州八怪金农、李鱓、李方膺等人的作品,他的老师谭溥及同乡前辈尹和伯的梅花,甚至还有宋代王居正的《纺车图》。更多的时候,他仅吸取自认为有用的东西。其《庚申日记》云:“赵无闷尝画瓜藤,余欲学之,过于任笔胡涂。世间万事皆非,独老萍作画何必拘拘依样也。画有欲仿者,目之未见之物不仿前人不得形似,目之见过之物而欲学前人者,无乃大蠢耳。”他反对死临摹,常说“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功夫”,“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⑩。因此,他不热衷于收藏古画并时时临仿。他的收藏印极罕见,笔者仅见两方:其一是钤在其师王湘绮的四条屏书法(北京画院藏)上的“老苹曾见”白文印,其二是刻于1938年的“齐白石藏”(北京画院藏),边款云:“予见古名人字画,绝无真者,故‘三百石印’之内无‘画藏’二字。今因得黄瘿瓢《采花图》,佩极!始刊此石。戊寅五日,时居故都。白石并记。”亦可见他对古画收藏的态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将齐白石的“收藏”称为“收存”更为妥帖。

图10 [清]石涛 苦瓜妙谛册(12开选三) 47.5×31.5cm×3 纸本设色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图11 陈半丁 临石涛山水(12开选三) 47.5×32cm×3 纸本设色

图14 齐白石与捷克画家齐蒂尔合影

图15 齐蒂尔与齐白石、陈半丁、萧谦中等人合影

中国画发展到明末已高度成熟,所形成的强大传统和程序甚至可能束缚画家的创新,有条件真正打进传统,又能真正打出来,并有所创新的画家真可谓凤毛麟角。齐白石对个别自己欣赏的古画勾临而不收藏的习惯,实际上是他有选择地吸取了传统中的优点,从而避免了对古代经典的沉迷,反而有利于他的创造。

前不久,微信里流传一篇文章《董寿平谈齐白石、李可染的局限与害人之处》,文中谈道:

当年,故宫开放以后,就请他(笔者按:齐白石)参观。那是在二十年代。他不去看,于是别人就问他什么意思。他说,看了这些,扰乱了我的思想。齐白石本身,他就是自己闯的,这个也是很伟大……我们应该承认,对于民族艺术的传统,优越的传统,不要去认识这一点,怕干扰他的创作。这个对齐白石来说是可以的,而对于其他的人,没有白石的独立创作的人,传统的不看,就是盲人骑瞎马。

陈半丁就是董寿平说的“其他人”,他们和齐白石持有不同的艺术观。陈半丁有很好的临古条件,因此强调传统,他学吴昌硕足以乱真,山水常有临古之作,虽然反对“四王”,但醉心于石涛、八大,较少有自己的个人面目。作为“中国画学研究会”副社长,在“精研古法”上当是下了极大的功夫。齐白石没有陈半丁那样好的临古条件,强调独创,对于传统不沉迷,只在传统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反而创造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同样是学石涛,齐白石学的是精神,陈半丁却在学笔墨。而且齐白石经过“五出五归”,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旅途中他常作写生,他著名的《借山图卷》便是整理旅行中的画稿创作而成,因此,他的山水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面貌,具有强烈而新鲜的生活感受,构图简洁、精炼,对现实山水景象做出高度的概括处理。齐白石在乡间生活了半个世纪,他花鸟画所画对象都是自己熟悉的乡间风物,是建立在个人的经验基础之上,他的艺术多了很多鲜活而生动的东西。陈半丁强调传统,因此他的花鸟画基本局限于传统的文人题材,在艺术语言上也没有太多创造。相反,齐白石以其丰富鲜活的生活经验开创了众多的新题材,成为中国画史上创作题材最多的画家。这或许就是齐白石“见闻多后渐无能”的深意。

尾声

1931年4月,捷克画家齐蒂尔在北京收集京派画家作品,以便在欧洲组织展览,这次最大的收获便是从齐白石的如夫人胡宝珠处买到一套12开的册页,并赴画室拜访了画家本人观看其作画。两人拍了一张合影(图14),俯身作画的齐白石充满着自信与从容。次日,齐蒂尔与齐白石、陈半丁和萧谦中共同举办大型晚宴,在一阵觥筹交错之后,宾主再次拍下了一张合影(图15),年纪最长的齐白石坐在中间,众人簇拥在四周。但你似乎很难寻找到齐白石的身影,因为他已经被陈半丁和齐蒂尔的夫人妮娜挤成了相片,只能在人缝中艰难地露出自己的脸庞,但他的眼里无疑具有坚毅的光芒。这或许就是齐白石与陈半丁在20世纪30年代北平画坛真实的写照。

注释:

①《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日记)下,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248页。

②徐改《高山流水有知音——陈半丁与齐白石二三事》,《中国书画》2015年第6期,第38-39页。

③《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日记)下,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276页。

④同上。

⑤《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下),第277-278页。

⑥齐白石《癸卯日记》,北京画院藏本。

⑦易恕孜《白石老人生平略记》,《白石老人自述》,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1963年,第159页。

⑧齐良怜《我的父亲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第163页。

⑨齐白石《癸卯日记》,北京画院藏本。

⑩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山东画报社,2002年,第168-169页。

猜你喜欢
北京画院石涛齐白石
居幽采真
——北京画院园林主题作品展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
2021北京画院迎春画展
花好年丰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艺术精品展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齐白石买假画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