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伟
忙中偷闲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感于青年时期的习近平爱读书、勤劳动、善思考、求务实的作风。书中,习近平强调他的思想、作风的形成离不开家风的传承。他在好家风的熏陶下长大,从家庭继承和汲取了高尚品质,学长辈做人、做事,对信仰执著追求,怀有强烈的赤子情怀和俭朴的生活作风。他本人就是好家风的受益者、传承者和强调者。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文化风格。
家风传承,从小处说影响人生际遇,确保一生平安进退,促进家庭兴旺和睦;从大处说影响家族兴衰、国家兴旺、政风清廉。“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能“知书达理尚实立世间”。营造良好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好家风更是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需的。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家风的传承,是历代先祖躬身垂范的结果,更与读书密不可分,而喜欢读书的渊源则来自家庭的潜移默化。
我的母系家族虽不是学富五车,但也算书香门第,深受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影响。老辈人时常教导我辈要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厚道,等等。老辈人的躬身垂范,让我得以赫步向前,行稳致远。
我的姥姥出生于“地方大地主家族”,她的父亲曾留学德国,跟随孙中山先生,信仰三民主义。那个时代,不让她们姐妹缠足,还从上海聘请女教员到家里教她们学习英文。整个家族最重要的是人人守规矩,她的哥哥们外出归家,进家门先给父母请安再进自己房间,家中老少都有礼物。嫂嫂们知书达理,早请安晚问候。偌大的家族,兄弟妯娌和睦相处。即使是对佣人,也以礼相待,帮忙救济,养老送终。
姥姥一生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喜欢读书、写字、养花、整洁四样,且欣赏儒雅有教养的人。姥爷在世时,与人为善,内敛隐忍,从不和人发生争执。记得我年少时,姥爷每次来看望,都会买一本历史故事书,或者连环画送与我们。
我的母亲为小学高级教师,一直教书育人。如今七十多岁高龄,看会儿书眼睛就会疲累,但每每翻报纸、看杂志时,发现好语句还会工整地记在笔记本上;出于职业习惯,她把我儿子的小学旧课本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说内容编得很好,不要丢弃!
我出生在20世纪7 0年代,那时物质还不丰富,课外书不多见。但小学期间母亲便给我订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父亲有好书也会带回家共同阅读。《卓娅与舒拉》等社会主义阵营的书,让爱国和英雄主义情结在我心中扎根。
因婚后我夫妻两地分居,儿子出生后便一直由父母照看。父母并没有因为是外孙而怠慢,反而认真培养。幼儿时期,父母教我儿子吟唱儿歌,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幼儿国学启蒙读物。小学时,除了让儿子背古诗,还给他买了一套世界儿童文学获奖图书。
初中,儿子因学习压力增大,进入青春逆反期,极端的性格、自私的倾向多有萌芽。我给他订阅了《青年文摘》《读者》,希望他开阔视野,通过阅读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引导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方向。
著名作家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得情趣会思考的人,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人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阅读,让生活更加充实。好书给了我一个更好的视角,看到世界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用灵活的方式看待纷繁复杂的世界。
阅读,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转换成独自享受的时刻,让岁月耐心雕琢,在不远处遇见更好的自己。
阅读,让我从容面对不完美的人生,坦然面对生老病死,豁达面对功名利禄,时常保持一颗“佛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来源是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基础是好的家风、好的乡规民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风正,社会和谐;国风正,国家富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好家风的受益者!